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广洋《凤池吟稿》艺术特色简论

2019-12-09王衍周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

王衍周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2)

汪广洋(?—1379),字朝宗,祖籍江苏扬州高邮,流寓太平(今属安徽)地区。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挥师渡过长江,召其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此后,他又先后担任中书右司郎中、江西参政、中书省参政、陕西参政等职务。洪武三年(1370),汪广洋被授予中书省左丞相一职,赐封为忠勤伯。洪武四年(1371),李善长因病致仕,明太祖朱元璋遂任命汪广洋为右丞相。洪武十二年(1379),因胡惟庸毒死刘基一案,汪广洋被朱元璋以欺君之罪赐死于贬谪途中。后人有诗评之曰:“大元进士大明臣,屡献良谋壮金陵。中书诬陷曲还直,丞相事牵渺无音。”

综观汪广洋一生,他不仅具备出色的政治才能,而且也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据《明史》记载:“广洋少师余阙,淹通经史,善篆隶,工为歌诗。”[1]3774其诗集《凤池吟稿》十卷,收诗五百二十余首,备受明清文人的推崇。明宋濂为之作序,并赞曰:“公以绝人之资,博极群书,素善属文,而尤喜攻诗……而山林之下,诵公之诗者,莫不被其沾溉之泽,化枯槁而为丰腴矣。”(《凤池吟稿原序》)王百祥在《凤池吟稿原跋》中云:“汪先生当草昧之初,力挽宋元旧习,为明朝诗学正宗。所著《凤池吟稿》,脍炙人口,不啻夜光和璧。”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言道:“忠勤诗饶清刚之气,一洗元人纤缛之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更是盛赞汪广洋“究不愧一代开国之音也”。可见,有明一代,汪广洋的诗名还是相当高的。然而,后世论及明代诗家流派,一般论及不到汪广洋。究其原因,四库馆臣认为汪广洋的诗名实际上是被宋濂等人“盛名所掩,故世不甚称”。当然,造成汪广洋诗名难传的原因还有许多,诸如其诗歌自身的特点与成就、残酷的政治环境、悲惨的人生结局等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诗名的传播。迄今为止,汪广洋仍然是一位不被学术界所重视的明代诗人,有关其诗集《凤池吟稿》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可以说,未来对汪广洋及其诗歌的发掘空间和研究前景都十分广阔。

1 众体兼备,各具特色

诗人汪广洋兼善各体,在其诗集《凤池吟稿》十卷本中,包含有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以及七言诗等诗体。在众多诗体中,汪广洋尤其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朱彝尊对汪广洋的五言诗十分推崇,在他的《静志居诗话》中曾连举十九联,如“平沙谁戏马,落日自登台”,“湖水当门落,松云傍枕浮”,“怀人当永夜,看月上疏桐”等等,并推举说:“可入唐人《主客图》,静居、北郭,犹当逊之,毋论孟载也。”[2]

汪广洋的五言诗颇具清刚之气,“一洗元人纤媚之习”。[3]493例如,其《月夜同诸友酌》云:“休拨紫檀槽,且倾黄酌醪。凉天兼得月,我辈复持螯。彭蠡一杯大,匡庐半壁高。竹林潇洒地,应有醉山涛。”该诗是汪广洋的一首借酒抒怀之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诗人对竹林名士的钦羡之情。《明史》说他:“为人宽和自守,与奸人同位而不能去,故及于祸。”[1]3774显然,汪广洋在官场之中并非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虽然他身处官场之中,但是其内心对自由和潇洒闲适生活的向往,溢于言表。此外,这首诗格调雄浑壮阔、语意爽朗,确无元朝文人纤媚之气。再如,《西施滩》所云:“东越国已泯,西施滩尚存。天垂芳草地,渔唱夕阳村。荇带牵舟楫,罗衣拂酒尊。杜鹃缘底事,只管下啼痕。”作者用抒情的笔触,描绘了西施滩的景象,诗境之中透露出一股开爽之气。通读全诗,朗朗上口而又诗意盎然,颇具唐诗风致。此外,汪广洋的五言诗虽然在数量上不及其七言诗,但是在诗歌题材方面丰富多样,丝毫不亚于七言诗。

至于广洋七言诗的特色,诚如清陈田所云:“忠勤七律风格高骞。”[4]与五言诗相比,汪广洋的七言诗意境更显开阔,行文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例如,《从军乐》:

从军乐,右插忘归左繁弱。……去年鏖战葱岭东,今年分戍蓬婆中。蓬婆城外一丈雪,半夜紫驰号北风。少年忽忆慷慨事,便起酌酒浇心胸。酒酣耳热声摩空,手舞三尺青芙蓉。前将军,右都护,壮士在荣不在富。……都门富儿空万数,人生岂被从军误。[3]511

这首诗刻画了一位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少年形象。诗中的少年胸怀壮志,骁勇善战。从“去年鏖战葱岭东,今年分戍蓬婆中。蓬婆城外一丈雪,半夜紫驰号北风”中可以看出,少年不但经历了征战杀伐的洗礼,而且也饱尝了征战环境之苦。不过,少年无畏战争、满怀激情,酌酒之后依然能够“手舞三尺青芙蓉”。“壮士在荣不在富”是少年坚守的人生信条,由此也进一步体现出其积极昂扬的名利观。此诗节奏明快而又气势磅礴,读罢全诗,颇有酣畅淋漓之感。

又如,《长歌行》:

贫不干,升斗粟,富不欲,方丈飱。古来穷达等细事,何用屑屑摧心肝。万金铸宝剑,千金买雕鞍。出门得意青云端,五花照耀春雪干。石家金谷果何在,落花衰草秋漫漫。君不见,长安市上李谪仙,十千取酒醉即眠。有时长歌动八极,往往鼓吹三百篇。一朝掉臂沧江前,眼底富贵浮云然,眼底富贵浮云然![3]511-512

这首七言诗通过对诗人李白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不慕富贵名利的人生态度。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奔放,骨子里透露出一股文人的傲气。另外,该诗节奏轻快、内涵深刻,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出自于一位位高权重的宰相之手,尤为难得。

再如,他的《梁山矶》风格刚健、气势雄浑;《珠湖隐者篇》既有狂放之气又极富浪漫色彩;《兰溪棹歌三首》清新爽朗,具有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等等。就诗歌数量而言,汪广洋的七言诗无疑是《凤池吟稿》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诗体,占据了诗集总量的一半以上。至于其三言诗、四言诗、五言绝句和六言绝句,虽然在数量方面相对比较稀少,但是风格特色十分鲜明,词新调闲,别有一番风味。

2 善于用典,别有意趣

汪广洋是一位善于用典的诗人,在其诗集《风池吟稿》中用典类的诗歌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如《登南海驿楼》:“海气空濛日夜浮,山城才雨便成秋。冯唐头白偏多感,倚遍天南百尺楼。”此诗作于作者被贬期间,表达的是诗人被贬后的无奈与苦闷之情。诗中“冯唐头白偏多感”一句,则是化用了“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又如,《登会盟台》一诗则是借用“完璧归赵”的故事,刻画了蔺相如保家卫国的伟岸形象。同时,该诗也寄托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

汪广洋“淹通经史”,学养深厚。其诗不仅用典宏富,而且大都贴切自然,毫不生硬。如《君子慎所择》中所云:“在昔管鲍氏,友爱殊独深。意气一见许,乃能轻万金。”诗人借用管鲍之间的深情厚谊,告诫人们要谨慎择友。不得不说,诗人对典故的运用既熟谙于心,又恰如其分。从而使读者对诗中所阐发的道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又如在《壮游奉柬诸阁老》一诗中,诗人引用了丹丘生、麻姑、子晋、陶渊明、李太白等人的事例,让人神游其中,不觉有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歌虽然篇幅较长,用典较多,但是作者对典故的应用挥洒自如,毫无生搬硬套、重复堆砌之嫌。在《双柏篇赠陈景仁》中,诗人借写桐川官舍的双柏,勉励陈景仁要奋发有为,努力做出一番事业。如诗中所云:“君乎君乎当勉旃,毋以哦松事清绝。”另外,诗中引用召公、潘岳两人的典故,使得说理更加透彻,读起来能收到词约义丰的效果,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

总之,汪广洋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大量使用典故,而且对典故的运用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汪广洋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高居庙堂的政治家。单纯从职业出身这个角度来讲,其思想和行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束缚。因此,在诗歌创作中引用内涵丰富的典故,反而可以使他能够生动、委婉曲折地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3 诗歌风格,前后有别

在元末明初诗坛上,汪广洋的诗歌具有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作用。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汪广洋的诗歌风格也经历了前后期的转变。如《风池吟稿原序》中所说:“公以绝人之资,博极群书,素善属文,而尤喜攻诗。当皇上龙飞之时,仗剑相从,东征西伐,多以戎行,故其诗震荡超越,如铁骑驰突,而旗纛翩翩与之后先。及其治定功成,海宇敉宁,公则出持节钺,镇安藩方,入坐朝堂,弼宣政化,故其诗典雅尊严,类乔岳雄峙,而群峰左右如揖如趋。”[3]494-495简言之,汪广洋诗歌风格的转变大体以明朝建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其从军时期,诗歌风格具有震荡超越的特点;后期为理政时期,诗歌风格呈现出典雅尊严的特色。

3.1 从军时期:震荡超越

汪广洋在元末进士及第,一直流寓于太平(今属安徽)地区。直到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率军渡过长江,其被授予元帅府令史一职后,才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东征西伐的从军生涯。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以反映战争和军旅生活为主。如《田将军》:

田将军,尔能武尔能文,年未三十思致君。丹衷耿耿贯白日,逸气矫矫横秋云。雕弧二石不足挽,有如骅骝一出,空其群。……将军无乃踵其事,异日何惭辅汉唐。[3]508

诗人以激昂的笔触,热情歌颂了能文能武的田将军。在诗中,作者对爱民如子的河内太守宼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指出宼恂爱民的准则是“以德,不以力”。作者之所以对历史上的宼恂加以着墨,其目的在于从侧面对田将军进行有意的暗示和劝诫。诗人殷切希望田将军能够像宼恂一样,做一位以德服人的父母官。另外,诗中对田将军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其身上所散发出的英勇豪爽之气,不觉让人望而生畏。

《戏马台》是汪广洋的一首长篇七言古体诗,诗人通过对戏马台的描写,再现了楚汉争霸的风云历史。其诗云:

咸阳宫中惊走鹿,海内豪强起争逐。高才疾足谁得之,楚霸垂涎几上肉。彭城南面高高台,吐气扬眉跃马来。……事机一去竟莫举,盖世拔山皆谬语。虞姬痛别难再逢,乌骓欲逝从何许。老我平生怀古心,触目兴嗟爱远临。…黄河到海不复清,此意令人绝悲怆。[3]508-509

项羽作为反秦大军中的领袖人物,其一生可谓是卓绝超群、气盖一世。只可惜鸿门宴错失良机,为其乌江自刎埋下了祸根。正如,诗中所说:“事机一去竟莫举,盖世拔山皆谬语。虞姬痛别难再逢,乌骓欲逝从何许。”由此,不禁让人联想到项羽那首惊神泣鬼的千古绝唱——《垓下歌》。项羽把愤懑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灌注于诗歌之中,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之美。这对于“老我平生怀古心,触目兴嗟爱远临”的汪广洋来讲,无疑更易触发内心的感慨和忧伤。处于元明易代之际的汪广洋,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这首怀古之作,情节描写跌宕起伏,抒情真切自然,在广洋前期诗作中可谓别出机杼。总而言之,汪广洋前期诗作具有震荡超越的特色,确如明人王兆云所评:“汪右丞诗气骨雄浑,语意爽朗,卓然可传。”[5]

3.2 理政时期:典雅尊严

明朝建立以后,汪广洋被委以重任。由于所处环境的变化,其诗歌创作风格亦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这一时期,汪广洋的诗歌风格总体呈现出典雅尊严的特色。如《大祀》《大飨》《上寿》等台阁之作,“宣教化而弼皇猷”,[3]495较前期震荡超越的诗风大有不同。

如《大祀圆丘喜甘露降应制》:

至节圜丘祀颢穹,先期法驾幸斋宫。山纡紫气排双阙,日射红云擁六龙。……小臣际遇承恩泽,涓滴何能答九重。[3]530-531

汪广洋的这首作品在赞美上天普降甘露的同时,也对当朝皇帝的恩泽表达了感激之情。久旱逢甘霖,诗人欣喜万分,挥毫泼墨赞美上天对于人间的恩赐。不过,作为一篇台阁应制之作,诗人的创作还是受到了一定的束缚,抒情达意略显拘谨,不似前期作品那样开爽、雄浑。

再如《奉旨咏白兔》:

桫椤阴里捣灵砂,不使黄尘一点加。立向月中霜脱颖,行过桂底雪生花。赤鸟翔集非专美,丹凤来仪足并夸。解得长生保贞素,洁身长近玉皇家。[3]539

诗人通过吟咏月中白兔,以兔自喻,表达了对皇帝的一片赤诚之心。诗人身居高位,经常伴君左右,面对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他需要时刻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须如玉兔一般“解得长生保贞素”,方能够“洁身长近玉皇家”。

此外,他的《奉旨咏五明马》一诗,表达了渴望自身才能能够得到统治者赏识的美好愿望;《答西域班右丞诗韵应制》一诗,流露出作者对班右丞的赞美之意;《题日本画扇应制》则寄寓了诗人既重视武力又讲求和柔的思想等等。

总之,汪广洋在高居庙堂之后,其诗思明显受到了限制和束缚,诗歌风格一改从军时期的震荡超越之气而变得典雅尊严。至于广洋诗风转变的原因,宋濂认为是“气与时值,化随心移,亦其势之所宜也”,宋濂此论还是颇为精当的。

4 结语

从整体上看,汪广洋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艺术特色鲜明。正如明胡应麟《诗薮》中所言:“高季迪风华颖迈,特过诸人。若刘诚意之清新,汪忠勤之开爽,袁海叟之峭拔,皆自成一家,足相羽翼。”尽管广洋名迹曾“久湮闻于后者”,但是他力挽宋元旧习,终被有识之士奉为明朝诗学之正宗。就诗歌成就和地位而言,汪广洋无疑是明初扬州作家群体中首屈一指的一位诗人。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