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牙刻技艺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探究
2019-12-09孙璐,郭艺
孙 璐, 郭 艺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牙雕工艺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发展历史,从深层次来研究,似乎其人文价值高于艺术价值,这是因为象在古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尔雅》上说:“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一件牙刻工艺品附有很深的文化色彩。同时,象牙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光泽柔和,牙纹细洁,是制作工艺品的上等天然材料。古人看中了它高贵的气质,并赋予它美好的寓意。
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出现在约7000年前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从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鸟形匕、象牙筒、象牙琮等来看,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象牙雕刻成物品,种类之多、工艺之美,令人叹服。《尚书·禹贡》中曾提到扬州、荆州等地贡品除“金三品”“瑶琨筱荡”外,还有“齿革羽毛”。其中“齿”即为象牙,可见这时人们是把象牙当成了非常珍贵的物品奉献给君王。
1 扬州牙刻技艺概述
在中国象牙雕刻技艺发展历程中,扬州牙刻以其开创性的浅刻技法独立成门类。《黄汉侯传略》评价“中国象牙浅刻艺术,最盛莫如扬州”。浅刻的特点是以刀代笔,刻牙如同绘画,线条时粗时细,刀锋时直时侧,刻刀抑扬顿挫如同画笔,皴法、渲染皆备,刻刀划过,其深浅虚实尽显绘画之中浓淡焦湿之墨色[1]。
1.1 扬州牙刻技艺源于竹刻技艺
扬州竹刻艺术最早起源于西汉早期,兴盛于清代。经考证,扬州杨庙镇西汉墓出土的西汉竹刻《山水古柏图》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最好、由扬州人雕刻的艺术品实物。清代,久寓扬州的浙江新昌人潘西凤,精于刻竹,其作品技艺,被郑板桥誉为“(濮)仲谦以后一人。”并有绝句赞许:“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刻竹,胸无万卷待何如!”声名极盛[2]。之后,扬州竹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著名书画家、皖派金石巨匠吴熙载(让之)将浅刻技艺运用在多种材质上,首先是在竹,然后是在牙,开创了我国浅刻艺术的先河。他引领着扬州一大批艺术家,虽在竹、牙材质上作书绘画,但仍如用绢、纸一样,横竖点捺,皴擦烘染,刀过如笔,肥瘦干湿[3],一刻而就,落墨而毕,再现了笔墨意趣,使扬州竹牙刻艺术在国内享有一定盛誉。
1.2 扬州浅刻艺术代代有传人
历代名家,或以字见长,或以画突出,各显其妙,盛誉一时。光绪年间,扬州江都虞孝轩在前辈浅刻艺术的基础上,变“浅”为“微”,开创了象牙微刻技艺,被称为“我国近代象牙微刻之鼻祖”。其能于方寸牙板上刻六千余字,曾在《赤壁夜游图》牙片左角,镌刻《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字迹细如蚊足,虽借助放大镜,亦不能毕读。字则笔划挺秀,波磔精严;画则章法整齐,机趣活泼,有鬼斧神工之妙。刻法全凭指腕感觉,用锋颖划去,放大观看,笔法具在,堪称绝技。民国时期,扬州的周无方、吴南愚、黄汉侯等人在牙刻技艺传承与发展上更是建树尤深。吴南愚潜心研究虞孝轩之微刻技法,得“南于(于啸轩)北吴(吴南愚)”之名,他能在米粒大小的牙面上刻下百余字。其1927年所刻《红楼十二金钗》和《桃花源记》在巴拿马万国赛会上获奖,声誉鹊起。《古玩指南全编》称赞其“能于五分方圆之象牙面上,刻字千余,具有帖气,是殆所谓鬼斧神工也”[4]。蜚声全国的现代浅刻名家黄汉侯书法功底深厚,以临摹晋、唐、宋各家书法见长,并由此开创扬州浅刻缩临技艺。黄汉侯雕刻功底精湛,能在方寸牙板上刻四千余字,所临作品,犹如原作,神韵极佳,不时书家矩矱。郭沫若曾赞曰:“银钩铁划,玉振金声。”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赞曰:“核桃能为赤壁舟,由来妙手集扬州。欲求毫发无遗憾,铁笔今推黄汉侯。”当今扬州,牙刻艺术不但人才辈出,而且作品享誉国内外。江苏省文化名人高志明,作品飘逸清雅,颇得文人意趣,其浅刻作品《江山万里图》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国内最大的单片浅刻牙板”。浅刻传人陈苏平在象牙上微刻55万字的《三国演义》,历时5年多,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2 扬州牙刻技艺现代传承面临的问题
扬州牙刻艺术从吴让之开派至今,曾涌现出不少技艺高超的大师,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开创了扬州牙刻艺术的辉煌时代。但随着社会发展,扬州牙刻技艺正经受着极大的冲击,加上传承保护理念不够先进、牙刻行业成材率低、工艺大师生活清苦以及国家禁止象牙贸易带来的原材料短缺等问题,这门绝世技艺极有可能濒临灭绝。
2.1 保护机制不全
传统作坊式的传承存在平台较小、面较窄、培养周期长等问题。2015年9月,扬州市文化局、旅游局和工艺美术集团共同打造“扬州486非遗集聚区”,扶持扬州非遗产业发展,集聚区内涵盖扬州竹牙刻技艺在内的68个非遗项目。集聚区设立传承人工作室、活态展示、特色定制、创新设计、传习基地和非遗产品售卖等多个功能性区域,不过在集聚区牙刻技艺工作室,仅有省级竹牙刻传承人高志明带着几名学生,采用师徒传承方式在传承这门技艺,场面冷清,观者寥寥。
2.2 学校教育不力
由于宣传力度较小,曾拥有过辉煌历史的扬州牙刻技艺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传承体系,其文化和艺术价值也尚未被扬州高校发现和重视,所以均未开设与竹牙浅刻技艺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行业宣传和技艺展示活动几乎为零。浅刻行业的精髓是“工多艺熟”,从业人员需不断钻研技艺,达到“艺熟”至少需要20年。据统计,建国以来,牙雕类国家级大师已有10多位,但牙刻类直到2006年才产生第一位象牙浅刻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可见,行业特点也让求艺者寥寥无几,拥有绝技的老艺人很难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2.3 非遗保护不够
扬州486非遗集聚区具有设施较好的传承人工作室、传习基地,观众在非遗活态展示区也可近距离观看大师的制作过程,但这种方式普及性宣传色彩浓,对实现技艺有效传承效果不大。同时,由于缺少对牙刻资料进行系统性整理,建立牙刻技艺资源库,利用数字技术对牙刻技艺保护意识不强,牙刻技艺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相当匮乏,严重制约了牙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4 原料供给不足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象牙商业性加工、销售的管控力度。继2016年3月,我国发布为期三年暂停进口象牙及制品措施后,同年12月30日,国务院对外宣布中国将于2017年底全面禁止商业用途的象牙加工及销售。随着这一纸禁令,扬州牙刻技艺将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况。原料的稀缺使得入行的新手大多只能在竹子、木片上练手,实际技艺和牙刻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缺乏足够数量的原料已成为扬州牙刻技艺可能濒临灭绝的重要因素。
3 扬州牙刻技艺的现代传承与创新举措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传统技艺在内的非遗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保护非遗文化是当前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对扬州牙刻技艺的现代传承与创新,需要在保护方式、传承方式、宣传方式以及工艺材料上大胆探索,让牙刻技艺成为新时代扬州非遗文化的又一闪亮名片。
3.1 保护方式的创新
扬州牙刻的保护,不仅要做好有关技艺本身的工艺流程的保护,还要做好有关牙刻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一是做好扬州牙刻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目前,扬州牙刻仅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志明、市级传承人李天松、戴有明、陈苏平等人在坚持从事这门技艺,他们均已年过半百,其中只有高志明带领几名学生学习浅刻技艺,仍采取师徒传承、口传身授的古老方式。由于牙刻行业从业人员成才率太低、培养周期长,学生们不可能在短期内较快地接受大师的全部技艺,牙刻技艺传承面临人死艺亡的危险局面,因此对扬州牙刻技艺进行数字化保护显得尤为紧迫。具体要全面收集牙刻技艺的图文资料,特别是要采集散落本地民间私人手中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与再加工,借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将口传身授无法实现的工艺流程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建立牙刻技艺传承数字资源库,使牙刻技艺资源以多种形式得到更好的保存。该资源库可包括:(1)原料的图片、实物、性能列表、(声、色)参照值;(2)成品的资料图片、造型、演变流程分析图表、形制类别图表;(3)古今名匠大师列表及对应作品图;(4)制作流程的名称图说、名称解释、文献资料;(5)国内外业界主流产品、特色产品、创新产品展示介绍;(6)介绍牙刻技艺发展史、制作手法详解的视频库;(7)360°VR展示扬州牙刻技艺等。运用数字技术全面系统展示牙刻技艺,从而创造性地对这一传统工艺进行新的诠释,将工艺本身及其背后承载的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传承并发展下去,做到传统出新、兼容并蓄,将文化精髓更好地展现出来,让大众感受扬州牙刻技艺的博大精深,也让学艺者有更多学习资源可供选择。
二是加强扬州牙刻艺术的理论研究工作。扬州牙刻技艺在全国范围内都曾有重要影响,黄汉侯先生更被誉为一位影响中国的扬州人。但目前市场上缺乏有关牙雕、牙刻的专业书籍,仅有《扬州八刻》专著中的一个章节提到了扬州牙刻技艺。2016年6月,成都第一批10所非遗传承基地学校成果交流展在成都高新区新科学校举行,10所非遗传承基地学校的非遗校本教材在成果交流展上亮相,在非遗理论研究上起到示范作用。借鉴成都10所非遗传承学校举办成果交流展的做法,扬州应鼓励本地高校、文化机构、学者及研究人员对扬州牙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理论上的系统研究,开展扬州牙刻技艺原始文献、典籍、资料的整理、归纳和出版工作,不断弘扬扬州文化。同时,文化部门应组织力量集中编写关于扬州牙刻技艺、扬州浅刻艺术的起源发展、历史传承、流派特征、作品赏析等方面的书籍,并将扬州这一项并不为大众熟知的非遗文化纳入素质教育内容,丰富青少年群体对扬州传统手工艺的认知和理解。
3.2 传承方式的创新
传承是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要探索多种形式,建立师徒传承、培训研修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化传承平台,实现扬州牙刻技艺的开放式传承。
一是行业协会要定期举办牙刻技艺研修、研习班和专题培训,为扬州牙刻技艺的传承创造良好环境。2017年9月,北京玩具协会与北京汇众京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北京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培训基地,以“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手工艺”为使命,与传统手工艺非遗传承人一道开设手工艺体验课,以此激发青少年的文化兴趣、深化其传承保护意识,让青少年在观赏体验中增长知识。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扬州八刻艺术研究会,多年来更是致力于开展理论研讨、技艺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扬州八刻再现生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5年,由扬州市八刻艺术研究会、扬州工艺美术馆等联合主办的“扬州八刻艺术展”在扬州2500年城庆期间集中展示150余件精美雕刻作品,对牙刻作品走进民众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扬州牙刻拥有2位省级传承人和 3 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要发挥行业协会牵头作用,依托传承人工作室、传习基地平台,定期举办长短期相结合的技艺传承研讨班和培训班,培养更多的牙刻技艺爱好者,让扬州牙刻技艺传承链得以绵延,让濒危艺种不再失传。
二是在职业院校中设立牙刻专业和课程,培养从事牙刻技艺的传承人。牙刻技艺从业者需要加强艺术功底,历代牙刻大师无一不是书画名家。高校的教学、科研条件和人才资源丰厚,可以帮助提高牙刻传承人的专业水准。牙刻技艺从业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于结构的把握和理解会更加准确,而职业院校的美术专业则是最理想的牙刻人才培养基地。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扬州职业院校中开设如竹牙刻这样的专业和课程,教学效果较其他城市将更具有优势。应鼓励和支持扬州地方院校、科研机构设置牙刻技艺等与非遗相关的专业和课程,或者建立教学、研究基地。2015年,扬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已开办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工艺美术品方向),以玉雕和漆艺制作教学为主,今后可继续拓展至扬州牙刻等濒危技艺专业教学。2016年,该校艺术学院与市工艺美术集团校企共建漆艺、玉器工艺校办厂,并创建工艺美术大师入驻的文化名师工作室,聘请玉雕大师张迎君担任导师。2017年,该校艺术学院继续与工艺美术集团共建现代学徒试点项目。建议将这种新兴联合办学方式应用于牙刻技艺中,聘请省级传承人进行授课以及实践指导,从而给牙刻技艺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3.3 宣传方式的创新
将传统媒介手段与现代传媒技术相结合,通过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及互联网的宣传,增强扬州牙刻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社会影响力。
一是发掘扬州牙刻技艺的文化内涵,讲好牙刻故事。2016年,中华网发起了大型传统手工艺文化保护项目——“守艺中华”,探寻并讲述被边缘和遗忘的传统技艺、手艺故事及文化内涵,通过文字、图片、网络直播等形式将一门门流落乡间的传统手艺进行全面展示,讲述守护这些手艺的匠人们的“艺术人生”,促使公众对传统手艺及文化的关注保护与延绵传承。实际上,每一个继承传统手艺的人都是会“讲故事”的人。因此,笔者认为,用最年轻的语态,让濒临灭亡的牙刻技艺及老艺人重新获得关注,是对扬州牙刻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极好探索。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和传承,可通过传播方式的拓展与创新,扩大社会对其认知,尤其是引导更多的年轻人逐渐了解扬州牙刻技艺及文化,向工匠精神致敬,增强他们对传承这门技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自愿地去保护这一传统手工艺。
二是拓展非遗宣传的阵地,将牙刻知识由大学、高职普及到基础教育校园中。牙刻作为扬州非遗中的重要部分,完全可以编入本地各层级校本美术教材,从幼儿、少儿美术教育开始渗透,向每一位师生普及宣传牙刻的基本历史和文化价值,将光辉的历史、牙刻在美术史上的重要价值以及简单的技法融入美术课程中,如同扬州剪纸、扬州八怪、扬州玉雕、扬州漆器等一样,对广大青少年展开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得牙刻技艺作为地方文化中引以为傲的重要内容,激发教师、青少年学习者乃至广大群众的兴趣,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牙刻,引导更多有志者走进牙刻艺术的世界,让基础教育发挥地方非遗传承的重要职能。
三是注重拓宽牙刻产品的市场和领域,展现扬州文化自信。要在遵守国家法律规律的前提下,借助互联网通道,积极开展网络销售;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牙刻艺术品专场销售活动;还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提供牙刻产品私人定制服务,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扬州牙刻艺术,增强其生存与竞争的活力,而这也正是未来非遗保护传承的市场化动力。要为传统手工艺人提供对外宣传和展示技艺的窗口及平台,借助“丝路汇”等全国文化产品的跨境电商平台,积极搭建牙刻技艺“走出去”的桥梁。
3.4 工艺材料的创新
在工艺、材料方面,寻求更多新的、可能性突破,是实现扬州牙刻技艺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是创新扬州牙刻作品,探索新技法新工艺。扬州浅刻,一直都是着色的。2016年,扬州浅刻大师高志明独创“清刻”技法,利用刻刀力量的变化,不着墨色,尽显水墨韵味,这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一次创新之举。其认为一件牙刻佳作,必须“不同于古人,不同于时人,不同于故我”,体现牙刻艺人对产品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其创作的《雄峙天东》,以泰山入景,用不同的刀法表现山石的坚硬和云彩的柔软,松树简约的枝干和繁盛的松针之中,尤显出一股水墨韵味,以不同的墨色显现大好河山的壮美,咫尺千里,气势雄浑,这幅作品最终摘得全国第13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笔者认为要让扬州牙刻技艺重新焕发生机,就是要融入当下,融入时代,融入创新,要增加牙刻艺术品的文化创意色彩,不断提升作品含金量。
二是结合其他材料,合理解决牙料短缺的问题。近些年,政府发布的关于禁止进口象牙材料及象牙制品流通的公告,使牙刻技艺遇到无料传承的尴尬局面。但合法象牙材料是自然死亡的大象,每根象牙都会带有死亡证、编号[5]。所以,建议扬州能够尽快申请购买死象牙的许可证,使用合法象牙原料加工后进行雕刻,可以保证扬州牙刻技艺不失传。虽然象牙的材质暂不能被其他材料替代,但扬州牙刻技艺的传承更为重要,材料短缺的限制只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扬州牙刻技艺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选择质地相近的材料,如竹、木、骨、角、植果等替代象牙作基本训练之用,辅以适当的牙料作业,把牙刻用在最适合最能出彩的地方,这样既能够解决象牙材料短缺的问题又能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4 结语
中国牙雕技艺有着7000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工艺源远流长。扬州牙刻艺术更是中国牙雕艺术宫殿里一颗灿烂辉煌的明珠,它在悠久的文化中孕育了上千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手工文化形象,既充实了扬州古城文化,又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增添了斑斓色彩。如今,扬州牙刻技艺正处在传承创新的关键时期,做好这项工作,既可以告慰我们的先人,又能启迪和昭示扬州的下一代,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以及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在传承方式与发展渠道上的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保护、传承、宣传,一定能将扬州牙刻技艺传承下去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扬州非遗文化的又一张闪亮耀眼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