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尔拜因和陈洪绶肖像画线性逻辑结构的建立

2019-12-08绘画艺术

流行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荷尔陈洪绶肖像画

引言

16世纪的欧洲与明朝晚期有着较为相似的历史背景,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开始了萌芽,从而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级随之快速崛起,民众逐渐开始关注和肯定自我。与此同时,手工业的兴起与印刷术的盛行,使肖像画艺术在东西方得以快速发展。荷尔拜因与陈洪绶作为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两位中西方知名画家,他们的肖像画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强调边缘线的表现。但在线条的表现手法上,两者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人物介绍

汉斯·荷尔拜因(1497—1543)又被称为小汉斯·荷尔拜因,主要以他精美细微的肖像艺术闻名于世,他将现实主义原则在观察对象和描绘对象这两个方面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作品非常注重细节,甚至对于仪器上的刻度、信笺上的文字都描绘的一丝不苟,但整体风格仍然非常统一,突显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气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号老莲。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他的绘画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准,特别是人物画最有特色。他十分擅长使用线条来勾勒人物肖像,线条细劲有力,形成人物伟岸挺拔的躯干。晚年时期的陈洪绶画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笔下的人物线条扭曲,形象夸张怪异,重点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荷尔拜因与陈洪绶肖像画都有着精微严谨的特点,且都强调边缘线。不同的是陈洪绶肖像画的用线更强调以书入画,用笔讲究提按,使转。通过分析两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可知,是客观和主观因素共同导致了他们这种差异。

二、客观差异性

1.民族性格的差异

(1)日耳曼民族的理性慎重

严谨和慎重是日耳曼人主要性格特点,因此,他们不追求新鲜感和变化,喜欢内容过于形式,喜欢实际过于外表的修饰。这种民族性格特征在他们的文学艺术和宗教中有着十分鲜明的体现,并处于支配的地位。瓦根先生以法兰德斯绘画为例,将希腊与日耳曼两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以及艺术创作理念差异进行对比,指出希腊人以理想化的眼光看待世界,从而体现在绘画创作中将作品的内容理想化、人格化,充满了想象的情感色彩。如,用抽象的形式来表现风景的细节;将人物肖像理想化,强调人的面部线条。而法兰德斯人则冷静、平和地看待世界万物,如实描写肉眼所见的一切,追求世界的真实面目展现,采用写实手法来描绘理想人物。他们创立了写实画派,风景画派。英国人后来也成为了该画派的追随者。因此他认为,“希腊民族和日耳曼民族在古代世界与现代世界的文明中是两个柱子的柱头”,这是两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差异。

总之,在日耳曼人身上,理性的力量很强大。荷尔拜因身为日耳曼人,将日耳曼民族理性谨慎的性格特点在他的肖像画作品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荷尔拜因的肖像画线条清晰精微,相对于以往的肖像画画家,他更追求边缘线的强调,从而使画面充满理性主义色彩。

(2)儒家“养气论”

儒家传统养气论强调养浩然之气,孟子在公孙丑上提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强调至大至刚是儒家崇高的理想人格,强调重视人的内在修养,精神状态,为了达到这种状态,为了修炼而要“养气”。不仅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且重视人格品行的修养,这种修养与精神气质会影响到创作者的心态与作品的最终效果,使作品呈现出儒家文人追求的浩然之气。

2.社会环境的差异

(1)德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与科学精神的注入

欧洲绘画的根基是希腊神话,基督教和科学精神,以文艺复兴为分水岭,欧洲绘画在延续传统绘画的同时又注入了科学精神。1420—1540年这段时期被称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艺术家开始关注现实生活,追求自然和真实感成为绘画艺术的核心,这些现象无不反映出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对现世生活的关注和肯定。

从15世纪开始,德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表现为手工工场的数量快速增长,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发。同时,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使得反宗教情绪日益高涨,社会矛盾快速激化,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在这样激烈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德国进入了文艺复兴美术时期,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肖像画与风景画从传统绘画形式中独立出来,成为两个独立画种,由此促进了德国版画的快速发展,在当时的欧洲处于最高水平。

(2)明清文字狱与小说的盛行

明清两代最高统治者为了防止民众背后的议论,鼓励人们告密,并且安排许多密探在社会上进行监视活动,由此被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所利用,出现了一群“文伥”,即专门依靠曲解他人文字而获得朝廷奖赏的人。文人士大夫因此心怀痛恨而无奈,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不敢随意书写文字,明清文化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几乎陷入停滞。明清时期虽然限制文字的使用,却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在文学方面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小说,这种文学形式采用世俗化的图解,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包含其中,从而走入寻常百姓家,为底层大众所知晓。

3.东西方线条审美的差异

(1)西方线为面服务

线条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从古至今一直备受西方画家的重视与青睐。文艺复兴以来线条在绘画中就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西方绘画中的线更多的是为表现其自身结构服务的,他们“侧重于再现物象的具体质感,画面色、线本身直接服务于塑造对象,而审美感受和感情则被赋予再现的物象中”。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在创作时并不视为在平面上描绘作品对象,而是在一个空间中塑造形体的绘画理念。因此,西方绘画的线条格外注重理性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内部结构,这便形成了西方艺术家绘画注重写实,追求客观再现的基本特征。

(2)东方线条即审美

中国画家对于线条的态度是线条即审美。早期的中国画追求形似,对客观物象进行真实描绘。因此,线条的功能就是“存形”。从唐朝开始,这种写实的创作理念逐渐发生变化,山水画开始出现,特别是宋元以后,山水画替代了之前的历史人物画成为主要的绘画形式,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画家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下,线条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创新,形成了曲折顿挫、极富情致的线条变化形式,传统的均匀平直的线条形态逐渐消失。陈洪绶的人物画用铿锵有力的线条,将人物变形,夸张化,以此来抒发自己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统治阶层的愤懑之情。与荷尔拜因不同,陈洪绶注重以书入画,用笔多提按、使转,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形成强烈的转折变化,并且顺应着衣纹的走向,将人物的动势充分体现出来。他在用笔上重起轻收,形成短促的线条,呈现出清劲有力的态势。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强调“神气骨血肉”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将其运用到画中,线条本身就可以极富变化。线条可以抒情,且富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更能表达意像,如“锥画沙、印印泥”等。

三、主观差异性

荷尔拜因的肖像画线条用笔极其严谨理性,画面写实细腻,这与其为资产阶级服务,为社会化的人服务是息息相关的。荷尔拜因作为亨利八世的御用画师,他笔下的宫廷人物肖像都具有一个特点,即表情淡漠,令人揣摩不出他们的喜悲。这样既保护了被画人不致暴露自己的心思,也间接地保护了他自己。国王的喜怒无常、政治风云的翻覆迫使荷尔拜因谨言慎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荷尔拜因在创作中个人情感的表达,所以荷尔拜因的肖像画是理性谨慎的。

与荷尔拜因不同,陈洪绶晚期的人物画,没有一个是“正常人”。头大如斗的孩童,丑陋的仕女,面目呆滞的男人……陈洪绶通过这些扭曲变形的人物,寄寓着自己的愁苦与郁愤。1644年,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大明王朝灭亡。有人劝陈洪绶去南明应科举,被他断然拒绝。血飘江南,往日师友或以死明志,或投入抗清大业,陈洪绶为自己的苟活而自责。他躲到了云门寺,落发为僧,号“悔僧”。

在出家15个月后,陈洪绶还俗了。因为没有其他的出路,只能靠卖画维持生活。此后的一些画作,他开始“惊心骇目”地变形:一朵小花可以高过参天大树;少女变成了比例失调的怪物;玩耍的孩童比佛像还大……从而营造出幽冷和空幻的风格,平淡在他的作品里失去了立足之所。

不同的人生经历赋予了荷尔拜因与陈洪绶不同的个人情感。由于荷尔拜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他不得不小心谨慎,逐渐形成了他理性严谨的画风。同时,注重细节表现,用细腻流畅的线条来表现描绘的对象;而陈洪绶的身份地位以及人生经历则决定了他画风的自由不羁和空幻,用清圆细劲的线条勾勒出夸张变形的人物形象,寄托自己人生的不得志以及内心的愤懑,形成自己独特的疏旷散逸的艺术风格。

结语

通过对荷尔拜因和陈洪绶线性逻辑结构建立的对比,总结出线性逻辑结构的建立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线性逻辑结构的建立离不开艺术家所身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社会环境,更离不开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其不仅仅是绘画创作的一项重要手段,更是艺术家表达自身情感的载体。

猜你喜欢

荷尔陈洪绶肖像画
明 陈洪绶 仕女图轴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高古奇骇
——陈洪绶书画作品展
陈洪绶绘画的“四美”特征
小丑的肖像画
独特的肖像画
纽荷尔脐橙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缺硼条件下两种不同砧木“纽荷尔”脐橙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