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军原则的早期实践

2019-12-08欧阳光艳

军事历史 2019年6期
关键词:总政南昌起义人民军队

★ 欧阳光艳 秦 然

早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坚持站在政治的高度思考筹划建军问题,明确提出把“造成真正革命的工农军队”作为“我党第一等重要的责任”①《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节录)》(1927年8月11日),总政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10 页。,逐渐培塑了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为政治建军原则在古田会议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始终坚持用党的政治任务规定军队建设发展的前进方向,从一开始就给人民军队打上了深刻的政治烙印

人民军队建军之初,共产党人就深刻认识到“一个军队是一个阶级的工具”②《中共中央关于兵士运动计划》(1928年2月),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44 页。,坚持以党的旗帜为军队的旗帜、以党的方向为军队的方向、以党的意志为军队的意志,用革命的政治任务和党的历史使命来统领军队的建设发展。

(一)把“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确立为建军初心,使人民军队从诞生时起就与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实行“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屠杀政策,使得神州大地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中国革命处在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革命的斗争,才能夺去篡窃国民党旗帜以实行白色恐怖的叛徒之武器,而扑灭反革命”③《古田会议精神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第5 页。,为彻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命运”,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南昌起义时,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平民利益”的革命主张和政治诉求庄严地写在《中央委员宣言》④参见《中央委员宣言》(1927年8月1日),《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南昌起义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3 页。上,为这支革命武装确立了建军宗旨和不变初心。南下途中,又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示》的公告中,进一步阐明了南昌起义的宗旨和伟大意义:“此次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①《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示》,《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南昌起义资料》,第67 页。处在初创时期的人民军队虽然还很弱小,还会遭遇重大挫折,但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激励着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支队伍中来,赋予了人民军队生生不息的内驱动力和生命之源,也预示着这支军队必将历经挫折而奋起、历经苦难而辉煌,为党和人民建立伟大的历史功勋。

(二)在“土地革命”这个大局下设计重大军事行动,使人民军队始终在革命化建设轨道上运行。虽然南昌起义时,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使得“军队往哪里去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②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南昌起义资料》,第9 页。,以致部队南下广东遭受重大挫折;但难能可贵的是,党内一些先进的同志已经认识到“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 卷),上册,第180 页。。1927年7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民众武装暴动的新政策”④李烈主编:《贺龙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0 页。。8月1日,中共中央又在致前委的指示信中明确指出,“南昌暴动,其主要意义,在广大的发动土地革命的争斗”,要求“应当与中央决定之秋收暴动计划汇合为一贯的斗争”⑤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1 页。。八七会议明确要求“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⑥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5 页。。正是有了“土地革命”这一总方针的指导,朱德、陈毅才在三河坝分兵后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主动作出“部队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决定,并领导湘南暴动,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⑦参见李弘、丁晓春:《放眼看南昌起义》(第2 版),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41 页。1928年4月底,朱德带领南昌起义部队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又实现了“朱毛会师”,共同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土地革命战争的燎原之火”,实践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⑧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29日)。。

(三)把开展武装斗争与广泛发动群众结合起来,为人民军队胜利前行赢得了最深厚之伟力。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人民军队时,既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把开展武装斗争与广泛发动群众结合起来,把人民军队建设发展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1927年7月下旬,周恩来在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提议,“切实发动湖南、湖北、江西和广东东江一带的工农运动,配合起义”⑨《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9 页。。八七会议又明确提出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在总结南昌起义经验教训时还充分肯定了“叶贺南昌暴动”在一般民众武装时期的重大地位,严肃批评“只抱着军事投机的心理,而不信任群众,不认识发动群众,创造群众的工农政权之倾向”,高度赞扬“民众自己的发动,以及真正革命军队的暴动,以推翻新旧军阀政权,建立民众的工农政权为目的”是“中国革命中空前的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光荣的一页”⑩《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为叶贺失败事件》(1927年10月24日),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18 页。,并要求南昌起义余部应“到农民中去”,“建设农民群众的政权,引起农民群众自动的起来没收土地……武装农民,组织工农革命军”⑪。1928年6月,《中共中央致朱德、毛泽东并前委信》再次指出,单纯的军事行动,“依靠一部分军事势力或勾结一部分会匪以之为暴动的主力来攻城夺地,而不去发动广大的群众斗争,造成

⑪ 《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为叶贺失败事件》(1927年10月24日),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20 页。以群众为暴动的主力,其结果,此所谓暴动必因军事的失败而失败”①《中共中央致朱德、毛泽东并前委信》(1928年6月4日),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69 ~70 页。。虽然当时还存在“左”倾盲动错误,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革命军队的武装暴动与民众运动结合起来,不仅使人民军队避免滑向“国民党军队所走的军阀主义的道路”,更赢得了战争最深厚之伟力,开启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序幕。

二、总结提出“党的作用高于一切”的组织原则,逐渐凝聚起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灵魂

军队的领导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建军理论的核心问题,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政治建军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期血与火的考验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党的作用高于一切”②《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为叶贺失败事件》(1927年10月24日),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24 页。,实践探索和初步形成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一系列原则制度和方法举措。

(一)明确规定“一切军事工作应集中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部”,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最高政治要求和最高政治纪律。1925年10月,中共四届二中扩大会议决定建立中央军事部,指导党的军事工作。1927年5月,中共中央任命周恩来为中央军人部(军事部)部长③参见《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第54 页。。7月12日,改组后的临时中央政治局五人常委中,有两人(周恩来、李立三)参加了前敌委员会,具体领导南昌起义。而在随后领导各地的武装斗争中,中共中央在形势极其险恶、通信十分不便的情况下,还以“指示信”“中央通告”“决议案”等形式对武装斗争的方针和政策进行适时指导。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针对实际斗争中出现的问题始终能够及时总结反思,勇于“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 卷),上册,第237 页。,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与生俱来的“自我革命”的宝贵品质。1927年10月24日的《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为叶贺失败事件》,针对一些党员领导同志在“政策上,如这次委任杂色军队,及与张发奎接洽”等“个人的任意行动”提出批评,着重强调“政治指导集中于党是非常之重要”⑤《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为叶贺失败事件》(1927年10月24日),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24 页。。1928年7月,中共六大《军事工作决议案(草案)》在总结南昌起义一年来建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军事工作都应集中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部”的重要原则,要求“各地应设立军事委员会,受地方党部之一般指导而工作,但于军事技术方面,则受中央军事部之指挥。中央军事部和各地军事委员会均依据中国共产党中央所规定之计划书而工作”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军事工作决议案(草案)》(1928年7月),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126 页。。这些规定第一次立起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最高政治要求和最高政治纪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提出“军中党的组织是一切组织的根源”,初步构建了党指挥枪的组织系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要有坚实的组织保证。南昌起义爆发后,中共在“各军设军委,军委之下设师委,师委之下每团有支部及分支部小组”⑦《周逸群报告摘要(节录)——关于南昌起义问题》,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25 ~26 页。。但是当时除极个别的连队设有支部外,党支部主要建在团上,使得党难以真正掌握一线官兵。为此,在起义军南下途中,中央多次指示起义军各部必须健全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1927年12月在《给朱德并转军中全体同志的信》中指出:“军中党的组织是一切组织的根源,你们必须依照从前的组织系统——团成立支部下分小组,师成立委员会——管理支部生活,执行党的政策,监督军队行动”,并指示组成朱德为书记的五人师委会,领导部队工作,指挥部队行动。①参见《中共中央给朱德并转军中全体同志的信(一)》(1927年12月21日),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34 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朱德和毛泽东分别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为保留革命的火种,分别进行了“赣南三整”和“三湾改编”。“赣南三整”整顿了党团组织,将原有党员重新登记,又发展了一些新党员,成立了党支部,注重选派一些党、团员到连队,并由党员担任政治指导员;而“三湾改编”则首次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原则,在部队各级都设立党组织,班排设党小组,连设党支部,营设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这些重要原则制度的确立使得起义部队每一级都有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

(三)明确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总结探索了发挥军队党的核心领导作用的制度机制。在初创时期,由于人民军队脱胎于旧军队,很多同志甚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集体领导缺乏足够的认知认同,往往习惯于个人领导。南昌起义时“除掉几个重大根本政策以外,许多重要的问题都由负责同志随意办理,甚至违反已定的政策,也不能纠正或制裁”②《李立三报告(节录)——八一革命之经过与教训》,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28 页。,“贻误事机亦不负纪律上的责任”,最终使党因“系统不明,权力不聚,责任不专,已失掉了领导暴动的重心”③《刘伯承军事文选》第1 册,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32 ~33 页。。朱毛会师后,“个人领导和党的领导”也成为了红4 军党的主要问题。

经过革命实践的反复考验,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军事上非有坚强的组织与集中的指挥,不能达到目的”④《中共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采用广东省委扩大会议军事问题决议案内容)》(1928年5月25日),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58 页。。1928年7月,周恩来提出了“军事指导的集中原则”,强调“军事指导集中应成有系统的原则,所谓集中指导,非集中到个人而是集体指导”。中共六大政治决议案则明确提出“实行真正的民主集中制”⑤《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议决案(节录)》(1928年7月9日),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93 页。。1929年古田会议则针对极端民主化问题,明确提出“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要求“党的领导机关要有正确的指导路线,遇事要拿出办法,以建立领导的中枢”,并规定了“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等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原则要求,不仅保证了军队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也为后来“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三、深入开展政治训练彻底纠治部队雇佣性质和非无产阶级思想,高起点立起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好样子

192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明确指出,“革命的经验,已经证明雇佣军队决不是革命的靠得住的工具”,要“创造新的革命军队,不要有雇佣的性质”。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把“努力的改组现时参加革命的雇佣军队”作为“现时革命运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一系列政治训练彻底纠治部队的雇佣属性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人民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支坚不可摧的钢铁部队”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节录)》(1927年8月21日中央常委通过),总政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 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第11 页。。

(一)用深入的教育动员启发政治觉悟,强化了官兵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使命担当。“为谁扛枪、为谁而战”体现的是一支部队的性质宗旨,解决的是官兵战斗精神的内生动力问题。南昌起义时,各部队在前委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发布公告、发放传单、个别谈话和集中教育等进行教育动员,激发了广大指战员对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阶级仇恨。⑦参见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编写组:《“八一”南昌起义(军史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南昌起义资料》,第73 页。1927年8月5日部队撤出南昌时,贺龙在《告全体官兵书》中指出:“我们的下级官长尤其是士兵同志,十有八九都是贫苦的农民出身。我们此次革命的行动,既是为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而奋斗,自然就是为解决我们自身问题而奋斗,既是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奋斗,那末(么)我们吃苦,我们牺牲,我们忍饥受暑,都是应该的。”①《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南昌起义资料》,第63 页。在起义过程中,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深入部队发表演讲和作报告,分析革命斗争形势,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引导官兵认清阶级身份、强化政治觉悟,鼓舞和激励官兵把实现个人利益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毛泽东在领导红4 军建设时特别注重加强“红军宗旨”教育,强调讲清“红军与白军、红军与土匪”的本质区别以及“红军三大任务”。正是从那时起,人民军队一代代官兵在党的教育下,逐渐确立了“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的阶级认同,勇于担当起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

(二)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革命意志,培植了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民军队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正是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理想信念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毅然打响了武装反抗反革命的第一枪;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期,党和红军的领导人也正是通过崇高的理想信念,使被失败阴霾笼罩的红军官兵重新燃起了心中火炬,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1927年10月6日,三河坝战役失利后,面对疲劳、饥饿、寒冷、疾病和死亡,面对前程茫茫,不少人开始动摇,不辞而别。更为严重的是,各级干部也以各种理由相继离开部队。为此,作为唯独留下的师团以上领导干部的朱德、陈毅和王尔琢,在江西安远县天心圩对起义军余部进行整顿。朱德、陈毅号召大家认清革命前途,树立信心、坚持斗争、争取胜利。在全体军人大会上朱德用俄国革命1905年的失败和1917年的成功作对比,指出中国革命现在失败只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一个1917”,“只要保持实力,革命就有办法,就能成功”。通过对当时政治形势的精辟分析,坚定了官兵的必胜信心,使这支一度迷惘的队伍终于看到了希望,走出了困境。据时任连指导员的杨至诚后来回忆说:“朱德同志的讲话既平易,又简单,却讲出了很深的革命道理。在这次革命失败后的黑暗日子里,在群众情绪极其低落的时候,他的讲话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使我们看见了未来的光明前途。”②李弘、丁晓春:《放眼看南昌起义》(第二版),第216 ~217 页。

(三)用严明的军规铁纪锻造过硬作风,培育了人民军队良好的精神风貌。人民军队素以纪律严明著称于世,自创建之日起就把革命的坚定性、政治的自觉性、纪律的严肃性结合起来,统一意志、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千军万马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南昌起义时,人民军队就“约法三章”,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贺龙在《告全体官兵书》中立下党纪军纪五条,告诫官兵:“我们既然明白我们是为自己革命,为自己牺牲,我们对于民众尤其是对于一般贫苦工农大众,应加以保护,反对拉夫,对于商民也应该切实保护,不应该强行买卖。”③《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南昌起义资料》,第63 页。在部队南下到了瑞金后,贺龙又公开承诺,“士兵如有骚扰,准其捆送来营;本军纪律森严,重罚决不姑息”④《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示》,《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南昌起义资料》,第67 页。。第20 师一名连长就因买菜未按规定,给了老百姓纸币,当时即被撤了职⑤参见廖运周:《起义前后的七十五团》,《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南昌起义资料》,第193 页。。朱德在领导“赣南三整”时,更是把整顿纪律作为消除军阀主义习气、纯洁革命队伍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修改完善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沿用至今。长期以来,人民军队正是坚持用铁的纪律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不仅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胜利走向胜利,更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也是唯一的一支崭新的真正的人民的军队”⑥廖运周:《起义前后的七十五团》,《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南昌起义资料》,第194 页。。

猜你喜欢

总政南昌起义人民军队
南昌起义主力军为何多为粤军
———纪念八一建军节95周年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谁?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人民军队赞
雏鹰从这里起飞——记人民军队第一所航校
“总政”记忆
从朱瑞炮校走出的总政歌舞团
总政大院所在地曾是北京大学旧址
南昌起义敌情相关问题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