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中的CT、MRI诊断价值比较
2019-12-08李江
李 江
(贵州省肿瘤医院放射科 贵州 贵阳 550000)
颅脑损伤是由于外部暴力作用导致头颅受伤,临床上主要通过采取积极治疗手段减少致残率、致死率。CT是检查颅脑损伤的常用方式,但该检查方法对较小出血病灶的检出率比较低,且在脑挫裂伤方面的检测也存在局限性。故而本次研究对比在急性颅脑损伤中实施CT、MRI的诊断价值。望能为患者确定一种高效且准确的检查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为26例。对照组男12例、女14例;年龄26~56岁,平均年龄(36.43±1.25)岁;致伤原因:重物击打伤10例、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伤6例;症状情况:合并头痛、恶心呕吐共20例、眼前有重影18例、身体抽搐10例、身体偏瘫无法行动6例。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36.59±1.31)岁;致伤原因:重物击打伤11例、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伤5例;症状情况:合并头痛、恶心呕吐共23例、眼前有重影20例、身体抽搐7例、身体偏瘫无法行动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症状情况以及致伤原因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通过全身螺旋CT轴位扫描。观察组应用联影1.5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使用头颅相控阵组成正交线圈实施扫描,对病灶位置开展加层扫描。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开展χ2检验,若P<0.05为比较体现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对照组检出异常共18例,诊断敏感率为69.23%,其中额颞叶损伤5例(19.23%)、颞叶损伤10例(38.46%)、额叶损伤2例(7.69%)、顶枕叶损伤1例(3.85%)。观察组检出异常共25例,诊断敏感率为96.15%,其中额颞叶损伤3例(11.54%)、颞叶损伤10例(38.46%)、额叶损伤7例(26.92%)、顶枕叶损伤5例(19.23%)。组间检测敏感率对比具备统计学价值(χ2=4.837,P=0.010)
3 讨论
近年来,颅脑损伤患者逐渐增多,早期诊断对患者生存率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造成急性颅脑损伤的原因主要有重物击打伤、交通事故伤、高处坠伤等,也是临床上常见的致伤原因,颅脑损伤主要四表现为软组织损伤、骨折或是皮下积气、血肿、皮下异物等,容易导致患者颅骨变形,或是脑组织、脑膜发生机械形变,由于机械系那个形变程度不一样,因此临床伤颅内损伤的类型也有所差异[1]。人头部一旦遭受外部打击或是冲击损伤人体神经组织或脑血管,容易导致神经纤维断裂,致使神经系统传导功能受损,情况严重时直接导致细胞死亡。该类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脑充血或是颅内压过高,脑血肿、脑水肿也是常见症状,检测时需要分析间接的征象,如硬膜外血中存在梭形,范围较小,其范围较小,不会出现跨越颅缝等情况,但可以跨越天幕,边缘较为光滑,大多数会出现骨折。硬膜下血肿会发生新月形异常密度,且会出现跨越颅缝的情况,且范围比较大。如果患者未及时达到救治,会进一步加重的颅脑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CT扫描建立在X线伤于人体组织中的吸收和透过差异的一种立体或是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利用率较高,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也相对成熟[3]。利用CT技术检查颅脑损伤患者,有助于确定损伤部位及其病变,提升临床确诊率。但也有相关研究提示,CT扫描对幕下病灶或是较小病灶的诊断敏感度较低,但对大多数病灶定位及诊断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MRI是一种断层成像,与CT扫描也存在共同点,两种诊断技术均能显示空间中的某种物理量的分布,但是磁共振成像有自身特色,能获取任意方向伤的断层图像[4]。有研究表示MRI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高于CT诊断技术,前者阳性检出率较高,且对比度、分辨率均优于CT扫描,扫描野也比较大。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MRI扫描技术对患者合并脑实质损伤诊断率较高,CT扫描在了解脑出血,或是脑内积液时不容易获取脑内少量积液图像;此外,MRI扫描范围比CT扫描扫描范围更广,针对出血较小的病灶也可以检出,可以及时掌握患者病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检测敏感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检测敏感率为69.23%,组间差异显著。且临床实践证实[5],CT对于非出血性轴索损伤具有较高的漏诊率,而MRI分辨率以及敏感度均高于CT扫描,其临床诊断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的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MRI诊断敏感度相对高,可协助医师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患者病情,为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