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历史演变

2019-12-08释清仁

军事历史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民军队机械化军队

★ 释清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战争威胁,不断分析研判现代战争发展新趋势,清醒认识军队建设发展的主要矛盾,逐渐开启了人民军队的转型建设进程。在世界军事转型的大背景下,人民军队的转型建设道路不断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从孕育、萌芽、启动、全面发展到加速发展等几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军队既顺应世界军事发展规律,又注重保持自身特色,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军队转型建设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军队建设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与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孕育

探讨人民军队转型问题,必须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说起。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民解放军虽未明确提出“转型”概念、使用“转型”说法,但广义上的军队转型建设作为一个客观事实,早就酝酿开始了。

努力建设一支掌握先进技术和作战方法的强大军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把握当时机械化战争的发展趋势,着眼应对国家面临的军事安全威胁和挑战,提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的目标,推动军队建设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开启了人民军队由“小米加步枪”的低水平低层次向机械化转变的道路。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军事就开始跨入机械化时代。20世纪30年代后,世界战争的紧迫性加速了机械化战争形态的发展。20世纪中期,机械化军事发展进入相当成熟的阶段。随着美苏先后爆破原子弹,世界军事发展迈入原子条件下的机械化时代。在现代战争视野下,人民军队建设自身的不足明显暴露出来。受中国革命特殊实际的制约,军队建设发展长期处于低级阶段,现代化建设远远落后于世界强国的军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军兵种结构简单落后,军队构成要素极不健全。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以单一步兵为主,炮兵、装甲兵、工兵、通信兵等数量有限,与机械化战争相适应的现代军兵种严重缺乏。二是军队人员科学文化素质及武器装备水平较低。官兵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能达到小学文化水平的都极少;武器装备基本靠在战场上缴获而来,品牌型号不统一,在总体水平上极为落后。三是军队组织管理方式较为松散,缺乏正规化的制度体制,不利于全军的统一指挥。

从应对现代战争出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深刻认识到人民军队自身发展的严重不足。尤其是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军的交手,让毛泽东深切认识到,为了保卫国家免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①《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08 页。,“我们的军队,……距现代化还相差很远,因此必须努力学习”②《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238 页。。在对原子、电子等当时军事前沿科技有了一定了解后,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人民军队建设“从现代化水准上要求,拿最新的原子、电子的水准来要求,那还是很差的”③《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月25日。转引自《孔从洲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496 页。。通过对现代战争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清醒地认识与把握人民军队自身发展的内部矛盾,即:军队建设发展的程度不高,与现代战争的要求及新的使命任务不相适应。

1952年7月10日,毛泽东在对军事学院第一期毕业学员的训词中,明确提出了军队建设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的战略任务。他指出,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给军队建设带来有利条件,随着客观情况发生了基本变化,“我们现在已经进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客观条件已完全具备了这种可能,只需加上不疲倦的主观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④《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8 ~39 页。。毛泽东将“建军的高级阶段”,定义为“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体现了对掌握技术重要性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军队建设发展的认识。概而言之,毛泽东所理解的“高级阶段”的基本内涵,一是现代化装备,二是与之相适应的部队建设的正规化,亦即“五统”“四性”。这一时期,毛泽东还参照当时世界上的机械化强军——苏军,提出“建设世界上第二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目标。由此可见,毛泽东所提出的“建军的高级阶段”,是以机械化强军为参照系,目标就是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机械化军队。这样,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有效应对现代化强敌侵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把握当时原子条件下的机械化军事现实,将以机械化为内核的现代化作为军队建设首要任务,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的第一次转变升级——由“小米加步枪”的低层次低水平向机械化转变。这一转变过程,贯穿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军队建设的始终。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围绕怎样实现军队建设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的问题,采取了“赶超”战略,即向世界军事领先水平看齐,力求追赶并超过美军、苏军等世界强军。⑤刘伯承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搞现代化不能“爬楼梯”,要“坐电梯”。参见《张震回忆录》(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第486 页。在转变方法途径上:一是开展以现代化正规化为重点的全面建设。一方面以原子条件下的机械化为中心加强现代化建设,发展机械化武器装备,开始尖端技术研制,努力提高军队人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围绕“五统四性”建设要求推进正规化建设,建立国家军事领导体制,颁布条令条例,实施军衔制、薪金制、义务兵役制,调整部队体制编制,开展正规化训练,等等。二是向苏军学习。学习借鉴苏联军队建设经验,以苏军为样板推进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并随着认识不断深化,由强调学习外国向“以我为主”转变。三是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重点加强海、空军、炮兵和高射炮兵建设,大力发展陆军其他技术兵种,先后进行几次精简整编,改善军兵种结构,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这一时期军队建设很快取得重大突破,通过重点发展、以点带面,极大地推进了军队体系的整体跃升,在50年代末期将我军与美军的差距缩小到10年左右,实现了人民军队建设由一支以“小米加步枪”为主、机械化特征尚不明显的军队,向一支半机械化军队的“跳跃式”发展。

进入60年代尤其是“文革”期间,军队建设在曲折中艰难前行。这一时期,着眼应对先后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争威胁,打破霸权主义者的核讹诈,下决心搞尖端技术,大力发展“两弹一星”、核潜艇等,从应对实战出发发展反坦克武器等常规武器,在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研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缓慢进行由“骡马化”向机械化的过渡。

同时,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军队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遭受严重干扰。一个突出的例子是,1966年10月25日林彪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有两条建军路线,一条是搞机械化,一条是搞革命化,修正主义国家的军队是搞机械化的,我们与他们不同,我们建军主要是搞革命化。①参见《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第603 ~604 页。这种观点,把机械化与革命化对立起来,过于“突出政治”,否定以机械化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对军队建设带来了严重危害。此外,这一时期出于应对外部战争威胁的考虑,把国家建设从总体上转入备战轨道,军队建设随之由和平时期转向临战准备状态,这也对军队建设带来了冲击。

总的看,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开启的人民军队向机械化转变的良好势头陡然逆转,转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在不少方面出现了倒退。这就为后来人民军队建设与世界军事发展出现脱节,与世界强军拉开差距,埋下了隐患。

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军队建设总目标的确立与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新探索

这一时期,受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美苏争霸和局部战争等因素影响,世界军事表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战争因子不断增长。首先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涌现,直接带动了精确制导、卫星通信和预警、全球定位、指挥自动化等军事高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并最先发展起信息化作战平台、精确制导弹药和军事无人系统等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世界军事向信息化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新的军事转型的可能性。其次是自二战结束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两家在常规军备方面的疯狂竞赛使机械化武器装备性能的参数已经接近或达到物理极限,促使它们开发信息化武器装备,在客观上促进与催生了新军事革命的酝酿和启动。②参见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编:《世界军事革命史》(下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403 ~1404 页。再次,这期间发生的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局部战争,成为新军事技术以及相关新军事形态的检验场,推动了世界军事转型的进程。以越南战争为例,1972年5月美军首次使用15 枚“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了河内附近的清化大桥,在此之前美军曾出动飞机871 架次投弹1.2 万余吨仍未达到目的。这让美军认识到了新的军事技术的巨大潜能。

在中国,这一时期也是一个重大转折阶段。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破除思想僵化的问题。沿着“左”的错误思想路线走下去,继续推行“两个凡是”,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不可能有根本性好转。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胆识,提出了要解放思想,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力纠正“左”的错误思想路线,破除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思想僵化倾向。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得以确立,这就为各项事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提供了思想前提和组织基础。顺应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大趋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打开了长期尘封的国门。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1985年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决定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把军队工作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真正转入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这是这一时期军队建设发展的总依据。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共产党逐渐打开了视野,开始从六七十年代相对落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对当时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有了一定认识。邓小平对现代战争合同作战的特点十分关注,多次强调:“现在是合成军队作战,空中也有,地面也有,水里也有,不是过去的小米加步枪了。”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3 页。“军事指挥干部要有合成军指挥知识,比如飞机、坦克的技术性能,你不懂就很难运用,就捏不拢。”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 卷,第51 页。针对人民军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承认我们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要承认我们军队的人数虽然多,但是素质比较差。”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 卷,第57 页。“要看到我们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都很不够,不要把自己的眼睛蒙住了。”④《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 卷,第57 页。

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由临战准备状态向相对和平时期转变,为人民军队转型建设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又为人民军队转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对军队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目标。这一总目标,把现代化、正规化重新摆在军队建设的重要位置,是对六七十年代在军队建设中“突出政治”的“左”的错误做法的纠正,是对5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目标的继承和发展。确立这一总目标,就意味着要适应未来战争要求,大力加强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建设,努力把军队搞强大,这样在实质上就恢复了50年代由毛泽东开启的向机械化转变道路。同时,这一总目标又被后来的历代党的领导集体所继承和发展,并根据时代条件发展开辟了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新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重新确立的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军队建设总目标,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队转型建设的逻辑起点,引领着这一时期中国军队转型建设的进程。

在转型建设的具体做法上,邓小平着眼解决“两个能力不够”的军队建设主要矛盾,强调从现代战争要求出发,以精兵、合成、高效为目标任务,调整军队规模与结构,建立健全军队编制与制度,走注重质量建设的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一是大力“消肿”把军队搞精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几次“消肿”的基础上,于1985年裁军百万,缩减军队员额至300 万左右,大大压缩了军队数量规模。二是推动军队编组合成化。针对现代战场上陆海空合同作战的趋势,要求人民军队也要学会怎样把天上地下协同起来,提高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协调作战的能力,指示首先在北京、沈阳两个军区各搞一个集团军试点,尔后根据条件逐步增加。至198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合成整编,大大增强了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三是提高军事训练现代化水平。推动部队训练手段现代化,重点研制和使用电子模拟交战系统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列模拟器材;加强合同战术训练,组织诸军兵种协同训练,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四是逐步实现指挥系统的现代化。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1986年批准实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 计划),涉及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7 个高技术领域和17 个主题项目,极大促进了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

这些重大战略举措,立足于当时国家落后的经济和科技实际,开始探索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军队建设中的运用,注重指挥自动化、战训及编组合成化,初步认识到未来军事发展的一些新趋势,在我军转型建设上作出了一些新的探索。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为期不久,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战略视野尚未完全打开,同时受当时所面临战争威胁的影响,在军事实践上仍以苏军为主要战略对手,主要是瞄着应对苏联军队入侵来搞军队建设。这就导致人民军队对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掌握不够全面深入,尤其是对领跑者美军转型的最新进展缺乏深入了解,在军队转型建设中总体上因袭旧的思路,重在解决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恢复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做法,未能与世界军事最新发展趋势同步。

总的看,在世界军事强国开始启动信息化转型之际,人民军队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对这一趋势尚未认清,与世界军事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新一轮军队转型中反应较为迟缓,主要是延续毛泽东时期开启的向机械化转变建设道路和模式,成为事实上的后发者。

三、20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军事转型新趋势与中国特色军队转型道路的开启

这一时期,在新军事革命的推动下,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成为机械化战争迈向信息化战争的转折点,各国军队受到强烈震撼并开启了信息化建设进程。美国在原先建设的基础上启动新军事革命,至20世纪90年代末初步建成信息化战争体系,英、法、德、日、俄、印等国随后跟上。“9·11”事件后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展示出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已与仍处于机械化时代的对手拉开时代差的美军,制定并实施转型计划方案,率先全面推进军事转型。美国国防部1998 财年《国防报告》正式提出“军事转型”战略构想。①Department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1998. Available at http://www.dtic.mil/execsec/adr98/index.html.2002年5月,美国防部发表了《防务计划指南》,要求把“转型”作为21世纪初美军建设的核心,并提出了“军事转型”总体构想。②Department of Defense,Background Briefing on the Defense Planning Guidance. May 2002. Available at:http://www.defense.gov/transcripts. aspx?transcriptid=3440.2003年4月10日,美国国防部正式颁布了《转型计划指南》。在此前后,各军种部根据指南要求,先后发表了各自未来5年的“转型路线图”,即《美国陆军2003—2007财年转型路线图》《美国空军2003—2007 财年转型路线图》《美国海军2003—2007 财年转型路线图》,标志着军事转型进入操作实施阶段。其实质是循序渐进、全面彻底地把“工业时代的军队”转化为“信息时代的军队”。③参见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编:《世界军事革命史》下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517 页。其他大国军队纷纷跟进推动军事体系变革,尝试对机械化军队进行“解构”和重组,重视发展军事信息系统,全面系统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海湾战争给中国军队强大的震撼,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队转型建设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当时中国军队所处的历史方位决定的。首先,在对于战争准备基点的理解上,1988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准备打局部战争。这里所指的局部战争,仍主要是从机械化条件下而言的。其次,在总体发展思路上,人民军队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仍是沿袭着机械化建设的思维方式,以机械化为转型建设的目标,把机械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④1990年11月23日至12月2日,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视察沈阳军区部队时专门谈了机械化部队建设问题。他说,这些年,陆军装备正在向高技术装备现代化迈进,已经不再是“小米加步枪”的概念了,武器装备的更新要求我们从思想到行动增强机械化、现代化意识。“总之,机械化部队一定要树立机械化、现代化意识,尽快形成整体战斗力。”这反映出90年代初期我军对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认识水平。(参见《刘华清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第118 页。)再次,在发展现状上,经过三四十年的建设,至20世纪80年代人民军队在向机械化转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然而总体上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状态,有些部队甚至保存着“骡马化”的痕迹,这体现在武器装备、人员素质、组织体制、作战方式等方面。人民军队的这一历史现实,与美军、苏军等世界强军的发展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⑤美军早在二战时期就成为机械化军队,经过长期发展至六七十年代达到机械化的高级阶段,并处于向信息化转变的前沿。

海湾战争令人民军队从机械化中苏醒,开始认识到世界战争形态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按照以往的传统机械化建设思路是难以应对现代战争的,是要在战场上吃败仗的。那么,现代战争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围绕这一问题,江泽民和中央军委多次强调要掌握海湾战争动态,研究其经验教训。1991年3月17日,江泽民在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提到:“从海湾战争可以看出,现代战争正在成为高技术战争,成为立体战、电子战、导弹战。”⑥《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第32 页。这是人民军队领导人首次使用电子战、导弹战这样的新战争概念。1993年6月,江泽民在军队一次会议上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对新战争形态的思考,他说:“海湾战争表明,高技术战争已经成为当今一种基本的战争形态。将来我们可能面临的局部战争,也会是高技术的,起码会带有高技术的特点。”①《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92 页。1998年3月,江泽民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会议上指出:“人类战争在经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几个阶段之后,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②《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287 页。首次作出人类战争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的重大论断,标定了人民解放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时代坐标系。1999年4月发生的科索沃战争,进一步验证了关于人类战争形态演变发展的新判断。江泽民始终高度关注这场战争的每一步进程,指出:“现在,我们对未来世界军事的轮廓和发展方向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③《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369 页。20世纪90年代相继发生的几场战争表明,使用精确制导武器进行中远程打击成为重要的作战样式,战区导弹攻防对抗成为作战中新的重要内容,战场空间扩大到陆、海、空、天、电(磁),战争同时在整个战区纵深进行,基于网络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对联合作战实施快捷高效的指挥,信息战、电子战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从发展趋势看,“信息化战争将逐步取代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④《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371 页。。

战争形态发生变化,战争准备基点和军队建设思路也要及时作出调整。根据现代战争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军队转型建设开启了新征程。1993年1月,中央军委确立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调整为“立足打赢一场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⑤《江泽民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0 页。,其实质是由准备应付工业时代的战争向准备应付信息时代的战争转变,这成为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迈进的开端。1995年12月中央军委制定《“九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提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决策,即“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由准备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其核心是走精兵之路,实现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1997年12月,中央军委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跨世纪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思路,从全局上明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随着对信息时代军队转型认识的逐步深化,1999年4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我军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2000年12月他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努力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⑥《江泽民文选》第1 卷,第162 页。这就立足中国国情及军情,明确了军队转型的总体目标方向,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

这期间,人民军队优化体制编制,裁军50 万,发展“撒手锏”武器装备,在航天技术、核技术和导弹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初具规模,军事通信装备系统建设发展迅速,开展战法研究,加强联合作战训练,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战役纲要》,在向信息化转型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转型实践中逐渐由自发变为自觉。2004年,中央军委着眼战略形势的深刻变化,对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进行了充实和完善,确定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确立了“打赢信息化战争、建立信息化军队”的战略目标,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转型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随着对世界军事发展的关注,“转型”这一术语逐渐被引入中国军队。人民军队官方正式使用“转型”这一术语,最早见于2003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著出版的《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一章中,指出:“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就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从我国的国情和军情出发,走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道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建设一支能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建设信息化军队为战略目标,实现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第26、30 ~31 页。《2004年中国的国防》,在“安全形势”部分描述世界军事发展状况时,指出:“世界主要国家调整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创新军事理论,加快军队转型。”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中国的国防》,第5 ~6 页。在“国防政策”部分,阐述我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时指出:“人民解放军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把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中国的国防》,第12 页。

总的看,这一时期中国军队把握住了现代战争的巨大变化,逐渐认清了信息化军事发展的趋势,据此对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逐步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发展战略及路径,尤其是根据军队发展实际作出完成双重历史任务的部署。④世界军事发展实际,中国特定的国情,以及人民军队的独特历史方位,决定了中国特色军队转型道路具有双重性的突出特征。当然,这双重历史任务在完成时间顺序上是有先有后的。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至2020年完成机械化建设的任务,这就意味着,从2020年以后,人民军队的双重历史任务不复存在了,剩下要完成的就是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历史任务。这一系列战略安排,描绘了信息时代中国军队转型的蓝图,开启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军队转型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的眼光和视野、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

四、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提出与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不断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世界军事转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战争形态演变进入一个新阶段,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成为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的作战体系的对抗。由美军主导的伊拉克、阿富汗等几场高技术战争,展示了信息化战争发展的新特点,美、俄等世界主要国家积极推进本国军队的信息化进程。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生存发展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安全需求。中国从改革开放前相对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主要立足自力更生进行生产发展的状态,转变到逐步参与到世界大生产分工中,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在这一巨大社会经济变革过程中,中国的国家利益逐渐超出传统的领土、领海、领空范围,不断向海洋、太空、网络电磁空间扩展和延伸,海洋安全、太空安全、网络电磁空间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国家利益的延伸和扩展,要求军队拓展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的视野,不仅要关注和维护国家生存利益,还要关注和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不仅要应对传统安全威胁,还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不仅要关注和维护领土、领海、领空安全,还要关注和维护海洋、太空、网络电磁空间安全以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胡锦涛着眼实现党的三大历史任务、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战争发展新趋势、国家安全新需求和军队新的使命任务,对军队转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人民军队当时发展状况而言,经过多年发展,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就,军事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大为改善,但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还处在全面发展的起始阶段,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2005年12月胡锦涛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第18 ~19 页。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问题?在建设信息化军队的认识基础上,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即“必须全面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这就进一步细化了军队转型的目标要求,由一般意义上的建设信息化军队,具体到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军事能力,使转型目标更加清晰可见。

那么,如何建设发展这种新型军事能力?一切军事能力的本质都是战斗力,为此,发展军事能力必须从战斗力入手。基于这一客观逻辑,胡锦涛提出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概念,要求把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作为推动军队转型建设、发展信息化军事能力的基本途径。这体现了信息化条件下军队转型建设的内在规律,是对人民军队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思想的重大发展。

这期间,人民军队坚持把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推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在军队信息化转型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把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作为国防和军队发展的主线,努力把战斗力生成模式切实转到以信息为主导、以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为增长点、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上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官兵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转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上来。准确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方位,按照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路线图,统筹加强军事信息系统、信息化主战武器装备系统和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把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为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基本形态,努力运用信息系统,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集成为整体作战能力。把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作为战略重点突出出来,着力培育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重点发展战略预警、军事航天、防空反导、战略投送、远海防卫等新型作战力量,加快发展新型战略威慑力量和手段。适应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发展变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加紧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

这一时期,“军事转型”“军队转型”频频出现在领导人军事论述、党和国家的重要军事文件以及大量研究成果中,既用来描述世界主要国家军事转型的进展状况,又用来描述人民军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国防和军队转型,推进各军兵种转型,成为21世纪以来人民军队经常使用的重要军事术语之一。

以领导人的军事论述为例,2004年12月,胡锦涛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谈到美国全球军事部署调整时,指出这是“美国军事转型”的一部分;谈到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向前进时,指出陆军要加快向信息化为主导的机械化转型,海军要逐步向远海防卫转型,空军要加快向攻防兼备转型,第二炮兵部队要加快新一代武器换型建设。2006年6月胡锦涛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谈到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时,指出美国加紧实施全球军事战略调整和军队转型建设。2007年12月胡锦涛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世界主要国家在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同时,加紧改造和重塑军队的组织形态,积极推动国防和军队转型。2008年4月9日胡锦涛在视察海军驻三亚部队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海军转型建设”的任务,强调实现整体转型是海军建设的必然趋势,并就如何推进海军转型作出重要指示。2008年12月,胡锦涛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谈到加强机动能力建设时,指出从长远看,这对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推动军队转型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以政府文件公告为例,《2008年中国的国防》,在“安全形势”部分,使用了“一些大国调整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加大国防投入,加快军队转型”的说法。在“人民解放军的改革发展”部分,阐述推进信息化建设时指出“人民解放军努力走信息主导、复合发展、自主创新、推动转型的中国特色军队信息化建设道路”,在阐述军兵种建设状况时使用了“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空军转型建设发展”的说法。《2010年中国的国防》,在“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部分,使用了陆军“推进部队整体转型”、空军“有计划推进现代化转型建设”“积极推进军兵种建设转型”等说法。

五、新时代聚焦备战打仗与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加速推进

进入新时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军事转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加速应用于军事领域,战争形态加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演变,智能化战争初现端倪。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趋势明显,战场不断从传统空间向新型领域拓展,高超声速武器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战争时空观念。为应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新挑战,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安全战略、军事战略,调整军队组织形态,发展新型作战力量,抢占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太空、网络、深海、极地等新疆域成为大国军事竞争前沿。美国进行军事技术和体制创新,谋求绝对军事优势。俄罗斯深入推进“新面貌”军事改革,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都在调整优化军事力量体系。

这一时期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中国经济实力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成为引发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在这一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抱着“国强必霸”的惯性思维,把中国的崛起视为“洪水猛兽”,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想方设法遏制和打压中国,这就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崛起风险和压力。如何有效应对外部挑战,跨过国家和民族崛起的关键期,是中国在安全上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根据国家安全这种战略新需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军队新的使命任务,即: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这“四个支撑”的使命任务,对军队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能力要求,有效履行这“四个支撑”,就要加速推进军队转型建设。

适应世界军事转型新趋势和国家安全新需求,习近平强调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为新时代军队转型建设提供根本纲领。党的十八大以后,制定了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上,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强调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党的十九大以来,进一步制定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强调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积极适应战略竞争新格局、国家安全新需求、现代战争新形态,更加突出深远经略、更加突出综合博弈、更加突出全域联合,主动塑造态势,积极管控危机,坚决遏制和打赢局部战争,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这两次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在军事战略上突出实战性、积极性、进取性和外向性,强调瞄准强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大大提升了军队转型建设的能力标准,为新时代的转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战略牵引。

这一时期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机械化建设任务尚未完成,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转型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紧迫。根据以上客观实际,习近平把军队转型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这从他的有关军事论述中就可以看出。2012年12月,他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推进军事转型。2013年11月他在听取济南军区工作汇报后,重点谈了陆军转型的问题,要求加快推进陆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2015年11月他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谈到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时指出,我们决定调整完善军种比例,优化军种力量结构,推动军种建设战略转型。2015年发布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在介绍国家安全形势时,指出世界主要国家“加紧推进军事转型,重塑军事力量体系”。在阐述军事力量建设发展状况时,使用了第二炮兵“加快推进信息化转型”、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后勤等说法。

在军队转型的思路和举措上,一是提出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带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以网络信息体系为抓手,推动军队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作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战略安排,丰富发展了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军队转型的道路及发展战略。二是强调在军队建设发展战略指导上要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并将其上升为军队建设的发展理念,这反映了信息化军队建设的本质要求,揭示了信息化军队转型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军队转型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三是强调下大力研究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努力把握现代战争规律;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破解长期制约军队建设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加快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武器装备体系,加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军队法治化水平;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实施信息主导、精打要害、联合制胜的体系作战。

总的看,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国家安全和军事发展实际,注重发挥军事战略调整的引领作用,注重发挥现实战争需求的牵引作用,通过聚焦备战打仗,瞄着强敌搞建设,着力打破长期以来人民军队在和平环境下搞转型建设的积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人民军队转型的目标和道路,对“向哪儿转”“怎么转”问题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认识成果。在军队转型思路上强调抓全面建设,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军队转型建设。这标志着人民军队转型建设逐步由低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由全面发展起始阶段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这样,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年探索的基础上,人民军队对转型建设的特点规律认识更加深入,转型目标方向更加明确,转型思路更加科学,转型举措更加有力,一条中国特色军队转型道路清晰可见。这条道路,就是着眼国家安全需求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立足军队发展实际,聚焦备战打仗,全面推动军队建设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努力完成双重历史任务。这条道路,是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核心构件和重要组成,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在实践中的科学运用和生动展开,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军事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不懈探索而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开放的战略眼光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军集体智慧的结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军队转型道路,就能按照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战略安排,加快推进军队现代化进程,早日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猜你喜欢

人民军队机械化军队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人民军队赞
雏鹰从这里起飞——记人民军队第一所航校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