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与CT诊断幼儿急慢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
2019-12-08张勇
张 勇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济宁 272000)
1 引言
在临床工作中,急慢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类型,临床上将其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因为患者为幼儿,一旦被诊断为阑尾炎后,还要排除是否存在阑尾腔梗阻或者阑尾穿孔的可能性,这也充分的说明了急慢性阑尾炎的诊断工作对其临床治疗的重要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发展为其他的并发症。本次研究以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急慢性阑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疾病的诊断工作开展深入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急慢性阑尾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82例,女68例,其年龄均在6~12岁,平均年龄为(8.12±2.88)岁,急性阑尾炎为52例、慢性阑尾炎为3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为41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为24例。上述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2 方法
上述所有患儿均全部接受超声与CT两种检查方式。其中,超声检查的步骤如下: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并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参数设置为6.5MHz,并在患儿的麦氏点附近进行扫描,必要时需给探头加压,排除空气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观察患儿的腹腔内是否出现肠管的扩张,是否出现游离状的液体。CT检查的步骤如下:选择螺旋16层CT检查仪,并将其参数设置为:螺距1.375:1、管电压120kV、管电流:210mA、层厚:1.25mm,同样协助患儿保持仰卧位的体位,对其进行非增强性的扫描。
2.3 观察指标
CT检查:慢性阑尾炎为阑尾官腔有所增粗,并存在相应的结节状、条状阴影,附近的肠系膜间隙存在增大的淋巴结与不光滑的浆膜面;急性阑尾炎为阑尾腔内存在积液,并且患儿的阑尾腔增粗至15mm,管壁增厚,附近的脂肪间隙出现模糊的渗影。
超声检查:慢性阑尾炎为阑尾有所增粗,浆膜层出现毛糙,回声逐渐增强,患儿的右下腹局限性淋巴结逐渐增大,右下腹的肠管活动度较低;急性阑尾炎为阑尾管壁光滑并完整,呈现出低回声,管径约为9mm,该结果显示患儿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若阑尾部位显示比较模糊,并且在回盲区发现存在混合的回声包块,同时在阑尾部位附近出现肠管包绕的现象,强回声团伴由声影,则为阑尾周围的脓肿。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专业的数据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用均数差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对其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并用χ2对其进行检验,用P<0.05表示数据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在急慢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诊断工作中,CT检查结果显示:有50例患儿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其准确率为96.15%、31例患儿诊断为慢性阑尾炎,其准确率为93.94%、39例患儿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其准确率为95.12%、20例患儿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其准确率为83.33%;超声检查结果显示:45例患儿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其准确率为86.53%、28例患儿诊断为慢性阑尾炎,其准确率为84.85%、35例患儿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其准确率为85.37%、13例患儿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其准确率为54.16%。通过比较得知,CT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P<0.05)。
4 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急慢性阑尾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急腹症。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正常幼儿的阑尾直径为4—6mm,其长度为50~100mm。相比于成人,幼儿存在较高的盲肠位,其活动度大、游离度大,并且其压痛位置的变异程度也比较大,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漏诊与误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为患儿个体的差异,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小的患儿存在复杂的临床症状,所以单一的诊断检查工作很难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诊断工作也实现了革新。CT检查与超声检查成为了现代医疗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疾病诊断方式。但是临床医学中对于两种检查方式究竟应该以哪一种作为首选的检查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超声 检查的优势在于成本低、操作简便,但是其缺点在于会受到设备自身、患儿的配合度以及医师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降低其诊断率。相比于超声检查,CT检查的准确率则相对较高,并且能够有助于主治医师迅速排除其他的影响因素而得到了广大医疗工作者的一致认可。
通过本次研究和比较得知,CT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P<0.05)。充分说明了CT检查的准确率比超声检查高。因此,综上所述,在急慢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工作中应用超声与CT检查能够取得显著的疗效,但是与超声检查相比,CT检查的效果更优,但是,由于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对于急慢性阑尾炎患儿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在急慢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可将超声检查作为备用检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