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书香: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读书特点论析
2019-12-08谢忠强袁随芳
谢忠强,袁随芳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读书既是习近平最大的爱好,也是其七年知青岁月中贯穿始终的一项重要活动。对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读书活动的重要特点进行学理性的总结与分析兼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博览群书
通过广博的阅读,尽可能地获取一切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读书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中所阅读的书目以马列经典类文献为主,同时广泛涉及中外历史类著作、中外文学类著作、中外军事类及国际政治类著作等。
(一)研读马列经典类文献
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当成了阅读之重点,不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格外注意“反复阅读学习”,且下了很大功夫去阅读、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于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积极与身边的知识青年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还善于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方面“寻根溯源”,“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1],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不同版本作了深入的关注与思考。如据一同插队的知青回忆,“近平每次去‘五七’干校探亲或外出,总能带回一些新书。有一次,他带回来厚厚一本郭大力与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2]43-44,并就《资本论》翻译稿本的重要学术价值及各种版本的发展演变等发表了极具专业性的见解与认识。
(二)研读中外历史类著作
在反复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的读书过程中也非常喜爱阅读古今中外的历史类著作。其最初动因是习近平阅读马克思主义文献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和欧洲历史关联的人物、事件或典故等。
在广泛了解世界历史知识的同时,习近平对中国经典古籍亦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并格外看重“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固本培元”。[3]习近平在阅读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不仅对诸多历史典籍作了认真研读,亦注重对学术界已经出版的相关学术著作进行参考、阅读。[2]47
(三)研读中外文学类著作
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读过大量文学作品。习近平对中国古典文学几乎到了因喜爱而痴迷的程度。他不但在反复阅读各类文学经典的基础上深谙相关篇章之韵味与内在情感,更喜欢在其他知青面前背诵自己已然记熟的相关篇目。习近平读过的外国文学名著也特别多。据当年一同插队的知青回忆,习近平在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出访欧洲诸多国家过程中所提及的各国经典文学作品全是他反复阅读过的。[2]48
(四)研读中外军事类著作
在七年知青岁月的读书生活中,习近平对军事类著作也饶有兴趣。据其他知青回忆,习近平插队时阅读的军事类著作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基于提升人民军队内部高级将领的指挥能力而“委托”“总参谋部”“筹划”译介之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的书籍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军事领域文献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或者战争文献为主。其中,习近平对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尤其重视,不仅反复研读,而且还特别注重结合相关战例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式研读。[2]50-51
(五)研读国际政治类著作
关注国际政治局势并通过研读国际政治类著作从而努力感悟其中的政治智慧也是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读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习近平在研读《罗斯福见闻秘录》的基础上,就对美国从英国手中继承全球霸主身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关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再如,他通过研读亨利·基辛格早年发表的关于国家发展策略与外交政策领域之学术论文,不仅深刻懂得了学习型社会、研究型国家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而且还对国际战略中的智慧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2]53-54
二、刻苦读书
习近平提倡青年人要在包括读书活动在内的人生之各个领域都要“矢志艰苦奋斗”。[4]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读书异常刻苦,其主要表现在辛苦找书、挑灯夜读、“劳”“读”结合、精读为主等四个方面。
(一)辛苦找书
在图书资料相对匮乏的年代,努力找书是刻苦读书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辛苦找书也是刻苦读书的首要表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为了尽可能多地阅读书籍,习近平从努力找书做起。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所读的书,从来源分析,有自己不辞辛苦从北京带的,有家人邮寄的,有与其他知青交换的,有向其他人借阅的,也有不辞辛劳购买的。
据其他知青回忆,习近平到陕北插队时,携带的两个沉甸甸的大箱子中满满“都是书”,同行的知青和插队当地的老乡都不禁惊诧,当年习近平只有15岁且身体较为单薄,连习惯于重体力劳动的当地“社员”都感觉很重的两大箱子书从首都一路带到陕北的小山沟,其精神和毅力的确值得“大家佩服”。[2]163为了能够读到更多的书,习近平与其他知青之间经常交换自己的“藏书”。[2]413另外,习近平还经常请北京的家人或朋友给他邮寄一些书籍。[2]365有的时候,习近平还总是利用自己到延川县城办事的宝贵机会,购买或转借书籍来阅读。[2]322
(二)挑灯夜读
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读书十分刻苦,几乎每天都挑灯夜读。据当年一同插队的知青回忆:“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在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2]209另据与习近平一起插队且同屋居住过的一位知青回忆,习近平“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2]40白天到田地里和其他知青一块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收工回到知青点后抓紧一切空闲阅读,到了夜里为了不使自己读书的灯光影响到同屋其他知青的休息,便偏移灯的位置,然后利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灯光,其他人半夜醒来,习近平依然在不知疲倦地读书。[2]40鉴于习近平几乎每天都要挑灯夜读,周围的人都说:“社员抽烟有‘烟瘾’,近平读书有‘书瘾’。”[2]165
(三)“劳”“读”结合
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且每日都要到山中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想读书就只能从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里硬挤出来,即使身处如此艰难而恶劣的环境之下,他对读书和求知依然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与热情。据知青回忆:“他在梁家河待了7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尤其是他当了我们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后,他每天不仅要和社员一样劳动,还要处理村里的大事小事,在那么忙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读书。”[2]166“有时候上山干活,近平也在兜里装一本书,中间休息的时候,大家在拉话,他就拿出一本书来看。晌午回窑洞歇一会儿,近平也要抓紧时间看一会儿书。”[2]242习近平在插队期间一边劳动,一边拼命读书,不但在思想认识上把每日的阅读和一日三餐、喝水等生活必须品看得一样重要,而且经常在带领广大社员和知青参加体力劳动休息的间隙,孜孜不倦地读书。[2]366
(四)“精读”为主
读书一般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种方式。“精读”相对于“泛读”而言,需要阅读者对阅读对象投入更多的刻苦努力。习近平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对所阅读的书目反复对比、分析,大多以“研究性”精读为主要阅读方式。
根据当年一同插队的知青回忆,习近平在当时研读世界历史时,就经常随身携带相关工具书,以便随手查阅,务求各类知识之融会贯通。[2]46另据梁家河当地社员回忆,习近平插队期间对毛泽东著作的阅读也都坚持研究性精读,如《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他不仅对全文反复熟读成诵,而且还对其中的核心语句之要义认真分析、切实领会。[2]165
三、善于读书
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除了博览群书、刻苦读书外,习近平还非常善于读书。习近平读书不仅注重分析对比,注重研讨,注重读、思结合,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且还能读以致用、善读“无字书”。
(一)注重分析对比
习近平在读书过程中注重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他在阅读过程中以某一种版本的书籍为主,亦注意将其他具有相关性的书籍用以比照,不仅有利于掌握到最深邃的义理,更能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据当年一同插队的知青回忆,习近平在七年的插队时光中,读书时总是喜欢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事件、某个核心观点等结合诸多具有相关性的书籍进行互相对照与研读,以求从各种各样的视角去“全息性”的了解、分析、掌握之。例如,习近平在阅读由前苏联学者谢缅诺夫撰写的《中世纪史》的过程中就特别注意将该书与《基督教青年读本》一起做分析对比,不仅大大拓展了知识面,更是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精准程度。再如,习近平在阅读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也很注重把范文澜撰写的《中国通史简编》一书和其他历史学家撰写的不同版本之相关书籍相互比照、印证,起到了事半功倍、融会贯通的阅读效果,亦养成了自己遇事不偏颇、善于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2]41
(二)注重交流研讨
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的读书活动中也非常注重将自己所读到的内容与周围的人进行研讨。根据其他知青回忆,习近平读书特别喜欢与其他人交流、研讨。习近平经常在读书过程中就某个核心观点和周围的人交流、研讨。例如,习近平有一次外出时和一个中央党校专攻党史专业的青年教师一起入住在集体宿舍中,他便利用难得的机会与该青年学者研讨起了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问题,并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认识发表了颇具独到性的见解。他在回到知青点后还主动地与其他知青分享自己与中央党校青年学者研讨的“收获”,极大地带动了其他知青对该问题的思考热情。[2]42
(三)注重读思结合
习近平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向来提倡“善学善思”。[5]例如,习近平在阅读《太平洋战争:岛屿战争》的过程中,他在吃透相关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对作战双方的利弊及战略之得失作了认真的排列和推敲,并从中汲取了诸多宝贵的历史启示。[2]54另据其他知青回忆,习近平在阅读苏联军事历史尤其是涉及二战期间“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历史书籍”过程中,在完全吃透相关战役概况的基础上,亦曾反复按照自己既有的军事知识进行战史的细节推敲和战略复盘。[2]52-53
(四)注重触类旁通
习近平在阅读过程中十分注重在认真思考基础上的触类旁通。他在阅读《毛泽东军事文选》过程中,就重点篇目反复熟读,务求融汇,而且还注重前后及横向联系,以求达到触类旁通之效果。例如,在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的历史智慧进行深入学习与体悟的过程中,习近平尤其注重结合历史细节深刻领会毛泽东的战略艺术,并以之为突破点,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的灵魂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做到了触类旁通。[2]51
(五)注重读以致用
读以致用即在读书过程中践行“知行合一”的哲学传统,是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读书活动的又一突出特点。习近平坚持读以致用主要表现在他通过读书所获取的知识丰富自己及周围人的精神世界,通过读书所获取的知识帮助周围的人,以及善读“无字书”等三个方面。
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通过读书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帮助周围的人开阔眼界、充实精神世界。习近平认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2]81通过读书所获取的知识给周围的群众以实际帮助是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读书活动的重要诉求之一。鉴于当地普通群众识字率低的现状,习近平利用自己读书所获得的知识“创办夜校”。[2]284-285除了帮助当地群众扫盲外,据知青回忆,习近平还帮助普及科学育种知识。[2]34此外,习近平还利用自己读书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帮助当地群众努力改善生活设施,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等。[2]143
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还将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广泛阅读各种图书的同时努力思考生活、思考农村、思考社会、思考国家、思考民族。[6]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他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2]401当年一同插队的知青也普遍认为:“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这7年,给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认识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他通过劳动,理解了贫苦劳动人民的生活窘迫状况。”[2]145
结语
读书是每个人“知识的重要来源”。[7]青年时期作为每个人人生道路上“积蓄力量”的重要阶段,尤其要注重读书和学习。[8]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将读书作为一大乐趣,不仅博览群书、刻苦读书,还善于读书、读以致用。七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既是习近平读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他人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活动不仅诠释了读书成才的真谛,也为当下学习型政党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的读书特点启发我们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既要重视读书,又要讲求科学的读书方法,更要知行合一,将读书所学与实践开展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