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12-08郭婉绯
郭婉绯
(1.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2)
延安时期,大批抱有抗日爱国热情的知识分子心向光明、奔赴延安。中国共产党卓有成效地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功型塑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德才兼备、军政兼优的抗日力量。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肯定知识分子的作用,多次强调“要做知识分子”工作。研究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不仅为当前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拓展了研究领域。
一、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延安时期,广大知识分子饱含强烈爱国热情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来到延安。但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中国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以及马克思主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成为党的中心工作之一。
(一)适应党的中心任务,推进中国革命事业的现实诉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霸中国的野心急剧膨胀,“他们要向中国本部前进了,他们要占领全中国”。[1]143中国所有的阶级和政治派别都面临“怎么办”的问题。1935年,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报告,系统分析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认为革命的阵势“是由局部性转变到全国性,由不平衡状态逐渐地转变到某种平衡状态”。[1]151党的任务是“把红军活动的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1]151围绕这个任务,党指出要“使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2]可见,知识分子是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中所“汇合”的一分子,是可以“出知识”来协助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此时,党改变了对知识分子“左”的路向,走上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道路:“革命的知识分子是民族革命中可靠的同盟者。工农小资产阶级的坚固联盟,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汉奸卖国贼的基本力量”;[3]541“一切受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国民党政府所驱逐、轻视与虐待的知识分子……苏维埃给予以托庇的权利。一切革命的知识分子……不问他们的出身是地主,富农,或资本家,苏维埃给予选举权与被选举权”。[3]541党对知识分子的认知与转变,是与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以及党的中心任务相适应的。党提供各种优待吸引知识分子来到苏区参加革命,急需通过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由“他我”转变成“自我”。
(二)应对知识分子复杂成分,提高知识分子思想政治觉悟的内在需要
延安时期,由于知识分子来自四面八方,甚至有华侨和留学生,“从个人身份看,有来时戴着钻石首饰的华侨,有上海滩的女明星,有著名的文化人,也有爱国军人;从家庭成分看,绝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出身,也有属于其他阶层,甚至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儿女;从政治立场看,包括各党各派的分子;从文化程度看,从文盲至教授;从年龄看,从十三四岁到四五十岁”。[4]他们虽然阶级成分复杂,但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满怀救国热情:知识分子能够来到延安,大多听从自己内心对民主、自由、平等的向往并且勇于付诸实践;他们并未找到救亡之路: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一代代知识分子一直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实践甚至试错各种“主义”和“学说”,但是中国的命运与前途并未改变,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何去何从仍处在迷茫之中;他们思想上大多带有个人主义烙印:中国知识分子历来走着传统“士大夫”的老路,轻视工农、脱离群众,无法直视工农群众在社会实践即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到达延安的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在知识分子眼里,延安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延安的民主是“中共领袖之间那土生土长的民主,和重庆是一个惊人的对比”。[5]294可以说是“民主中国的模型”;[5]294延安的经济是军事供给制,平均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延安的生活是男女平等,主张自由。但是恰恰是基于这样的生活状态,知识分子无法透彻地理解无产阶级革命,无法彻底摆脱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无法自觉地实现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转变。知识分子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了解和接受需要来自外界的教育和帮助,只有党才能充当这样教育者的角色。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使他们懂得要想取得民族战争的胜利、人民的独立解放、获得民主与自由必须实现小资产阶级立场向无产阶级立场的转变,帮助他们由“旧我”转变成“新我”。
(三)顺应抗战形势变化,确立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观要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延安时期,党深刻的认识到引导知识分子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一方面,对于党自身而言,面对抗战形势的不断变化,党的相关政策随之调整,需要大批的有着较高理论水平的干部,这些干部还承担着帮助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提高理论水平的任务,因此教育党内知识分子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党带领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一环;另一方面,对于知识分子自身而言,要将救亡的热情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需要科学理论的引导。早在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的同时,对于资本主义世界暴露出来的矛盾就持保留态度,对于资产阶级的救亡与启蒙之路能否在中国走得通产生了疑问。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知识分子以民族解放的希望,五四运动不仅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强大的力量,而且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迅速转向马克思主义。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知识分子,把他们转变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增强革命力量、实现革命胜利的基本保障。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我们不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政治问题,而且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战争问题;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党会治国的有力的骨干,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军的有力的骨干。”[6]548马克思主义信仰表现出了巨大的理论光芒和实践光芒,是延安知识分子救亡路上的明灯,指引他们完成目标,走向革命的胜利,帮助他们实现“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
二、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
延安时期,由于革命形势复杂多变,党亟需提高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觉悟以为我所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组织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广大知识分子奔赴延安之前,大部分接受的是来自资产阶级的教育。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思想在他们思想中占支配地位。党组织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思想意识上改造他们,帮助他们确立革命的理想信念,使他们站到无产阶级的革命阵营中来。
1.恢复中央党校并创办多所学校
党恢复中央党校并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等多所学校。学员对象大多为知识分子和党的干部,如1938年5月创办的延安马列学院,是“第一所攻读马克思理论的比较正规的学校”,学员“一部分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或在国民党区域做过地下工作的老干部;一部分是从国民党区域到圣地延安来投奔革命的知识青年”。[7]1-2党创办的学校均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几乎都占课时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如抗大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概论等;陕北公学开设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等;鲁迅艺术学院开设有辩证法、中国问题等;中国女子大学开设有社会形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问题等。这些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使学员学习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分析解决当时的中国问题。如鲁迅艺术学院的招生简章中明确规定:“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培养适合抗战、建国需要之艺术、文学人才,为建立中华民族新民主主义的艺术文学而奋斗。”[8]121毛泽东在马列学院做过《论持久战》的报告,张闻天在陕北公学作了《论青年修养》的演讲,刘少奇在马列学院发表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知识分子在学校中提高了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并锻炼了自身的党性。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宋平回忆自己“初到延安时是一个知识青年,1938年进了马列学院……学到了一些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提高了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回想起来一生中都受益不尽”。[7]1-2
2.组织各种研究会和学习班
1938年到1940年,党先后成立了马列主义研究会、哲学研究会、中国问题研究会、党建研究会等各个研究会、学习班,研究会都是由党的领导人组织或是由当时知名知识分子担任主任一职,这些研究会和学习班主要面对的就是知识分子。“1938年3月,毛泽东组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由何思敬翻译讲义,1938年秋,成立‘延安新哲学会’,由艾思奇、何思敬负责主持。……1939年春成立的由张闻天任指导员、杨松任主任的中国问题研究会”。[9]这些研究会的成立带来了三点影响:其一,在知识分子中间形成了浓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氛围,知识分子研究内容从单一的研究理论问题转向多维的研究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其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专题研究,使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开始由散碎走向集中;其三,为中国革命培养出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学术能力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形成了一支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在革命时期乃至建国后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3.提倡每天两小时学习活动
党教育知识分子学习要常态化,提倡每天两小时学习活动。1939年3月19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朱德、杨尚昆复电中提出在职干部在不妨碍工作和战斗的情况下应该实行每天两小时学习制,并且应该成为一种运动,由相应的机关管理和出台具体的办法,强调了经常性持久性学习的必要。1939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谈到学习运动时进一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工作学习应该两不误,保证“每日二小时学习制度”。[10]387陕甘宁边区将两小时学习制度化,《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14条规定:“加强干部教育……实行公务人员的两小时学习制。”[11]因此,陕甘宁边区是此制度执行最好的区域之一。对于学习的质量,1940年10月,中宣部发出了《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部支部教育的指示》《关于提高延安在职干部教育质量的决定》《关于大后方党的干部教育的指示》,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干部工作第二号指示——关于干部政策与教育》等一系列保证学习质量的措施文件。
(二)组织知识分子参加生产实践活动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思想问题,仅通过理论教育不能完全解决。党组织和引导知识分子放下身份,与工农结合,积极参加各种生产建设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其主观世界。
1.号召广大知识分子思想上要与工农民众相结合
党区分“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10]192知识分子的标准是愿不愿意、实不实行与工农的结合,“不在乎口讲什么三民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10]192知识分子往往带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因为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而自命清高,不切实际,看不起工农大众。党教育知识分子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把思想中受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影响的部分全部破除掉,只有这样才能转变为无产阶级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的党性,“解决了这个思想上的问题,才能够在思想上与无产阶级、与工农大众相结合”。[12]为什么知识分子思想上要与工农民众相结合?因为“工农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基本力量”,[13]与工农相结合才能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要让这些仅有书本知识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14]816建设革命根据地能够耕地纺纱,武装起来能够做好战场政治工作,甚至能够带兵打仗。延安的知识青年认识到劳动的伟大价值,与工农民众相结合,虚心向他们学习,转变思想认识,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毛泽东对此给予高度的赞扬:“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典范。”[6]568
2.组织和带领广大知识分子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
党要求知识分子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克服自身脱离实际、革命意志不坚定的缺点。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课程设置里,劳动课程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抗大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军事实战经验、形势政策分析,还要参加生产实践劳动。抗大全员投入,白天开荒、晚上学习工作,办起了“抗大农庄”,生产5000多套单衣,裹腿带、肉菜全部自给自足。毛泽东为《生产战线上的抗大》题词:“现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风,是足以战胜任何敌人的。”[8]159文艺工作者云集的鲁艺到处都是知识分子开展生产实践竞赛的火热场景“文人们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角色,全面投入体力劳动”。[15]延安马列学院,同样开展着锻炼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生产实践。原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郭敬回忆起马列学院的生产实践活动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改造时印象深刻的说道:“经过自己生产劳动,生产出来的劳动果实,补助了生活,更重要的是使从未参加过体力劳动的知识青年,通过实践提高了革命觉悟。有的同学说,今后如有人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反对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就让他在这太阳下锄一天地来烤一烤。”[7]182部分学校,为了保证理论教育和生产实践在时间上不冲突,根据农忙农闲制定课程安排。知识分子通过参加生产实践,不再轻视工农、不再轻视劳动,无产阶级觉悟得以迅速提高。
3.示范和激励广大知识分子参加劳动生产
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全民投入,掀起“人人动手”的热潮,党中央及边区各级领导干部都亲自参加劳动生产,身体力行,与广大群众同舟共济,用实际行动激励知识分子参加生产实践。毛泽东“不仅是大生产运动的倡导者,而且也是实践者”。[16]48他在自己的住地杨家岭附近开垦种菜,还在旁边挖了个小水坝,一有空就去浇水、施肥、除草。种出来的黄瓜、白菜、红辣椒等,不仅自己吃,也当作礼物分送给周围的同志。朱德从前线回到延安后,与工作人员组成生产小组,参加纺线,纺的毛线质量很好,“他种菜也很有一套。他手把手地教他们(警卫员)掏地、点籽、浇水,每道程序都有条不紊。为了积肥,他还大清早就带头出去拾粪”。[16]49中央书记处其他同志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副主席也以身作则,承担各种生产任务。党的领导人在前线要带领部队作战,在后方要思考革命问题、指挥军队训练、批阅各种文件、召开相关会议等,除此之外还要参加和指导劳动生产,这在干部群众中影响很大。党的领导人用实际行动为广大知识分子做出了示范,激励了他们种地、喂猪,和农民同吃同住,在改造自己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三)批评与帮助缺乏党性和实践锻炼的知识分子
延安时期,各种非无产阶级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侵蚀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党批评和帮助受“主观主义”作风影响的知识分子,提高他们辨别错误思潮并与之斗争的能力,逐渐将这一部分知识分子教育成为革命的知识分子。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一副对子替那些有着主观主义学风的知识分子画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14]799对他们提出批评“对周围环境不做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14]799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特地把“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照地讲,他还提出三点建议,帮助知识分子克服主观主义的态度。194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毛泽东提出要整顿党的作风,他站在哲学的高度,指出完全的知识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感性认识只是第一阶段,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发展阶段,是第二阶段。知识分子所掌握的知识不是亲身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片面的,“所以我劝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或者实际经验尚少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一点”。[14]816针对“党八股”盛行的情况,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干部会上作了题为《反对党八股》的讲演,列举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毛泽东对受“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教育不是停留在批评上,而是给予热情洋溢的帮助。他教育知识分子“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14]840在延安干部的会场,毛泽东分发了题名为《宣传指南》的小册子,里面包含四篇文章,在文风上给予知识分子“范文”,使知识分子有了对照检查的参照物。
三、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为了适应党的中心工作、应对抗战形势的变化和知识分子的复杂成分,党对知识分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对于新时代加强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作用。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知识分子
延安时期,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物资匮乏,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知识分子,加强阶级和路线教育,最终使得知识分子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阵营中的一分子。党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在党的带领下,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进入新时代,知识分子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知识分子,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分子观。十八大以来,他在多种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17]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十分重要,不仅教育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也要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18]当前,国际矛盾凸显、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知识分子的优势是其他群体所不能比拟的。在党的教育下,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在国家的发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施展自己的才华,才能真正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知识分子“要自觉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成为勇于担当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用得着、能干事、干成事的中坚力量,从而不辜负时代的召唤,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辜负知识分子自身的天然使命”。[19]
(二)引导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实践建设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在党的教育下克服了传统“文人”的理想主义、轻视劳动、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弊端,不再走所谓的“精英”路线。知识分子在党的号召和带领下积极参与到广泛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认识到了生产劳动的价值,认识到工农民众在革命中的作用,实现了与工农结合,更实现了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和完善。当前,国际上思想碰撞不断,国内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多元化,“空谈误国”,党要求知识分子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自觉做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内在统一,用学术造诣、人格魅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起着带头作用。习近平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能够提供十分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希望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努力做出新的更突出的贡献”。[20]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理论学习,更有实践锻炼,党引导知识分子做到知行合一,使知识分子在实践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增强自豪感,强化“四个自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21]文艺工作者应当“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22]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22]海外留学人员应当“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林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23]
(三)同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在斗争中教育、引导知识分子
延安时期,由于形势复杂,知识分子来源广泛,错误的思潮有着滋生的条件,知识分子一旦受其影响,思想就会有所动摇,行为就会不受规范,革命事业就会横生坎坷。党针对这一现象,及时地对知识分子中错误的思潮进行批判和纠正,确保知识分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指导自己的言行。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就“中国奇迹”,经济实力的提高是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保证,也促进了知识分子绝对数量的增加。社会各行各业都缺少不了知识分子的参与,在正确认识知识分子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分子成分的复杂,政治立场的多元。随着知识分子境外访学、考察、交流的机会愈来愈多,被西方敌对分子、反华势力盯上,并有意识地传播错误思潮、变相收买的可能性愈来愈大。党教育和引导知识分子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了使知识分子形成科学的逻辑和理性的思维,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针对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思潮,2016年《红旗文稿》刊文指出其惯用手段和理论实质。党教育知识分子完整并准确地理解党的中心任务、国家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认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执行思路,懂得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辩证的统一,自觉同错误思潮作斗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分子经过了各种锤炼和洗礼,“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参加境内外各项活动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完全有能力客观清醒地观察和比较,明辨是非,自觉抵挡错误思潮的腐蚀,在各种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形成高远的战略眼光和广阔的全球视野。事实上,伴随改革开放的历程,知识分子历经了物质与精神上的深刻变化,在党不断的教育与引导下,经过“大浪淘沙”,他们中的主体已经可以经受住各种考验,逐渐走向政治与思想上的成熟。值得注意的是,党在教育引导知识分子同错误思潮做斗争的同时,原则问题仍不能放松;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必须牢牢把握;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以及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和引导不能间断。
总之,延安时期党对于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又满足抗战实践的需要,既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又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这些成就,对于当代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当前中国进入新的时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各种利益相互博弈,不同群体思想观念矛盾冲突,国内国外、传统现代、富裕贫穷碰撞不断。党教育广大知识分子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脑,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来,坚决同错误思潮作斗争,使知识分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始终发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正向作用,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起催人奋进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