APP下载

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专业市场体系构建研究

2019-12-09杨美勤

关键词:村落产业化体系

方 坤,杨美勤

(1.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91;2.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3.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风文明是保障”。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手段和目的,必须与乡村振兴整体布局相融合,尤其要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产业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农村现代化的必要途径。1993年山东潍坊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后,经2001年10月全国农业产业化现场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推广,产业化经营在全国农村大规模普及。随着2003年9月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农村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也加速发展。产业化经营作为乡村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必然对乡村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更是直接将乡村文化作为其发展的内生资源,以产业化形式推动农村文化传承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化经营必然要以保持乡村特色和乡村新风貌为出发点与归宿,这就必须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要素。《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首次提出“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明确将“乡村特色”作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让文化在乡村产业发展和特色打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逐步重视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产业化方式的构建。学术界对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产业化方式的关注,已经逐步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路径优化,转向对专业市场体系构建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逐步开发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文化产业也随着旅游开发、非遗保护以及招商引资等而兴起。乡村旅游的研究偏重对策性,如可持续发展问题(1)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经济地理》2004年第4期。、新形态和新模式问题(2)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旅游学刊》2006年第4期。、旅游产业升级问题(3)吴必虎,伍佳:《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旅游科学》2007年第3期。、旅游扶贫问题(4)何莽,陈惠怡,李靖雯:《民族旅游扶贫中的旅游吸引物建设——基于四川兴文县苗族旅游扶贫案例的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乡村文化产业的对策研究则重在文化资源化利用(5)谭敏:《文化再生:我国台湾地区的乡村文化复兴实践》,《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8期。、文化与旅游融合(6)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经济问题》2015年第4期。、产业发展路径(7)马翀炜,孙美璆,李德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以云南省为例》,《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9年。。随着对乡村产业的文化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孙九霞等人开始注意到专业市场体系构建对于地方产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的积极作用。(8)孙九霞,李怡飞:《村落社区旅游专业市场体系的结构与特征:以白族新华村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郝国强提出了特色农产品电商营销市场体系及其技术支持系统构建的对策建议。(9)郝国强:《特色农产品电商营销模式及技术支持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曹军锋在探讨旅游扶贫中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多元主体参与模式时,也指出参与模式的构建要以专业市场体系为导向。(10)曹军锋:《旅游扶贫中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与主体参与研究——以甘南州香告村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方清云指出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与“有序开发”和“适度开发”的关系问题,强调产业要与整体文化生态相适应。(11)方清云:《经济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反思——来自浙江景宁县的畲族特色茶产业的调查与分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方坤、秦红增则明确提出“要加大乡村特色产业开发力度,以专业市场体系作为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重要方式。”(12)方坤,秦红增:《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文化自信:内在理路与行动策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手段和目的,乡村振兴就是为了保持农村传统文化底色。但既往研究对文化产业中的资源价值传承创新问题缺乏关照。一方面,单纯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尽管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缺乏对文化资源本身再生产的关注,以及经济产业行为对整体社会文化的“脱嵌”,不能充分发挥出文化对乡村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也即对文化教化、治理等没有充分重视,导致这种片面的产业化并不具有社会文化的融合性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产业化往往采取短期行为对文化资源进行集中过度开发,容易造成对文化生态的整体性损伤,产生新的经济产业与文化生态矛盾,导致“有产业无文化”或“产业衰文化弱”的现象。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专业市场体系作为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与路径,将乡村振兴、文化资源产业化、专业市场体系三者置于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这一总体框架之内,就专业市场体系的内涵模式及其在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的构建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提供借鉴。

二、专业市场体系的内涵及模式

在“产业兴旺是重点”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资源产业化成为农村产业开发的重要方式。产业开发通过市场及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连接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将相关资源的文化价值实现为经济价值,推动着农村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因此,市场体系尤其是专业市场体系的构建,成为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核心与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下,农村社区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市场体系,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创新,而产业化进程只有通过专业市场体系纳入乡村整体社会文化生态,才能凸显产业本身的文化功能与价值。因此,专业市场体系在文化资源产业化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功能与作用,只有在乡村振兴整体布局和乡村整体文化生态中才能充分呈现。

(一)专业市场体系的基本内涵

专业市场体系与产业、市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是连结城市与乡村、消费者与生产者的重要中介和纽带,也是乡村文化产品产业价值实现的重要场域。按照专业市场体系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我们可以对其基本内涵作出如下界定:所谓专业市场体系,就是村落社区立足其自身文化资源优势,通过资本力量对其特定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重组与开发,将社区人才、技术、产品等发展要素整合进产业链流程,使社区与城市市场围绕特定文化产品有机衔接起来,从而在城乡之间形成一个以市场交易原则为基础,基于特定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环节于一体的专业化流通体系。

专业市场体系的内涵:一是专业市场体系的产生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农村地区也开始逐步普及商品经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成为农村专业市场体系的发轫。在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后,农村文化资源也被纳入专业市场体系。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生态农业、田园景观农业将专业市场体系的范围进一步拓展。专业市场体系正是市场化和农村产业化的时代产物。二是专业市场体系产生与运行的基础。特定文化资源是专业市场体系的要素基础,整个体系的形成与运行都是围绕特定文化资源进行的。产业方式则是专业市场体系形成和运行的组织基础,正是依托产业化这种组织形式,相关资源要素才能被整合成完整的市场经济运行流程,从而将相关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三是专业市场体系的参与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专业市场体系中的两大基本主体,其中生产者中最为关键的是作为产业组织者和主导力量的产业资本,整个产业模式和生产过程就是由相关资本方组织起来的,广大村落社区居民和相关技术、管理人才则是基本生产主体,而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消费者则是专业市场体系中产品价值实现的终端。四是专业市场体系的运行规则。作为市场模式的一个特殊类型,专业市场体系也要遵从市场机制,也即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专业市场体系的基本模式

随着城乡之间市场化联系日益紧密,农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文化资源被纳入产业化范畴,相关专业市场体系也逐步形成。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今,乡村旅游业、手工艺创意产业、田园生态综合产业及民俗展演产业、互联网品牌农业等新兴文化产业模式不断丰富,相关专业市场体系不断涌现。

一是乡村观光旅游市场体系。我国旅游消费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催生旅游市场体系。在旅游市场体系中,旅游产品生产者既要进行景观维护,又要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交通、餐饮、住宿、导游以及其他配套服务,景观和服务亮点的打造、宣传成为吸引游客进行旅游消费的重点。日本学者河合洋尚指出,地方社会参与构建的景观往往对外来游客极具吸引力,是极具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二次型景观。(13)河合洋尚,周星:《景观人类学的动向和视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农村观光旅游市场就是为满足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而打造的以二次型景观为基础的市场体系。

二是田园生态综合市场体系。随着田园生态综合体产业模式的发展,集种养、观光、参与体验、康养消费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田园生态综合消费市场被激发出来。如南宁市“美丽南方”生态景观产业基地,以生态农业景观为基础,集中打造旅游休闲项目和生态农产品生产,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综合市场体系。田园生态综合体以种养基地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为基础,一方面强调对种养产业的生产流程和物流销售流程进行技术提升和改造,实现节能高产和加强与外部市场联系,另一方面注重农业景观的空间重塑与文化提升,实现农业景观向旅游文化对象的转化。田园生态综合体就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内在品质和文化意涵提升,吸引城市居民参与,形成综合性市场体系。

三是手工艺品产销市场体系。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这些手工艺涵括了传统民居建造、农具器皿制造、传统食品加工、纺织印染、雕刻剪纸、艺趣杂玩等类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旅游产业带动下,农村手工艺产品逐渐为城市消费者所熟知,并围绕城市消费市场形成一个集设计、生产、销售和宣传、培训于一体的完整的手工艺产业链。当手工艺产品生产逐渐形成市场规模时,相关专业市场体系也就应运而生了。

四是民俗表演市场体系。我国大多数村落社区都拥有十分丰富的歌舞戏曲等民俗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广泛存在于各族民众日常生产生活各个层面,从节庆仪式、婚丧嫁娶到日常休闲娱乐都十分普及。随着村落社区旅游开发和文化展演需求提升,这些民俗文化资源被产业资本重新组合,以文艺表演形式呈现出来,以满足城市居民对民族文化的猎奇和审美心理,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民俗文化表演主要依托乡村旅游市场而存在,但在一些产业规模和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民俗文化表演团队已经拥有相对稳定的城市市场,开始以城市舞台表演为主。

五是新兴品牌农业市场体系。随着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人们对品牌这种符号消费形式日益重视,依托特定农业品牌建立的专业市场也在不断增加。新兴农业品牌的形成需要产业化生产、产品物流、品牌宣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当产销达到一定规时才能形成品牌专业市场。当前对新兴农业品牌市场体系的打造主要由特定农业产业模式所决定,如以资本密集型投入为主的特色小镇和种养基地都专注于特定产品的产业化生产,以“互联网+”电商农业为主的网络销售模式则注重物流链和品牌宣传,前者主要围绕特色小镇和种养基地本身形成品牌市场,后者品牌则主要集中在特定产品和电商品台。

三、专业市场体系在文化资源产业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功能

在当前的农村文化产业中,最重要和最紧迫的就是要努力构建专业市场体系。通过专业市场体系的基础性作用,将农村文化资源整合进整个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完整产业链之中,这样才能为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提供持久动力。《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则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农村产业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发挥的基本前提和方向,相关产业只有做出特色,才能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有效传承创新,而专业市场体系正是特色产业运行和特色文化凸显的基础和保障。

(一)专业市场体系奠定了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传承创新的基础

专业市场体系以文化资源产业化为基础,是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形成的重要前提。文化资源产业化就是通过产业资本的组织方式,将有形或无形的文化资源进行具象化改造,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当这种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的频次和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运行形态的时候,专业市场体系就形成了,相关产业的文化特色才能凸显。因此,从市场发育的角度来看,专业市场体系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结果,是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专业市场体系实现了相关产业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有效匹配,夯实了文化再生产的产业物质基础。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持续发展需要专业市场体系的稳定运行。专业市场体系为文化资源产业化提供了生产资料和消费市场这两个基本要素,尤其是消费市场使文化资源的多重经济、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直接影响到产业化的规模和发展程度。以特定文化产品为中心的专业市场一旦形成,就会极大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生产,不仅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加速了产业资本循环。专业市场以其专业化和体系化,为产业生产精准而高效地提供原材料、实现产品价值,有效保障了产业生产持续进行。产业化组织形式的重点在于产品生产,而专业市场体系则是产品价值转换的基础和关键,只有通过专业市场体系将产品向消费者让渡,才能实现文化产品的商品价值,从而形成对产品的持续需求,拉动农村相关产业再生产进行。

二是专业市场体系以传统文化资源为核心,强化了相关产业运行的文化特色基础。专业市场体系既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直接结果,也是产业再生产持续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专业市场体系得以从一般市场结构中凸显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特色产业生产过程对相关文化资源的倚重,使得围绕相关文化资源的产业链得以形成,而专业市场体系也在产业要素配置和价值实现过程中应运而生。传统文化资源在产业化开发诸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正是专业市场体系的形成让相关产业的传统文化特色日益凸显。如孙九霞等人在对云南鹤庆白族新华村银器专业市场体系的个案研究中就发现,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游客消费需求催生了新华村银器产业的发展,而整个银器专业市场体系的建立则大大提升了打银手工艺的文化知名度和推动了地方银器传统文化品牌的形成。(14)孙九霞,李怡飞:《村落社区旅游专业市场体系的结构与特征:以白族新华村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因此,专业市场体系立足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消费需求,强化了整个市场体系的特色化和专业性,使农村产业的文化色彩逐渐凸显。

三是专业市场体系立足乡村文化生态和连结外部市场,为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提供了多元动力基础。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的文化,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离不开人的整体文化生态和日常生计,也离不开不同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开发改变了农民传统生计方式,传统文化资源既是产业开发的重要对象和基本资源要素,也要通过产业发展中农民生计方式实现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资源能够被纳入产业开发范畴,基本动力因素来自于外部市场需求的拉动,连接城乡之间生产与消费纽带的专业市场体系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条件。专业市场体系使得城市文化消费需求转化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拉力,而文化资源通过专业市场体系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也进一步刺激了对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认知与再生产需求,从而为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提供了持续的内生动力。

(二)专业市场体系强化了相关产业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通过构建专业市场弥补单一产业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之间的矛盾。专业市场体系既内在于农村文化生态,又连接着城乡市场供需双方,对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专业市场体系以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为起点与归宿。专业市场体系是在政府和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共同作用下建立的,尽管各主体参与的出发点存在很大差异,但以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为起点却是一个基本共识。对政府和村落社区居民而言,既要发展特色产业以维持日常生计,又要保持文化传统以打造乡风文明,这些都要从传统文化资源入手,以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为基本起点。对产业资本而言,只有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创新,特色产业才有持续的文化资源供给,专业市场体系才有坚实的资源基础。因此,专业市场体系和特色产业发展都要以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为起点。专业市场体系的建立固然是为了直接促进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但市场基础的维护却在于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同时市场本身联系城乡之间交往纽带的作用也从经济拓展到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影响和互动,最终推动村落社区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因此,专业市场体系的最终归宿也落实到文化资源传承创新。

二是专业市场体系激发了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多元主体和途径。市场经济长期被误解为传统文化急遽衰微的一个重要根源,但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却证明了专业市场对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特色文化产业,虽然改变了传统文化内涵与表征,却又促使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专业市场体系兴起后,市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需求,也使得政府、民众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经济利益的正向诱导和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让人们认识到必须在文化资源供给与文化消费需求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供需平衡,在政府、产业组织者、村落居民和市场消费者之间寻找新的利益均衡点。专业市场体系长期运行所产生的对文化资源的持续需求,本身就是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同时,为克服市场短视行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看做是对市场行为的一种积极反应,进一步丰富了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途径。

三是专业市场体系优化了文化资源的结构和层次。专业市场体系的标准化运行和以文化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基本特征,最终传导至文化资源本身,对文化资源的结构和层次产生影响。一方面,专业市场体系设定了一套相对规范的产品标准,通过标准化运行保证流通产品质量,这种对产品的标准化需求会进一步传导至作为资源要素的文化资源本身。文化资源被纳入专业市场体系的标准化运行,由产业组织者和生产者对文化资源进行选择与重构,从而将特定文化资源从村落社区整体文化资源中凸显出来,继而造成整体文化生态和资源分布结构的分化。另一方面,专业市场体系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消费群体的层级分化或消费需求的升级必然造成文化产品分层,进而通过产业链传导至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本身出现层级分化。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和进一步分化,客观上都是文化适应社会的表现,对文化生态的整体优化具有积极作用。

四、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专业市场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与路径

在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必须与专业市场体系构建相结合,通过强化农村产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功能,推进以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为核心的乡村整体振兴。乡村文化的整体性与自洽性,决定了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必须借助市场体系这一现代方式,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与发展。(15)杨美勤,唐鸣:《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困境与转化路径研究——基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调查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在专业市场体系构建中,必须坚持从村落社区本身文化资源禀赋出发,在既有文化资源基础上,结合市场消费需求,进行产业化开发。对村落社区而言,传统文化资源既是其保持乡村文化底色的根本,也是其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专业市场体系构建必须尊重村落社区传统文化和发展规律,以其固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

2.坚持以村落居民生计为导向。专业市场体系是为村落社区特色文化产业服务的,而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必须为全体村落居民所共享,确保产业能够为居民生计带来福利。只有让村落居民切实分享到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才能激发他们参与产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内生动力。因此,专业市场体系构建必须坚持以村落居民生计为导向。

3.坚持以村落文化整体发展为本位。专业市场体系构建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产业兴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发展必须与乡村文化重建同步进行。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就是通过文化资源产业化,推动乡村文化整体发展。因此,专业市场体系构建要坚持村落文化整体发展,尤其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步协调。

4.坚持以城乡融合为前提。专业市场体系是连接城乡之间的纽带与桥梁,是村落社区文化资源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的重要中介。这一市场体系的构建,就是要通过特定文化产品的物的流通形式,重塑城乡之间密切联系。因此,专业市场体系构建必须以城市消费市场为导向,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基本前提。

(二)实施路径

1.明确文化资源产业化与专业市场体系的重要性。村落社区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二者是一种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关系。村落社区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实行特色产业开发,必须立足于村落既有资源要素,而文化资源产业化无疑是其中首选项目。村落社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价值,正是当前都市社会中所匮乏和稀缺的,将传统文化价值和现代都市文化需求进行匹配,有助于推动村落社区产业从传统的农副产品向新型文化产业转型。因此,当前村落社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和专业市场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传统文化资源调查和文化价值宣传,一方面帮助民族地区民众重新认识自身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让外界尤其是城市居民了解民族地区蕴藏的丰富文化资源,激发其文化乡愁和猎奇心理,从而开拓文化消费需求。

2.了解文化消费需求与寻找产业突破口。村落社区传统文化资源要转化为产业资源,就需要与外部市场文化消费需求相对接,并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寻找产业突破口。当前进行相关特色产业开发的主体多为村落社区外部资本,了解市场文化需求的调查工作主要由这些产业组织主体自行负责。但这种调查往往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从而导致后续产业立项出现偏差,影响产业收益。因此,要强化政府在文化市场需求了解方面的宏观能力,由政府统计部门主导,由专业市场调查公司进行具体操作,提供专业化需求信息服务。在寻找产业突破口的过程中,由政府对相关特色产业立项进行严格把关,避免虚假立项、重复立项等现象,既要保障投资商利益,也要保障村落社区居民利益,避免因产业投资失败给双方造成损失。产业开发过程中,盲目跟风,缺乏对自身特色挖掘,往往导致产业特色单一和同质化现象。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自然淘汰,必然给村落社区居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损害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和投资者对文化资源产业化的信心。要避免这一情况,就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引导,督促相关主体对文化资源进行认真考察,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状况、资源优势来确定其产业化规模与市场开发预期。

3.构建特色文化产业价值链和重构文化资源价值。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老少边穷”的刻板印象,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和文化封闭被认为是其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其文化资源得以完整保存的重要因素。村落社区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最关键的就是要打破以往封闭的社会环境,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因此,在找准产业突破口的基础上,最核心的步骤就是要根据文化资源特色和市场消费需求喜好,打造产业开发模式,构建连接城乡市场的特色文化产业价值链。这个产业价值链一方面是将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使整个产业生产流程运行起来,实现文化产品的持续生产和输出,另一方面是对文化资源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义,将以往那种“野蛮”“贫穷”“落后”价值形象,通过文化工业生产线的包装,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养生”“休闲”“怀乡”“新奇”等新价值内涵。文化资源价值重构是整个文化产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很多地区打造出的文化产业不被当代社会所重视甚至否定,就是由于其价值内涵缺乏,价值形象重构不到位。因此,文化资源能否转化为产业资源,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最关键的就是靠产业资本整合,以及政府和投资者共同对文化资源进行的价值重构。

4.进一步了解消费结构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产业价值链要不断适应市场消费需求,进行产业链结构的细化和升级,这就需要进一步了解城市文化消费的市场结构,以消费结构作为产业发展和专业市场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要发挥消费结构的引导作用,要在市场体系的建构上形成“需求-产业创意-市场建构-推广-营销-消费”的程式,通过对消费需求结构的细致分析,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做好市场定位、需求细分,将村落社区特色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消费市场进行对接。这就需要政府文化、经济等主管部门联合发挥相关作用,一方面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对相关特色文化产业主体进行引导和帮扶,帮助其建立产业细分市场和实现产业链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市场行为监管,净化文化消费环境,让低俗、粗制滥造的产品退出市场,保障文化产业相关主体合法权益。

5.强化村落社区产业融合与凸显产业集群效应。乡村产业虽然潜力巨大,但受资金、规模限制很难形成有效市场竞争力,尤其是文化产业普遍规模较小,且相关文化资源高度同一,在单一产业开发模式下极易形成恶性竞争,造成资源内耗。《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特别指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将文化产业与乡村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无疑是扩大文化资源利用率和文化影响力,加速乡村产业化进程的必要途径。农村产业融合有着多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融合方式,当前主要有种养结合、链条延伸、功能扩展、技术渗透、多元复合几种模式。这些不同的产业相互融合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头作用,形成各产业之间互补形式,并打包宣传,推向市场。由此才能帮助单一文化产业摆脱弱势地位,提升产业自身素质,丰富产业内涵,提高产业档次,以具有竞争力姿态与城市市场平等对接,从而实现村落社区文化经济效益,增强其文化自信。

6.推动形成文化产业品牌和强化文化专业市场产权保护。专业市场体系要持续发展,必须形成特定文化产业品牌。品牌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产品“冠名”,决定品牌成型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和认可,缺乏对消费结构的梳理和对市场的了解,仅仅依托政策扶持和资金吸引,品牌很难具有辨识度,难以让消费者产生对产品的忠诚度和依赖感。纵观当下较为成功的一些乡村文化品牌,可以发现其构成要素绝非是单一化的,也绝非是一朝一夕所能构建的,其形成对品牌管理、市场把控、消费结构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是基于消费需求进行“准确定位-深入开发-商业宣传”后才逐步形成的。品牌一旦形成,就能凭借其独特的符号优势,发挥塑造乡村形象、推动区域发展、引领市场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部门要引导相关产业主体进行品牌开发与宣传,将专业市场体系以文化产业品牌形象凸显出来。同时,在品牌打造过程中,要引导企业做好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用法治方式规范市场体系运行。

猜你喜欢

村落产业化体系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罗健夫:全面施政 促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