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闪舞》美国迪斯科年代的流行与经典

2019-12-08顾崎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100091

流行色 2019年11期
关键词:阿德里安迪斯科艾丽

顾崎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 100091)

一、评论票房两极化背后的叙事逻辑与吸引力法则

1983年,导演阿德里安·莱恩在《闪舞》上映前几周度过了一段相当安静的时光。“我没有接到任何人的电话,似乎大家都躲得远远的,觉得这影片将是个票房灾难。”阿德里安在接受美国《娱乐周刊》采访时回忆道。果不其然,这部仅投资四百万美元的影片一经面世,便遭到评论家的犀利批评。

首当其冲,是对平庸剧作的抨击。这部基于建筑工人兼艳舞姑娘莫林·马德尔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在剧情的铺设上乏善可陈,无论是艾丽克斯在梦想与爱情之间的摇摆,还是工地老板作为当代白马王子的出场都让人毫无惊喜。然而几乎一边倒的评论并没有让《闪舞》一败涂地。观众的反应让评论家们大跌眼镜。《闪舞》最终取得了全美九千四百万美元、全球两亿美元的惊人票房。影片成功拿下了第5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剪辑与最佳原创歌曲共计四项提名,最终凭借影片主题曲What a Feeling捧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的奖杯,19岁的主演詹妮弗·比尔斯则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女演员提名。

这样的意外是评论家们的失误吗?三十余年过去,《闪舞》的情节并没有在经过岁月打磨后显出更耐人寻味的一面。但不难发现,它作为一部填充了大量音乐舞蹈元素的影片,有着十分独特的视听风格。不同于将歌舞融入叙事的传统歌舞片,《闪舞》将二者分离开来。在影片中,舞蹈空间被分割为两部分——俱乐部舞台上的特殊表演空间与艾丽克斯的日常空间,这增加了舞蹈出现的合理性。如果日常舞蹈解释了角色的情绪发泄,舞台上的舞蹈则带有明显的实验影像特点,刺激了观众的视觉感官,大大丰富了影像的层次。基于抽象视听会破坏叙事节奏的考虑,在影片的中后段,由于情节线的逐渐交集、人物成长的持续深入,舞台片段明显减少,以求在兼顾缤纷的歌舞呈现的同时,完成相应的叙事任务。

当然,仅仅是完成叙事任务是无法让观众满意的。作为一部以“舞”为名的影片,将舞蹈作为影片最大卖座点的想法显而易见。海报上青春明艳的詹妮弗·比尔斯却没有展示出舞蹈的样子,她穿着不合身的T恤、光腿着一双尖头高跟鞋,蹲坐在低处,眼神大胆又天真,无疑对观者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力。这些元素让时髦的年轻人们心领神会,他们迫不及待想在银幕上观赏美好舞动的肉体、以及其中的动感灵魂——迪斯科乐曲。

二、80年代之声,迪斯科狂潮

1974年,黑人女歌手葛罗莉亚·盖诺发布了一张名为《永不说再见》的迪斯科专辑,创新的刻录方式使专辑歌曲可以不间断地播放,这一创举让舞厅爱好者狂喜不已,同名单曲也成为了音乐史上公认的第一首迪斯科热门单曲。动感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歌词、迪斯科舞者们有力的舞姿使迪斯科很快受到欢迎。唐娜·沙曼,比吉斯、ABBA等歌手一时间闻名欧美世界。仅在1977年,好莱坞便连续推出了《周末夜狂热》《狂热周五夜》与《油脂》三部迪斯科歌舞片,其中,《狂热周五夜》更是直接邀请时“迪斯科皇后”唐娜·莎曼主演,并凭借《最后一支舞》夺得第51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1978年到1988年十年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入围名单中迪斯科风格歌曲不在少数。在《永不说再见》打开主流市场后短短数年,迪斯科文化出现了十分多元的变化,在保留动感节奏基础上,吸收爵士、灵魂乐的特色,并融合进了法语歌曲的情色气质,随后,健康的性感成为迪斯科音乐的一种保留特色。

阿德里安·林恩在《闪舞》中充分化用了迪斯科特色。《闪舞》邀请著名迪斯科音乐人艾琳·卡拉作曲,并在电影原声中使用了数首迪斯科舞曲。在视觉上也大量采用了健身房、舞厅等极具迪斯科风格的元素。不同于《周末也狂热》直接还原真实的迪斯科舞厅,《闪舞》没有出现传统舞厅场景。影片采用大量抽象高反差设计,通过戏剧化的舞台灯光与人物妆发设计,配合快节奏的舞曲,让观众仿佛在“莫比”俱乐部身临其境地欣赏舞者的表演。尤以出场舞蹈为例,《他是一场梦》是一首典型的多元素迪斯科舞曲,在完成舞蹈动作交代的同时,影片通过全景剪影与局部特写的交替剪辑进一步放大舞蹈的动作特点,达成更好的视听体验。迪斯科最初源自黑人同性恋俱乐部,这在大众化的迪斯科中已无迹可寻,实际上,视觉表象的抛弃带来了内里的贴近。黑人酷儿作为少数族裔亚文化类型必然会在流行中被进行一定的消解(哪怕这一过程听上去让人不平又无奈),而且为了商业的成功,亚文化终将无可避免的商品化、成为消费主义裹挟下的产物。“流行音乐多少都是色情的。”①《闪舞》将这一特点诠释得十分到位。

三、流行的外壳与情色的内核

抛开细枝末节不表,艾丽克斯的形象无疑是针对八零年代女性追求独立的现象所作的呈现。影片将艾丽克斯对性的困惑当作一条相当明确的支线进行表述。如果说《闪舞》中的情色元素看上去更像在打擦边球,仅仅充满了暧昧氛围的话,阿德里安·林恩在《闪舞》后的几部作品无疑给了我们答案,展现出了他对情色描画的独特天赋。《闪舞》中,利用光线勾勒女性身体轮廓,并在舞蹈段落中用十分挑逗的方式拍摄不同舞蹈状态下的女性身体;《爱你九周半》中描绘了一对沉湎欢爱中的情侣的相遇、挑逗与离散的过程;《一树梨花压海棠》则通过食物道具的运用,成功向观众展示了特殊伦理下动人心魄的细节。每一部阿德里安·林恩的作品都向观众呈现出了不尽相同的情色感官。稳妥地将这些把戏圈定在审查许可范围内则给阿德里安的电影多少增加了一些票房保证,也应验了商业行为中的质朴规则。流行音乐对消费主义产生的依赖、与电影自被创造以来便自带的对观众的献媚传统遥相呼应。在“流行”二字的裹挟下,进行的灵活变化也正是艺术的巧妙所在。

《闪舞》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巧妙地切入了这一要素。于是借用女性主义进行剧作架构灵感,最终制成了一部迎合男性凝视的影片。这也成为了上映之初,深为评论家们诟病的一点。保林·凯尔直截了当地指出:“一出沉闷、令人麻醉的音乐剧,本质上……就是一部经过包装的情色片。”②好在从观者的角度来说,《闪舞》仍然很好地体现出了迪斯科“健康而性感”的样貌,影片中呈现了一段几名舞女一同健身的画面——高亮的画面中女孩们在器械上挥汗如雨,演员们本身十分健美的体魄都带有着强烈的八零年代提倡健康肌体的特色。同时,影片也以十分大方的态度向观众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俱乐部机制,十分有趣。

四、丰富又简单的套餐影片

80年代好莱坞刚刚从上一个10年的消沉中缓慢恢复过来。虽然派拉蒙高层对《闪舞》的预期没有大片(Blockbuster)那样高,但也一定在其中倾注了相对的期望。于是我们看到《闪舞》中呈现出的多种吸引观众的因素。仅仅谈论其商业价值时,迪斯科舞曲与情色表现的运用只是票房成功原因的一部分,实际上,在笔者看来,《闪舞》的成功更像是完成了一盘流行文化的大杂烩,不能称得上有什么极尽出彩之处,但贵在很好地将多种元素相融合,达到了自成一派的效用。

以舞蹈为例,《闪舞》利用了街头空间到殿堂空间的纵向跨越,使得我们在影片中不仅仅可以看到剧场里的现代舞片段、优雅的芭蕾舞者,也能看到街头舞者,以及俱乐部舞台上生猛外放的夜场舞蹈,甚至色情场所里不能称得上舞蹈的身体扭动。其中最让人惊异的,当属影片中段与电视机进行的互动舞蹈,似乎是导演在MTV盛行的80年代对当下媒体现状进行的一种影射。形似艾丽克斯的舞者画着脸谱,衣着夸张,在一个四面包裹的角落状空间中与一台电视进行舞蹈互动。这段影像运用了相当夸张的拍摄角度,同时辅以快速闪烁的灯光,造出抽帧似的动作效果,有如卡顿,最终舞者与电视机形成一种对峙姿态,在缓缓靠近电视时,舞蹈段落戛然而止。

电影创作者们常认为音乐会给剪辑增加便利,由于音乐自身的连贯性,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忽略视觉上的错位或卡顿。有学者认为,《闪舞》作为MTV时代早期的电影作品,其本身对后来的MTV式审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成为该项审美范式的鼻祖之一③。而在音乐上,《闪舞》也不仅仅运用了迪斯科舞曲作为主打歌曲,还选用了当红摇滚女歌手琼·杰特1981年的热门单曲《我爱摇滚乐》,这对于流行文化的拥簇者们无疑也是卖点或观影惊喜之一。

结语

总体而言,《闪舞》作为小成本高收益的音乐片,为后来者提供了一种相当成功的范式。一方面,影片的成功得益于导演优异的把控能力,另一方面,流行元素的综合呈现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研究者们时常鄙夷流行文化的浅薄内涵,认为除去不受控的狂热消费主义之外,从其中难以深究出实在的思想意义。同时易受控于流行文化带来的强烈娱乐性,导致研究的不准确不中肯④。然而面对《闪舞》这类影片,看上去娱乐性相较艺术性具有压倒优势,人们会认为这类影片会成为转瞬即逝的赚钱机器,却忽略了电影作为工业化产物的一个特性——它会因为其商业的成功催长其作为艺术的特质。换言之,当一部电影获得票房成功,便会反过来提升这部影片被世人记忆的价值,或者说票房成功会提升一些这部影片成为“经典”的可能。对于《闪舞》而言,笔者认为单纯从影片本身很难判断其是否可以称得上一部艺术影片,但在近四十年后的今天, 《闪舞》仍然时不时会以某个标志性元素或文化符号的样子出现在我们的文化视野中,也许正是它经过时间考验的艺术佐证。

迪斯科在90年代中后期便逐渐沉沦,它所代表的健康活力、舞池文化与街舞起源仍然化作流行音乐发展中的一种精神,融入进新一轮的劲歌金曲中。如今,《闪舞》作为一部经典音乐片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独属于80年代的美丽青年人们以及工业感十足的匹兹堡风貌。就像80年代对50年代的怀旧情绪泛滥一般,21世纪的人们似乎也陷入了对八十年代的集体怀旧中。2018年2月,詹妮弗·比尔斯在推特上转载了《死侍2》最新的宣传海报,并评论道:“感觉真好!”。海报中,身着红色紧身服的漫画英雄在子弹雨中两手撑住椅背,头高高向后仰着,作出艾丽克斯在亮相演出中的标志性动作。

注释:

① Richard Dyer,“Only Entertainment”

② Pauline Kael. “5001 Nights at the Movies。”

③ Marco Calavita“MTV aesthetic at the Movies:Interrogating a Film Criticism Fallacy”

④ 学术界对于流行文化的责难,其问题在于三个层面。第一,它假定如果某事是流行的,那么它就不可能富有内涵,也即是浅薄的。第二,它完全忽略了流行文化在塑造或界定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三,它倾向于假定流行文化是大众趣味的表达(因此几乎不需要什么阐释),而不是一组结构性条件的产物。[美]托比·米勒编《文化研究指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第262页。

猜你喜欢

阿德里安迪斯科艾丽
同学的秘密
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大兴路径”
看不见的隐形黑手
百万美元
迪斯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小狗究竟跑了多少米?
迪斯科深植新疆喀什市场
犯错的母亲
创新驱动迪斯科快速发展
迪斯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