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重在思想扶贫

2019-12-08冯菊香庄健霖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冯菊香,庄健霖

(1.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前提条件。根据十九大的决策部署,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为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思想和精神层面着手,解决思想上脱贫,彻底拔除“思想贫穷”的病根,不断挖掘和激励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全面提升主动自觉脱贫致富的技能,切实建立巩固精准扶贫成绩的机制,防止贫穷反弹回潮。

一、目前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1]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在全球减贫事业中保持领先地位。[2]但我们在充分肯定这些已经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深刻地认识到,我国脱贫攻坚依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上高下低”的问题

党中央高瞻远瞩,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政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一个新的时代征程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告、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1]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2]各级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上党委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负总责工程,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作为干部提升使用的标准之一,时刻把脱贫攻坚工作扛在肩上、装在心中。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上来讲,脱贫攻坚的起点高、站位高,形势喜人,催人奋进。然而从基层乡镇、村委会的层面上来说,思想认识不清、政治站位不高,没有从巩固国家政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精准扶贫的精神实质,切实树立起敢打必胜的胆略和勇气。在工作中,有时诠释国家扶贫政策“蜻蜓点水”,组织召开座谈会“一言堂”,宣传科普知识“发传单”等等做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思想顾虑,致使一些贫困群众对国家政策缺乏了解,进而没有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也就产生了无奈、等待的思想,对脱贫致富不感兴趣,情绪低落,难以达成思想共识、形成“同频共振”。

(二)“上严下松”的问题

多年来党和政府,在政策上一直向贫困地区倾斜,特别是十九大以来,持续加大东部援建西部、派遣援建干部、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包扶贫困户、国营大企业联建等工作力度,全方位、多层次、高精度打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现在距2020年时间紧迫,精准脱贫、全面脱贫可以说是:时间紧、要求严、任务重。各级领导干部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责任心,按照中央扶贫政策规定要求,深入贫困区、贫困村、贫困群众之中,以严的要求、高的标准,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抓工作、促进度、增实效。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有些扶贫领导干部却在精准扶贫中依然存在着“重帮建,轻管理”“重扶上马,轻送一程”“重引进,轻外销”“重培训,轻发挥”等思想,抓工作存在时紧时松的问题,上级强调了就推进一下,领导检查了就突击一下,没有形成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工作随意性较大。在扶贫工作中为完成扶贫任务,出现弄虚作假,虚报脱贫。[3]这样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治,就导致了一些贫困群众遇到困难、问题,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又得不到组织上及时、有效解决,就产生了畏难、消极情绪,从思想上就松懈下来,也就自然而然地萌发了依靠、等待政府帮助的思想。

(三)“上远下近”的问题

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分两个阶段进行,全面脱贫是基础,实现小康是关键。实现这一鼓舞人心的目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着眼长远目标,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4]建立稳定的政策扶持、科学的产业支撑、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发扬“愚公”的精神、抓铁有痕的决心,下大力、下硬茬彻底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2]面对这一艰巨任务,部分贫困村委员会、驻村干部没有长远脱贫规划,只顾眼前利益,政府能要多少就要多少,能建设多少产业就建设多少,给多了更好,给少了也不嫌弃,反正比没有强多了。脱贫工作只是为了完成脱贫任务,是一种应急性脱贫,没有考虑到未来发展。[5]久而久之,就影响了一些贫困群众。有的贫困群众心里总想的是自己近期早脱贫、怎样摆脱贫困的问题,没有从长远想如何脱贫、怎样过上好日子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等贫困群体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及、无能为力的难题,就产生了“坐”“等”“要”的思想,把扶贫当成“福利”,多要多享福,不要活受罪。

二、精准扶贫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古人说:“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当前,我国的贫困问题具有区域性特征,深度贫困地区是经过几轮扶贫、精准扶贫后剩下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2]从贫困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看,致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固然有客观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主观因素。

(一)自然环境限制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要是解决吃、住、行的问题,居住的环境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人的幸福与贫穷。我国的贫困群众也是这样,同样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古时候,人是围绕水资源来建立居住地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就在长江、黄河流域,形成了种植业文明,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习惯思维,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在没有一个合适的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农作物无法很好的生长,没有好的收成,自然就导致了贫困。由于自然环境、居住条件造成的贫困原因,从古到今被人们普遍认可,也可以说:这种思想观念、思想认识根深蒂固。我国贫困群众多数生活在居住条件艰苦,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多年得不到有效改善,就成为阻碍脱贫致富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成为党和政府全力攻克难题和重点。我们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改善这种生存的现状,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的日子,才能从根本转变贫困群众的惯性的思维意识和思想意识,从而坚定贫困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二)历史文化的差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化是最好的传承载体。历史文化的代代传承,才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国粹”深入人心,继续发扬光大,激励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国的贫困地区都在老区、边疆、民族地区,这些区域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形成了各自的独特历史文化、传统美德、乡俗民约,既具有传承性,也具有顽固性。这种意识领域中延续下来的思想观念的顽固性很可能就会成为贫困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只有采取科学的、合理的方法,教育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扶贫政策是为了他们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英明决策,就能自觉配合、听从政府的安排。相反,他们就会仍然居住在留恋的贫困的地方,不愿搬迁,守住传统的农作方式,不愿接受科学的耕作方式,就会继续贫穷下去。所以,我们在精准扶贫中,一定要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重大优势,继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贫困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心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磅礴的力量,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社会变革的迷茫

社会变革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每次社会变革都会触及到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伟大思想理论的飞跃。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进行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让我们站起来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引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让我们富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我们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一定让我们强起来。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错综复杂,东、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拉近,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距虽说逐年在缩小,贫困人口逐年在减少,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依然严峻,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困难问题依然很多,脱贫攻坚的阻力仍然很大,这也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客观原因之一。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将不断较快增长、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贫困群众幸福感就会不断提升。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的贫困群众却看不到脱贫致富美好远景,反而看到的是外面繁华世界的离奇现象,尤其是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各样致富的信息。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永远不会改变的真理,教育贫困群众时刻懂得“只有经济发展,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投入到精准扶贫中,早日脱贫致富。

三、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2]思想扶贫是一次启蒙,克服贫困群众的思想问题,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主动脱贫。[6]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领导带头,坚持真抓实干,采取超常措施,使出真功夫,拿出真办法,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实现脱贫攻坚决定性的胜利。

(一)广泛宣传动员,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打赢脱贫攻坚战、摆脱贫困最终要依靠贫困群众自己用辛勤劳动来实现。精准扶贫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思想宣传的工作特别是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帮助他们弄清造成贫困的思想“病根”,找到解决脱贫致富的门路,从而坚定决心和信心;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让贫困人员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更好的面对不良的社会风气;要树立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坚持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鼓励贫困群众,切实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让“先富带动后富”成为一种导向、一种引领。有些贫困人员的思想认识往往不全面、还喜欢认个死理,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鲜活的事例,亲临其境,眼见为实,才能紧跟着先脱贫的人去努力。对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贫困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相信精准扶贫不会停止,解决深度贫困力度不会减弱,坚决克服“等、靠、要”的错误思想,真正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主动积极投身于脱贫致富之路的事业中,就一定能摆脱贫困,一定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加强教育培训,转变脱贫致富的认知

搞好教育培训是解决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也是做好思想扶贫的应有的良策。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动力,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在具备一定条件下发挥作用。思想扶贫同样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做到精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志”和“智”是内力、内因,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和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授人以渔,让他们学会和掌握劳动的技能。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大基础教育设施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教育培训条件,建强乡村教师队伍,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的子女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均等的教育资源,让贫困群众都有机会参加劳动技能培训。要针对不同贫困人员,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组织各种教育培训,开展“定单、定岗、定向”的三定培训模式,提高劳动的技能和生存的本领。要在培训中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做好对自己的定位,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做到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教育让他们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幸福的道理,只有劳动,才能改造世界,才能获得财富,才能摆脱贫困。只有自觉去劳动、努力去实践,抛弃不再继续等待、不再依靠外力、不再想着多要的思想,依靠自己技能、依靠自己双手、用辛勤劳动去脱贫,就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教育他们认识到只有岗位分工的不同,没有职业贵贱之分,没有贡献大小之分,只要努力的去工作、去奉献,就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落实扶贫责任,确保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做好思想扶贫,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障,党组织是核心。党中央明确要求,深度贫困地区和全国其他贫困地区一样,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7]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按照十九大的战略部署要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的要求,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1]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各级领导责任,做到领导督导到位、扶贫干部到位、扶贫责任到位、扶贫工作到位、跟进措施到位、扶贫成效到位。要切实发挥好驻村干部领路人的作用,驻村干部不仅要有针对的开展帮扶工作、关心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为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员的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多方寻求脱贫致富之路,还要时刻关注被帮扶人员的具体情况,及时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思想负担,持续鼓舞他们,打消思想顾虑,减少消极因素,扩大积极因素,不断强化脱贫之志,激励他们保持充足精力、坚定的信心,顽强拼搏、敢于创新、努力奋斗,争取早日脱贫、不掉队。要在贫困村设立公益性岗位,这样既可以照顾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又解决了无脱贫能力人员的困难和经济收入。建立了健康教育制度,提供大病救助、慢性病补助、建立贫困人口大病保障机制,防止因病返贫。实行教育扶贫,不让任何一个人因为贫困而辍学。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比亚迪集团扶贫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隐形贫困人口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