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立德树人” 塑造有理想信念的真人

2019-12-08孙刚成闫艺馨

关键词:立德理想信念立德树人

孙刚成,闫艺馨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社会现代化进程大步迈进的同时,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特别是处于这样一个提倡文化多元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融和冲突,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紧追时代发展、自觉肩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的教育方针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将“德”放于首位,从确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至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再到十八大和十九大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出即使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教育新的使命,但教育中“德”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何为“立德树人”?从其出处来看,立德最早现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阐明要成为不朽的人首先应该做的是树立起德行,这是对“立德”最早的直接概述,强调了“德为先”的重要地位。“树人”一词可以追溯到管仲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2]意思是说,培植一年可以收获出粮食,十年可以收获树木,百年可以收获人才,这里将培育人才和种庄稼、栽树苗相对比,衬托出成才的艰巨性和长远性。由此可见,“立德”即树立德行,用正面的教育引导人、教化人,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树人”即成人、成才,简言之,成才必先立德,要通过立德塑造人、发展人、造就人,立德作为实现培养人才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最终是为了成才,这凸显出德育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应该不负党的重托、不忘对党的使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卓越人才。这不仅需要看重“德”,更要强调德才兼备,因此,“立德”位于树人之前,归根结底,是为“树人”做准备,“树人”才是立德的最终归宿,才是教育最本质的目的。习近平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应该时刻谨记使命,不忘初心,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各种人才。紧抓落实立德树人首要任务,不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至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帮助大学生形成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而具备的优良品德,更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让人成为人,感受到学校带给自己的乐趣,在综合探究实践中让学生坚定个性化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感受并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一、通过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人与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

理想信念是指引每一个人奋斗不息的灵魂;理想信念亦是源泉,不断提升人生力量和境界;更是一种动力,推进中华民族以更快的步伐走向繁荣昌盛,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是形成人与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习近平指出,学校应该自觉履行起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义务和使命,让教育事业忠于党和人民,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作为教师,更应该自觉树立起以学生健康成长为首要使命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用爱教化学生,使其心灵之花得到美丽绽放、人格之树得以健康长青。[3]

(一)用研习人文经典的方式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过,“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4]信仰,是一种崇拜与向往,它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没有信仰的人体现不出自己所活于世的意义,也就谈不上品行和生命,而且没有信仰的民族更是没有精神依托的民族,因此,每个人心中至少应该有爱国主义精神,将共产主义信仰根植于心。中国共产党面向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多亿人口的大国执政,处于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必须要勇于担负使命,用准确科学的理论思维作为有力支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党的看家本领,原原本本、踏踏实实地学习和研读经典人物的经典著作,坚定共产主义信仰。[5]

马克思主义是领导中国共产党不断革新的思想之魂,是引领中华民族迈向更加繁荣之路不竭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成果,一次次的实践更加坚定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及运用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用一生都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亲身经历告诉后人要学用结合,有的放矢,为中华儿女树立了榜样;邓小平学马列、用马列的态度启发后人目光敏锐、精明干练、坚定沉着、坚决果断的学习风格和思维风格对个人乃至社会、国家的重要影响;以及当代的习近平高瞻远瞩,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数次面向社会各界组织中国共产党对马列进行学习,更是与时俱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深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永恒真理和强大生命力。[6]中华民族之所以饱经风霜还能够顽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并更加挺拔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范,离不开革命先烈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视与提倡、研学和应用。高等院校作为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落实肩负着光荣而伟大的使命,特别是高校的领导和管理层更应该成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模范典型,用研习人文经典的方式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习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悟其中的永恒真理,从而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可靠人才,最终能够提高辨别多元文化下各种思潮的能力,经受住各种考验和诱惑,为提高民族文化理论的自觉与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作出贡献。

(二)用综合实践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树立知行合一的远大理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多次成功的经验有利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进而影响一个人的某种行为动机,帮助一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这突显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实践之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的诟病下教育改革趋向素质教育,教育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与学用相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指出,“学生学习的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习真知、领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7]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综合实践课程应当以学生躬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综合性的活动来获得参与研究与服务意识的现实体验和情感熏陶,为学生提供认识自我、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机会,焕发出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对美善事物的欲求,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合作与共享的精神以及主动服务于人的自觉意识,提高学生对于服务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感染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动机,最终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树立起远大而坚定的理想和抱负。

马克思主义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将会使得“立德”与“树人”齐头并进,既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如职业意识、道德认知和情感态度的提升,又能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分清美丑善恶以及适应生活的能力,将自己所学更加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从而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灵体验,促进学生社会交往的适应性以及良好品格的养成,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使得学生成为有真知真解、真本领的人,并能够把这些真知与本领灵活运用于生活,将自己的远大理想从思想意念层面转移到实际行动中,将个人的道德意识化为道德实践自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勇敢地承担起时代和社会赋予自己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三)生命信念与共产主义信念相结合更具有现实生命力

信念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人即信念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信念维持并延续着个人的生命,它体现出个人对理想和事业前途坚定性的道德品质,并且构成了人的行为动机以及思想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时刻跟随共产党人的精神方向,高校作为共产党人坚定信念下的存在物,更需要延续并弘扬和发展这种理想信念。

所谓“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一个人的生命信念是他之所以为人乃至所活于世、更具蓬勃生命力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准则,它以执着和固守为特质,它是在一定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是人们以此来选择社会行为的内心动机的基本要素,也是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行为批判的支柱,它贯穿于一个人生命的始末。[8]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信念,如马克思所言,“动物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建造,但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能将其运用于对象中去”,[9]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170年历史,能够经受住这么长时间的考验和验证,充分证明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真理价值和合规律性。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是理想信念不坚定,共产党人精神上就会“缺钙”,严重的就会得“软骨病”,[10]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应该引导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与冲突、在抵制腐朽文化的过程中补足“钙”,将个人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所执着和固守的生命信念与共产主义的个人信念相结合,从而迸发出更加强劲的生命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不断修炼自我、改造自我、充实自我,汇聚为更加坚韧的力量和队伍。

二、“立德树人”必须首先让人成为人

无论处于何种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都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不仅是新时代教育变革下本质属性和根本宗旨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内在规律和基本诉求的体现,而要将立德树人落实到高校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必须首先要明白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真正的教育必须要让学生接受合乎人的教育,让人成为大写的人。

(一)让人接受人的教育是教育的必然选择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人,而真正的教育则是让人接受人的教育。何为人的教育?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而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能够真正地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的潜力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充分生成的教育。[11]这是对现实社会把教育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批判,人的教育是要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作为教育的着力点,把对人自身及其人格的尊重和生命意义的最终实现作为教育最高的价值,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灌输和万人争过独木桥,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而不是只把它作为一种口号得以传播,致使其泛滥成灾却不见鲜活的“人”的踪影。人的教育与非人的教育其特殊性在于,人的教育没有把个体工具化、功利化,而是以个人的实际发展和真实需求作为出发点,重点突出人的本体价值与精神内涵建设,注重平等与交流,激发受教育者的无限潜能,意识到受教育者的自我需求以及正视他们态度的转变和情感的丰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强盛、社会繁荣、学术发达的重要体现,”[12]好的教育必须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德树人,从人的根本属性出发,这也是教育的必然选择。为此,高校应该树立以培养会学习、懂发展、有思想、有正义、有担当的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保障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引导学生在人本的环境中提升素养,帮助学生在对真理的探索中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让人感受到做人的尊严感和尊重感是文明社会的首要选择

文明代表着一个社会的进步状态,倡导人和人的平等,更加注重文明人的培养是文明社会的显著特征,文明人就是“那些拥有美好理想,追求理想,忘我地体验生活,竭尽所能使自己渐趋完美,希望能用自己所学、所懂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人。”[13]文明人是知荣辱、知廉耻的人,一个知荣辱和知廉耻的文明人首先是被人尊重和有尊严感的人,更懂得“何所为”“何所不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现精神超越的文明人离不开学校对学生的教化,作为培养文明人的人与人的教育活动,必须要尊重学生,这是造就学生崇高品质的生长点,这种尊重体现于在教学活动中超越书本知识,让学生身心融入地来体验科学精神,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以达到更为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对更高远与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发展、思维得以磨砺、生命得以锻造,让学生走上属于自己的发展、成长之路。[14]以此,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和有尊严的生命存在,会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面对各种挑战,当这种尊重感和尊严感在他们身上体现并且收获真善美时,他们便懂得去尊重他人,使自己拥有一个文明人该有的品质,当这些美好品质得到践行时,整个社会便会日趋成为幸福生活的乐园。

(三)把社会引向沟通平等和行动自觉的学习型组织是趋向文明的最佳选择

“我们征服了世界,但是却在征途中的某个地方失去了灵魂,”[15]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遗留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人开始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幸福倾注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消费心理的满足上去,感受不到生命的丰富和充沛,造成了人与自身本性的疏离和人与他人关系的淡漠,从而导致了人本性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对立,开始以工具化的眼光审视他人的生命价值,从而逐渐成为一个“物化”的人。为了摆脱这种病态,使这种“物化”在文明社会不再蔓延,必须要建立学习型组织,顺应并推进文明社会的发展,把“德”字融进每一个文明人心中,舍弃贪婪,学习如何尊重、关爱、交流,懂得如何释放生命本真、开拓生命潜能,“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用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引领社会文明新风,肩负起一个文明人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积极地服务于社会,尊重他人,热诚关爱他人,以实际行动促进文明社会的进步”。[16]“在尊重生命的过程中体验与思考自己,摆脱决定个体之外在存在的命运的束缚,充分领悟到内在精神自我肯定的奧秘,在真正的自由与幸福中发现解决各种困难的力量,推动内心逐步变得宁静、深刻、丰富与温和,”[17]从而指引社会中的人能够安然释放自身内心深处的智慧、仁慈和宽厚,自己乐意向他人、社会敞开自己,并且给予他人生命的真诚、尊重与关怀,使人与人在尊重与真诚中进入到和谐相融的状态,从而收获幸福感,引导人理解生命的本性,从而明白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和万物共生的,一切生命的价值与地位是平等的,以此激发他们平等沟通与交流的欲望,打破人与人的藩篱。

三、在综合探究实践中让人坚定个性化发展的方向

“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创性和创造性的不断形成”,[18]在个性化教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所共同要实现的目标趋势下,党中央做出了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决策,高校开始以丰富人性为目的、以通识教育和自由选择为前提造就一流人才;开始制定以侧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主的培养模式和标准;注重因材施教、培植学生自主独立的能力等,从而使学生的生命空间与潜能得以拓展和丰富,使个性化教育取向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独有价值,使学生具有独特个性和独立人格,并且促进个体生命得以自由和谐发展。[19]

(一)为学生提供以综合实践课为核心的通识教育

教育并不是车间的生产流水线,不需要制作出具有相同思维和个性的“产品”,现实社会需要的是挖掘出每个人身上的不同潜质,从而孕育出“真”的有本领的完整的社会公民。习近平讲到:“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16],高等教育在教会学生追求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生存的各项本领和技能,教导学生像车之两轮和鸟之两翼一样用美好品性为将来提高生活品质、服务现实社会、奉献美丽祖国而增砖加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以经验、实践、生活为核心的培养全人为主的通识教育。这种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服务,使学生成为在具备卓识远见的同时又不缺乏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操的完整的人。一方面,学校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共同课程的基础上还应该倡导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兴趣的驱使下选择一个领域,形成自己的个性发展方向,从而既具备系统的知识结构又能够通过自己的融会贯通扩宽视野;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联合社会,为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中发展自己的人格特质,从而达到专业学习与非专业学习的统一,使个体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得到发展,成为一个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追求生活和精神品质,并做到至善至美、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的全面发展的国家公民和社会人。

(二)为学生提供以综合实践为抓手的个性化发展指导与机会

上文提及到,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以研究性学习和社会性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使学生在追求全面化的完人的同时成为有独特个性的存在。除此之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以综合实践为抓手的个性化发展指导与成长机会,“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从多方面提升自己,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0]教师要立德树人,不光要教学生书本知识,而且要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特点为其“量身定制”出适合他的成长道路,对因材施教继承发扬并融合时代特征得以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搭建好全面与个性化同步发展的桥梁。一方面,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找到学以致用和学以生成的可能性路径,努力贴近学生生活与人生目标,放下自己的身段,及时帮助学生疏通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向学之心,做好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引路人;另一方面,结合学生自身的志趣和生活,在思维创新、品格意志等方面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顽强奋进的个性特征,激励并鼓舞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握社会动态、紧跟时代发展,做好锤炼学生高尚品格、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和带领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此,必须多开展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可以组织各方面志趣不同的学生假期到生态农庄、科研院所、互联网技术相关企业、交通行业等场所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使他们感受生态农业的魅力,科研人员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数字化变革下新的运营和营销策略以及触摸到社会进步的脉搏和时代发展的流行色,[21]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带给学生向学的内生力量,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自己所喜欢的知识与技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而强化精神享受、明确自己的发展潜能与理想追求,促进学生审美、人性素养的提升以及个性化的发展达成,努力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德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时代不断发展对教育所赋予的革新精神之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往的一人一生一职状态已被打破,时代需要每一位学生具备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能够增强竞争意识,快速适应工作,提升工作满意度,从而保证事业成功的最大满意化,以便从容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并创造全体国民的幸福生活。

“大学时期学识基础的宽广与厚实程度影响甚至决定自己未来一生的发展,大学生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不仅要多读有字之书,更要多接触无字之书,注重学习社会知识和丰富人生经验。”[7]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在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社会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重要使命,“立德”要为“树人”发挥好航向标的作用,把“德”凝聚成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意识形态,使学生更加自信从容地掌控人生方向、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感悟和把握生命意蕴,尤其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要潜移默化地为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重视人的生命和价值,以及具备诚信、自由、友善等崇高品性;引导大学生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偏念,养成关注国家和社会时事的习性,帮助他们正确了解自己所处社会的现状,使他们增长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提高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以真善美待人处事,最终用这种“德”引领个人发展,将立德树人视为中华儿女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薪火相传的伟大事业。

猜你喜欢

立德理想信念立德树人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