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沧东式”现实主义的探索
——以韩国电影《燃烧》为引

2019-12-08杨晨玉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流行色 2019年11期
关键词:燃烧绿洲现实主义

杨晨玉(武汉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在韩国影坛中,有一批创作民族化,平民化的电影人,李沧东导演就是其中代表之一。李沧东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有很多比如《诗》《密阳》《绿洲》《薄荷糖》《绿鱼》以及去年戛纳热映的《燃烧》。纵观他拍摄影片的年限和数量,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是少而精的,而且无论哪一部影片,导演镜头下的人和事,中心视角通通是围绕边缘人对世界的呐喊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社会与个体的矛盾,个体与自然的矛盾,个体与个体的矛盾,个体与自身的矛盾等等。他很善于挖掘小人物身上感人的一面,善于运用长镜头,充分真实的表现客观事实,画面体现出亚洲电影独有的东方诗意。可以说,李沧东导演凭借其对电影语言的独特理解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一、电影形式的探讨:韩国人特有“恨”的民族情结

韩国的“恨文化”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对痛苦与磨难的忍受以及积累下来欲罢不能的遗憾与悲愤;其次,内心的悲而不哀以及因悲伤压抑而愈发振奋的情感。韩国文化中确实带有由“恨”所诱发出对残缺、凄凉的崇拜,这与以悲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美学不谋而合。韩国人特有的历史背景使得国民产生极强的文化认同心理和“恨”的民族情结,因而韩国电影人基于韩国人焦虑、复杂的国民性格,同“恨”文化对现实主义电影展开探讨和创作,并对韩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沧东导演的童年处于韩国战后巨变的动荡时代,童年受到的严重灾难给了李沧东切身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在骨子中展现出来,电影当中的民族感情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将“恨文化”彰显得尤为凸显。在观看李沧东导演的诸多电影时不难看出他电影中大多家庭都是荒颓破碎的,比如他所有电影中“父亲”形象皆缺位:《绿鱼》中末东丧父;《绿洲》中洪忠都无父,担当父亲形象的大哥,更是一个不负责任(让弟弟充当车祸替罪羊)、冷漠无情的人;《密阳》中申爱刚刚丧夫;《诗》中,美子与外孙相依为命,孤寡苦撑。《燃烧》中男主人公不如意的家庭和一个可能会坐牢并不曾露脸的父亲,主人公作为寻常个体在无常现实境遇中的苦苦挣扎。我们都知道电影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定社会现象的反映,所以李沧东电影的主题往往具有对苦难的表达和对平凡人物的无限悲悯与同情。

二、以《燃烧》为引,纵观李沧东其他现实主义影片

电影《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烧仓房》和福克纳的《烧马棚》,影片中聚焦着贫富矛盾,阶级固化,年轻人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电影的发力点很准,似乎有一种打到社会痛处的感觉,关注到了阶层的固化问题所引发底层年轻人的憋屈心理。随着社会就业大环境日益恶劣,失业率剧增,工作很难被找到,年轻人每天都郁郁寡欢,茫然地寻求着活下去的动力。而与之相对比的,上层社会的人总是很轻易地获得大量的资源与机会,每天都毫不费力地赚着大把金钱,自由肆意地挥洒着时间。除了贫富矛盾阶级固化,就业难等问题,现代人由于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但内心却越发地躁郁和空虚,时常感觉到麻木和孤独,似乎每个人都在喧嚣中孤独地活着。《燃烧》影片以两个对立阶级的代表本和钟秀来分别展现各自阶级人物的生活状态,展现出韩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现实问题。通过视觉层面上的诸多象征与隐喻及听觉层面上的近乎某些“失语”的手法,使影片叙事的中心随着人性的起伏变化而变化,给人以震撼和反思,同时在情感上的表达也极为细致,很好地将叙事和写实进行融合。

《绿鱼》《薄荷糖》 《绿洲》《密阳》《诗》都是李沧东一人独立完成的剧本。《薄荷糖》是一部有关时间的电影,他用韩国20年间政治、经济、历史巨变的7个段落,用时间讲述了主人公在无情岁月中逐渐麻木直至崩溃,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导演李沧东很擅长用秀美的画面去描绘小人物或者是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因而具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

《绿洲》将镜头锁定在韩国社会底层的、不被人关注的一对年轻男女身上。男主角将军已近而立之年,却是一个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的智力障碍者,曾替家里的大哥以暴力及强奸未遂的罪名进过监狱。女主角公主则是一个重度脑麻痹残疾人,行动不便并伴有浑身抽搐失控症,每天只能躺在空空的屋子里,时常看着挂在墙上的名为“绿洲”的羊毛挂毯。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意,正是这样两个人物,他们在“绿洲”前相知相恋了。这样两个深陷残疾、地位尴尬的人,恋爱的道路可想而知将多么曲折和不被世俗理解,留给了观众深深的心痛和遐思。

《诗》讲述的是60岁的祖母和10岁的孙子之间的故事,祖母为孙子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诗。杨美子在现实的泥沼中苦苦挣扎,带着想象的一腔浪漫情愫优雅地投进了诗的怀抱,最终用一纸遗书维护了纯洁与尊严。比起李沧东的前几部作品,《诗》似乎少了一点锥心的刻骨之痛,却树起一种淡然的忧伤。也许那些与生活对等的人们,注定要由她们的人生激烈地破碎才能迸裂出充满悲剧性的美。

《密阳》采用的是一个未解的开放式结局。以密阳小城的一道阳光,定格于院内一小片阴地上,我们并不知道它将预示什么,但这恰恰代表着李沧东导演艺术的升华。李沧东影片的主题通常都通常围绕着一些边缘人,去表达他们的痛苦与不幸,让我们注意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还有着这样不公的事情存在。并通过人们不曾注意的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从小人物的人生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纵观李沧东电影,他的语言很传统,很稳,有一种现实主义的复兴,节奏和镜头的呈现精准至极。同时李沧东善于运用长镜头,又通过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并秉承韩国电影一贯精致细腻的风格,使得镜头犀利真实又具有观赏价值。

三、现实主义层面的主题探索: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对边缘人物的关怀

李沧东电影关注的一直都是人本身,因而电影的主题都是人生、社会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边缘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身份处于社会底层,身体或精神患疾,绝望的同时又充满希望。尽管这些边缘人都保留着人性最初的美好,都怀着满腔热血向往单纯美好的事物和未知的明天,但是他们却始终摆脱不了社会和命运对他们的捉弄。他们也努力地抗争过、努力地改变过,想让这个世界看到自己的存在,找到自己的价值,但通常事与愿违,从李沧东的《密阳》《绿洲》和《燃烧》都能看出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导演希望用自己的电影语言展现出这类群体的生活现状,表达出自己的同情与关怀,并给观众留下思考。

在电影《绿鱼》中,黑帮男人在爱情和逃亡的选择中绝望,在《薄荷糖》中,一开篇男主人公就迎着火车自杀,没给这个崩溃的男人任何活下去的希望也没给观众任何的温暖。《密阳》中,女主人公在丧夫之后来到丈夫的故乡,准备一切重头开始。在当下的社会背景,单身母亲已经是很边缘的群体了,而偏偏又让她失去了唯一的孩子。此时,母亲的悲哀、愤怒、绝望充斥着整部影片,当母亲想要通过宗教去寻找寄托的时候,整个社会看似有一股包容的力量,给予温暖,但当母亲想要去原谅凶手的时候,残酷的社会又给她当头棒喝。那种绝望到谷底又没人能帮助,痛苦只能依靠自己仅存的微弱意志进行救赎,这实在是一种悲哀。《绿洲》抛弃了俊男靓女,没有耍帅玩酷,他们甚至只是一些日常生活中你从未关注过甚至曾经无意鄙视过的残障人群,但是从他们身上爆发出的那种对于世俗令人心碎的冷眼旁观,那种渴望被理解的强大自尊,足以让我心灵震撼甚至眩晕。影片结尾修剪树枝的那场戏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潮,李沧东运用了女孩儿的运镜视角,与男主人公拉开距离,公主放着收音机的回应,将军随着音乐乱舞,表现他达成心意的满足,让观众深深为此触动。

他为了能够充分地表达出电影内容的主题,在电影里有很多符号化的运用,隐喻地表现韩国社会中边缘人悲惨的处境。比如导演在《燃烧》中就有多处符号化的运用呈现给观众,同时运用了很多意味不明确的隐喻、象征,比如哑剧、自慰、非洲舞、不知是否存在的枯井和猫咪、燃烧的火焰以及迅速消失的反射光等。同时李沧东的戏剧冲突很是强烈,体现在个体与社会发生冲突时,个体寻求的解决方式都趋向于一种崩溃的疯狂。无论是《燃烧》男主人公钟秀最终奋力地用刀连捅数刀在富二代本身上,并用油将其豪车和自己的衣服一烧而尽;还是在《绿洲》中,男主人公奋力地近乎疯狂地将吓到女主的窗外树砍掉的情节;抑或是《密阳》里女主多次声嘶力竭的呼喊和呼吸急促到窒息的崩溃情节以及多处表面不动声色其实剑拔弩张、暗潮汹涌的内心戏都能展现出强大的戏剧爆发力,令观众沉浸其中,感触深刻。

结语

部部电影,部部佳作。能做到这一点正由于他认为电影的本质其实就是生活,每个电影人都该有自己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李沧东导演的现实主义风格电影所表现的边缘人都是在主流社会中苦苦挣扎、努力摆脱痛苦的人。李沧东从人们忽略的、遗忘的、熟视无睹的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也许在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时候,他便开始寻找这种真谛。或者说,正是因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才造就了他导演之路的辉煌。总之,李沧东通过无懈可击的剧本和镜头,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客观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哲学化的世界。无论是《燃烧》还是《绿洲》《密阳》,他的影片永远是淡淡的,似乎所有的电影都在最激烈的地方故事转了个弯儿,从无心的细节中透露着忧伤,又引人深思。他改变了人们对韩国电影“催泪、煽情”的一致理解,也勇敢地抛弃了韩国电影中惯有的温暖煽情的情节,而是真正聚焦真实,聚焦生活,从而让人们去探索并思考人生真正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才是更加触动人们心灵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阐释自己的人生。

猜你喜欢

燃烧绿洲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绿洲里的老先生
沙漠绿洲
新法律现实主义
生活,让语文课堂“燃烧”起来
一起机组极热态启动时恶性运行工况引起停炉的事故分析
单兵背负式防暴驱散器喷射剂的喷雾燃烧特性研究
留一片绿洲 此处肾好
心中有块美丽的绿洲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