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黎族制陶技术的相关研究

2019-12-08曹春楠琼台师范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流行色 2019年11期
关键词:泥片制陶黎族

曹春楠(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海南岛位于祖国最南端,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圣地,岛上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已有人类生活遗迹,黎族先民创造了丰富的原生态手工艺文化,黎族的制陶技术始终保持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制陶的状态。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主要由妇女传承,黎族无文字,原始制陶技艺是以行为传播为主导的传统技艺,历代的黎族妇女完成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将原始制陶技艺不断沿线至今。海南黎族保存至今的原始制陶技艺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始形态制陶技艺,海南黎族制陶技艺从未受到汉族制陶业的影响,堪称历史奇迹,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保存至今的原因可概括为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等方面。

一、海南黎族制陶技术调查

海南黎族制陶是目前国内尚存具有原始形态的少数民族手工艺,自古以来,海南岛是黎族的聚集地,海南岛地处中国最南端,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使得世代居住此地的山区黎族很晚融入现代社会,素有活化石之称的黎族制陶技术得以的不断传承。

1954年中南民族学院对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不同经济类型的村点进行实地调查,为了解黎陶情况提供了确切的信息。建国前,大部分山区黎族生活中使用的炊煮器为自制粗陶,部分靠近汉区的村寨购买汉人高质量的铁锅等器具,黎族自制陶器为家庭手工业,是黎族妇女农闲时生产的副业,具有流动性大,规模小的特点。制陶村仅有少数妇女会制陶,少部分产品以物易物的方式在附近村寨流通。50—70年代政府采取系列措施对山区黎族生产方式逐步改造,黎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中使用的自制土陶逐渐减少,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山区黎族现代化发展加快,很少使用自制陶器。新世纪以来,黎族基本完全融入当代社会。往日与黎民生活相关的制陶技术演变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非遗,目前尚存的黎族制陶点有西部昌江石碌镇保突村,三亚天涯镇黑土村。

保突村位于西部保梅岭附近的青龙山脚下,以丘陵为主的外围黎族居住区,气候湿热,雨量充沛,适合高低温烧制陶器,为黎族制陶提供有力的自然条件。村落存在耕地少,粮食不足的问题,使得不符恩村民将制陶作为副业。村子的制坯工艺大致相同,操作流程基本一致。保突村完全凭借经验在附近河边挖土,基本的制坯工具大致相同,包括木拍、木杵、储水器、工作台。烧制是制陶工艺的关键环节,烧陶采用原始的露天平地烧制法,布曲村以干椰子壳为主燃料,将陶坯聚拢用椰子壳填充空隙。烧制时间约为1小时。保突村烧陶在明火退去后用竹竿从火堆中挑出烧好的陶器,用准备好的树皮捣烂汁液淋在陶器上,陶器形成褐色斑点。

布曲村烧陶等燃料燃尽取出,烧出的陶器呈淡红色,同体积的陶坯烧制后承包保存较重。

烧陶的主要类型有锅碗瓢盆等。两村相距百余公里,陶器类型不同,保突村制作器型较小。以前两村子陶器都是妇女肩挑方法,据传承人口述,其制作陶器主要流向附近村庄,现在村子制作的陶器主要依靠游客及学者定件,黎陶的功能专项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二、海南黎族传统制陶技艺

海南白沙黎族泥片制陶技艺包括坯料制备,平地露天堆烧等环节,首先挖取适合做陶的黏土,捣碎得到细腻的粉末,对水和泥揉练泥团包裹密封阴凉。泥片制陶技艺所用黏土原料就地取材,挖取原料有黄白土与蓝白土,不能混用,挖取的原土为灰色块石状泥,烧成后呈深砖红色,当地作泥片成型的陶土原料是不同的原土混合,黎族泥片制陶的黏土主要来自水田,可塑性较强,采用泥片制陶技艺制作的陶器是典型的夹砂粗陶器。

泥片围合成型是先将揉好泥团拍打,切割成长条宽泥片,围合粘结出陶器坯体。无轮泥片围合是没有辅助工具,依靠人工围绕陶坯转圈完成。制陶工作台包括长木板与塑料方凳,没有塑料凳前将竹编圆匾倒扣作围合工作台,用粗泥条围合出典型的唇形沿,对坯体进行拍打加固,将坯体变成饱满的鼓腹造型,黎族妇女随性放松地制陶使得陶器形成粗犷的风格。坯体半干时抛光压实内外壁,干燥后进行露天堆烧。

黎族烧陶无固定窑址,烧陶前要准备足够的燃料,主要有松木,及枯树杂枝等,海南盛产的椰子壳等是很好的辅助燃料。先用木柴等搭建多层长方形柴堆,将柴堆四周引燃,用长棍波动柴堆使火焰充分燃烧,柴堆大小根据陶器数量凭经验估计,木柴碳化后完成露天烧陶工序。

黎族泥片制陶技艺采用制陶工具简单,大多为黎人就地取材制作天然工具。黎陶泥料制备工具包括锄头、木杵等,捣碎干土的木杵独具特色,多为黎人用风刮倒的树桩做成,木臼材质致密,通常直径为40cm,木杵采用无毒小树干削成,直径10cm。黎族泥片制陶全部成型工具包括木拍、竹签、半边蚌壳。陶拍近似梯形,板面宽6cm,板面与握手长度比例为2∶1,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方便妇女操作使用。蚌壳为本地河蚌外壳,边缘锋利,大小为成年人半个巴掌大。

海南白沙黎族制作的陶器造型粗犷朴实,具有粗唇,平底等特征,相同的类型器物尺寸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变化,黎族人从未形成专门的手工行业,没有掺入技术改进的观念。黎陶完全为满足当地居民炊煮使用设计,20世纪80年代很多黎族人仍使用自己制作的陶器。黎陶炊煮器以陶锅为代表,普遍为鼓腹,唇口,黎陶传统造型有提梁陶锅。蒸酿器是黎族用以制作糯米等土酒的传统器具,上部为陶锅形状,下部为喇叭口,适合于蒸糯米饭,与汉族农家蒸酒木饭甑相似。

三、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意义

佤族,高山族制作陶器的原料为一种,采自村寨附近,黎族制陶原料采自村寨周边,传统黎族制陶原料包括青白色黏土,与红色砂土,具体混合比例以烧制不裂为准,昌江国家级传承人介绍,以前到田里挖土,后来可挖的陶土资源减少,现在简化为仅用白色黏土原料。与怒族制陶原料种类趋于一致。

海南黎族制陶附属手工干法制土,相对怒族手工湿法制土更为先进,与高山族手工干法制土相似,充分晾晒干燥的陶土倒入椰子树干做成的木臼中,用直径5cm的木杵舂成粉末,加入适量水混合拌匀,手捏捶打,陶泥和好后阴凉静置。海南白沙黎族泥片制陶技艺保留了原始成型工艺,是中国陶瓷技术发源直观的样本。泥片围合成型法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制陶手法,原始时期陶器成型方法包括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等,捏制法是用手捏泥土成型的方法,是最早的成型方法,主要出现于小型陶塑中,泥片贴筑法是模型物品外用泥片贴敷,形成多层泥片重叠的交错围合陶器坯体。形状不很规整,被泥片围合法取代。泥条盘筑法将泥料搓成长泥条,围绕器底盘绕堆筑成器型。泥片成型法比泥条盘筑法更为原始,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跨越五千年的时光,保存了原始泥片围合法是为历史奇迹。

露天平地堆烧是人类最古老的烧陶方式,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发明了横竖穴窑陶窑,此前的没有固定窑址的露天堆烧法,包括平地堆烧,泥壳窑烧等类型,平地堆烧成温度不高,具有规模小,燃料广泛等特点。黎族制陶保留至今的原始堆烧法,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西南少数民族保留的原始制陶技艺的方法,至今保存原始制陶技艺的仅限于云南等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云南迪庆尼西藏族手工制陶技艺采用原始泥片围合成型方法,但装饰比黎陶更为复杂,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傣族土陶使用慢轮辅助技艺,靖西县龙腾向中屯村制陶采用快轮拉坯成型工艺,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的原始制陶工艺比黎族泥片围合原始技艺更为先进,海南黎族原始泥片制陶技艺可谓至今最完好的活态手工遗存。

四、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成因

海南黎族的社会历史进程发展缓慢,相应的原始社会生产力与生活方式制约了黎族制陶技术的发展。海南黎族自古居住环境相对封闭,黎族主要居于海南险峻偏僻的山区高地,能较好地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一惯性。为黎族传统原始制陶技艺延续创造了历史环境条件。

闭塞的生活环境使得黎族社会生产力不发达,20世纪50年代依然有少数黎族族落处于原始社会阶段,黎族自秦以来汉人陆续迁移,海南岛丰富的物产孕育了黎人知足常乐的性格,没有强烈的推动经济发展的欲望。由于黎族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原始社会解题在中原封建统治深入海南岛后开始,黎族原始社会形态随着封建统治力量逐渐扩张,其原始水形态瓦解到新中国成立后完全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使得黎族地区长期处于原始氏族公社形态,导致黎族制陶等原始手工艺技术长期维持低水平存在。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与黎族社会保留的社会遗风适应的结果,但长期保持封闭的主要是黎族中的生黎。中原封建统治扩张到到海南黎族地区,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推动了黎族社会的变革。黎族产生生黎与熟黎的不同群体,熟黎是生活在离州县较近的汉族地区黎人,学习汉人的生活方式。生黎是生活在未纳入封建统治的山区黎人。汉族主要居住在沿海平原地带,生黎居住内部山区地带,唐代汉杂居推行稻作农业,但生黎区人们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部分群体长期与外界隔绝,直到20世纪中叶停留于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力落后,保留原始的自给自足生活形态,使生黎部落依靠原始工艺方法制作简易的土陶器,完整地保留黎族先民新石器以来形成的原始手工制陶技艺。

工艺制作简便是黎族妇女长期承担原始制陶传统手工生产的基础,由于原始制陶就地取材,技术门槛低,环境适应性强,使黎族妇女可在家中随时制作,不用专门成立生产作坊,不用规模化生产,充分地利用了空闲时间,为黎族原始制陶的妇女提供了技术可行性。仅需家庭妇女人工可完成黎陶制作,始终保持原始制作丰富,黎族原始制陶制作方法等方面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相似,保留了原始技术特点。黎族原始生态下,制陶技艺以其原料易得性,制作简便性,烧成快速性等优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泥片制陶黎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泥片成型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手法及艺术特性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传统制陶工艺的前世今生
——传统泥片成型工艺研究与现代陶艺技术教育
大象的澡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