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西方音乐体裁研究的开创之作
——钱亦平与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读后
2019-12-08陈鸿铎
陈鸿铎
内容提要:熟知西方音乐的体裁及形式的发展历史,对于正确理解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和深刻把握音乐作品的意涵,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一直以来,国内关于西方音乐体裁的研究未得到应有重视,相关论著更是奇缺。面对这一现状,钱亦平与王丹丹2003年合著的《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无疑成为一部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开创之作。该书出版以来,得到了音乐学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影响,已成为音乐专业学生和学者的必备音乐文献参考书目之一。因该书2017年再出修订版,笔者对该书作了一次深入学习,收获很大,遂作此文,希望把我的读后心得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
钱亦平与王丹丹教授共同撰写的音乐体裁专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①自2003年首次出版以来,距今已有15年了。该书的出现可以说起到了促使中国的音乐学习者开始关注体裁研究的积极作用,并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关于音乐体裁的学习热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17年该书修订版再次出版,无疑是对这种影响的一个极好注脚。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中国,音乐体裁在音乐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似乎从来都不占有重要的地位。提起音乐理论,往往涉及的都是和声、曲式、复调、配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相关内容。尽管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音乐学者的理论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涉及音乐体裁的研究仍极少,尤其是有深度有分量的专著几乎没有。究其原因,或许因为音乐体裁一向被认为不属于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范畴,所以音乐理论家不重视它,而许多音乐学家又或许认为体裁应属于音乐理论的研究范畴,从而也忽略了它。由此,形成了相当长时间以来中国音乐学者对于体裁研究的忽视。
然而与此相比,西方音乐学者对体裁的研究却是相当重视的,并且这些研究主要由音乐学家作出。一些重要的音乐学家如阿多诺、达尔豪斯等对音乐体裁都有过重要论述,大型英文德文音乐辞书《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和《音乐的历史与现状》中也收录了“体裁”(英文genre,德文Gattung)词条,此外德国音乐学家齐格弗里德·莫瑟尔(Siegfried Mauser)还编辑过一套包括15分册的大型音乐体裁专辑——《音乐体裁手册》(Handbuch dermusikalischen Gattungen)②,以及许多发表在重要学术期刊上的体裁研究论文。只是因为这些研究成果均非中文,所以未能在中国传播。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中国音乐学者的钱亦平与王丹丹两位教授显然认识到体裁的重要性,她们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敏锐地看到了中国音乐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缺失,并合力写出为中国音乐学者提供极好示范的音乐体裁研究力作——《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以下简称《演进》)。可以说,她们在西方音乐体裁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本文以下拟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作为一本开创性著作,这本专著究竟在哪些方面体现其开创性。
一、开国内音乐体裁研究之先河
前文提到,音乐体裁的研究在中国音乐学界一直以来相比其他方面是相当滞后的,这里主要是指专题性的研究,而专著性成果更是一向付之阙如。因此,2003年《演进》一书的出版,对于中国的音乐学界来说无疑是具有开创先河的指标性意义的。由于没有前人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因此完成这本专著不仅体现了两位著者深远的学术眼光和积极的开拓勇气,也证明了她们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功底。大家知道,钱亦平与王丹丹两位学者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的是曲式学研究,曲式虽然与体裁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体裁研究所涉及的内容要比曲式更为广泛和复杂。所以,要写作一本西方音乐体裁的专著,必须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去阅读大量文献,并且有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如果没有奉献的精神和学术上的眼光,要完成这一工作是会相当困难的。因此,笔者首先要对她们经过艰苦工作并且最后推出这本极有价值的专著,表达深深的敬意,这是笔者所说《演进》一书作为开先河之研究的第一层意思。
其次,笔者以为,体裁研究的滞后对于中国音乐学者想在西方音乐研究上作出推进是产生了巨大障碍的。这种障碍体现在,人们在研究西方音乐作品时,容易缺乏从体裁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它们,从而忽略了一些对于理解音乐作品而言非常重要的信息。正如著名音乐学家钱仁康先生在《演进》的前言中所提到的两个例子所说明的那样,“贝多芬在其《艾格蒙特序曲》中利用西班牙舞曲萨拉班德的沉重的三拍子节奏,表现西班牙对尼德兰的暴虐统治;李斯特在交响诗《塔索》中把基本主题变形为古代宫廷舞曲小步舞,表现塔索的宫廷生活”,如果对这些作品中所运用的体裁一无所知,那么就会很难从音乐语言的处理上理解作曲家所要表现的作品内涵。所以,钱仁康先生在前言的末尾处说:“体裁特征是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的重要依据”。而正是《演进》一书的出版,为人们研究西方音乐作品打开了一个体裁观察和理解的新视角,这是笔者所说《演进》一书作为开先河之研究的第二层意思。
《演进》作为中国第一本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体裁的论著,在一些重要的体裁概念和体裁发展分期的划分上,也作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论述。作者在第一章开篇中就对一些与体裁相关的重要概念和思考作出了明确论述,如:音乐体裁“是音乐创作及与音乐创作的起源、音乐作品的表演条件以及与音乐美学观念相联系的种类和样式”;西方音乐史与西方音乐体裁发展密切关联,它们之间是一种“皮毛存附”的关系;音乐的形式是“音乐要素的组合方式、结构布局和发展程序”,“而曲式则是音乐形式的综合”;音乐的体裁与曲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体裁与曲式之间也有相互割不断的联系,如奏鸣曲与奏鸣曲式、回旋曲与回旋曲式既是不能相互等同的两个对象,又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一对概念。除了在一开始就澄清了许多与体裁相关的重要问题,作者在第一章中还就体裁发展史的划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书中并没有像一些西方的体裁史论述那样直接按照音乐史的几个约定俗成的编年断代进行划分,而是从新体裁类型产生和演变的变化周期作出了四大时期的划分,即:中世纪的前期和盛期;“新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古典和浪漫时期;现代音乐时期。这样的划分当然并没有违背断代史的划分习惯,但比一般的断代史划分更加简明,或许更符合音乐体裁演进的实际。总之,该书对于体裁发展分期的独到划分方式,是笔者所要表达的《演进》一书作为开先河之研究的第三层意思。
二、探讨音乐体裁的“百科全书”
就笔者的阅读感受而言,《演进》完全可以被称作一本探讨音乐体裁的“百科全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该书囊括了几乎所有关于音乐体裁的信息、相关讨论和分析,为体裁学习者提供了关于西方音乐体裁全面而完整的知识。这既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也是它出版后受到极大欢迎的一个原因。由于之前关于音乐体裁的一些知识都是散落在各种音乐书籍或音乐辞典中,要集中查找和了解所需要的内容极不方便,所以这本书的出现为解决这种不便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学术著述中,通常有所谓整体和局部两种不同角度的书写方式,《演进》一书的作者采取的“百科全书”式写作策略显然属于前者,这种书写方式的选择当然是与两位作者对于20年前体裁研究所面临状况的深刻了解分不开的。或许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并设身处地地想一下,面对当时音乐体裁书籍匮乏的现状,我们究竟最需要一本什么样的体裁书来满足学习者们的需要呢?毫无疑问,《演进》的写作策略是极为合适的。因为,这时最需要的是关于音乐体裁的全面和充分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深入到体裁的更为艰深的研究课题上。关于这一写作策略,我们从该书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所写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写作本书的起因是受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2001年度科研计划的鼓励,促使我们申请了《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这个课程。”由于这样的写作策略,使得这本书的章节框架和内容编排具有了一种教材的格式。然而,从该书最终所呈现的结果看,它又完全超出了一般教材的格局。尽管我们可以说《演进》是一本西方音乐体裁的教材,或说它是一本体裁辞典,但更可以说它是一本体裁史专著。总之,它就是一本音乐体裁的“百科全书”。
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体裁著作,其最基本的一点,当然是把各种体裁的类型及形式尽可能地“一网打尽”,而《演进》毫无疑问在这方面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笔者以为,人们一般对于体裁的了解,主要停留在对大的类型划分或者一些平时接触较多的那些具体体裁形式的印象上,如声乐体裁、器乐体裁等属于前者,交响曲、协奏曲等则属于后者。照此罗列,恐怕音乐的体裁和形式在数量上是很容易数得过来的。然而《演进》中所列出的体裁数量却让人们大开眼界,在《演进》的2003版中,全书共汇集了147种体裁形式。而在2017版中,作者又增补了“圣母悼歌”“圣母颂歌”“田园曲”和“室内乐”四项,共151种体裁形式(笔者是根据目录并结合书中文字得出的这个数字,不一定精确)。尽管我们不能确定西方音乐体裁究竟有多少品种,但从该书所涉及能够代表西方音乐的国家、地区、民族及其所具有的体裁品种来看,能想到的应该都被涵盖进来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该书所涉及的代表西方音乐的国家、地区、民族以整个欧洲为主,并不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些后来也被看作是西方的国家。这样处理符合西方音乐体裁演进的实际状况,因为后面提到的这些国家大致从19世纪末开始才在欧洲音乐传统的基础上逐步融入西方音乐的发展潮流中,它们对于西方音乐体裁和形式的“贡献”并不大。此外,传统欧洲音乐体裁到了20世纪也没有继续推出新的体裁品种,在这些国家更是如此。诚如《演进》第一章所指出:“在这一时期,没有产生重要的音乐体裁”,这或许正是《演进》没有把现代音乐时期的音乐体裁列入该书章节中的原因吧。但即使这样,该书中所列举的体裁品种也是该有的都有了。
《演进》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写作特点不仅体现在大的体裁分类上的应有尽有,还体现在各类体裁中具体体裁品种的穷尽上。比如第五章第二节“特性小曲”一类,就汇集了此类中21个不同的品种,除了包括像“无词歌”等浪漫主义时期开始出现的特性小曲外,还包括像“练声曲”这种20世纪初开始兴起的特性小曲。此外,每一个体裁品种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解说。这对想了解这方面信息的学习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穷尽式的信息汇集贯穿在所有体裁类型的写作中,读者可以自己去阅读体验。
三、“史学眼光”下的体裁演变论述
作者在《演进》一书的第一章有言:“可以说,西方音乐发展史,也就是西方音乐体裁的发展史。”这可以说是作者在该书中论述体裁演进的一个核心思想,并贯穿全书,所以笔者称之为:“史学眼光”下的体裁演变论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语境,而所谓史学眼光,就是从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大背景这个“历史语境”中来论述体裁演进的过程。该书的这种论述方式从其章节的安排即可看出,除第一章“绪论”外,后面的四章均以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进程为分界,分别论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及浪漫主义”的体裁类型及不同品种。除了把古典与浪漫两个时期合二为一外,这个划分与西方各音乐断代史是基本吻合的。这种把体裁的演进与音乐史相互对应(比断代史划分更简明)进行论述的方式,目的是使读者在接触某一体裁时,更多地了解某一体裁产生以及所兴盛的那个具体历史时代背景,熟知某一体裁出现的“历史起点”,从而有助于在聆听或分析某一体裁时,正确地区分和评价不同时代作曲家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所产生的不同意涵和效果。
由于该书作者强烈的“史学眼光”,在阅读某些章节的内容时,笔者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本史学专著。比如该书的第二章“中世纪的音乐体裁及形式”,作者不仅列出了这一时期产生的几十个体裁品种,还详细地论述了每一个体裁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以至于这一章的篇幅几乎占了全书的近三分之一。这也说明,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音乐体裁品种,有些一直沿用到现代,但它们的起始点是在中世纪。
为了避免因对体裁产生“历史起点”的过分强调而无法兼顾同一体裁在不同时期不同运用特点的论述,该书在论述某个具体体裁时,还注意对每个体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进行介绍。比如第二章在论述中世纪产生的“经文歌”时,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讲述了经文歌的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经文歌一词的释义与起源、最初的经文歌、古艺术时代的经文歌——弗朗科经文歌和彼得罗经文歌、戏谑经文歌和歌曲型经文歌、等节奏型经文歌、15—16世纪经文歌和17世纪以后的经文歌。可以说,这就是一个经文歌的发展史,不仅强调了经文歌的出现时间是在中世纪,又对经文歌从出现到今天的整个发展作了概括。这种论述方式贯穿全书,如第三章对“前奏曲”的论述、第四章对奏鸣曲的论述等。
不过这种强调体裁历史起点的论述方式有时也会产生一些麻烦,比如“交响曲”主要产生于古典时期,但是它的前身通常被认为是意大利序曲或法国序曲,所以最早的交响曲可能产生在古典时期之前。但由于交响曲的兴盛是在古典时期,所以该书把它归到古典时期。而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曲还在进一步发展,有许多地方超越了古典时期。面对这种情况究竟是选择交响曲发展的“前身”,还是“兴盛”,还是“超越”呢?此外,“舞曲”体裁也是这样,作为一个大类,其中有的产生于较早时期,有的产生于较晚时期,那么究竟要不要把它们拆开来分散到各个时期中论述呢?如果那样显然有点乱。笔者猜想,或许出于不得已的原因,该书把舞曲一类干脆都归到一起,放在了古典与浪漫时期。
以上这种体裁历史时期的归属问题在许多西方的体裁文献中也有讨论,如德文大型音乐辞典《音乐的历史与现状》“体裁”词条中就谈到,体裁的分类可以有不同方式,除按体裁产生的历史时期划分外,还可以按声乐与器乐两种类型划分,也可以按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两种类型划分。在大的分类之下,再按等级依次下推出各体裁归属关系。《演进》一书所采取的先按历史时期划分,优点在于突出了体裁产生的历史背景,使体裁发展与西方音乐史各时期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一章所列出的一张表格,就很直观地把这种紧密关系表现了出来。作者当然也同时兼顾到了把同一类型的体裁归到一起,以使论述上有连续性。但不管怎么说,该书的“史学眼光”论述方式是其思考重点。
四、分析与体裁论述的结合
《演进》一书的两位作者都是音乐分析的专家,长期从事曲式学教学,因此,在这本论述音乐体裁的专著中,她们很巧妙而适当地把音乐分析与体裁论述结合了起来,这是笔者阅读该书所感受到的另一个具有开创性做法的地方。在论述体裁时是否需要音乐分析的介入,其实并没有一定的要求,因为论述体裁所要传递的知识重点并不在对具体音乐语言技巧的解释方面。但是,如果适当地加入这方面的分析,当然会更有利于对体裁的理解。
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配合体裁论述插入的谱例,从书中的提示文字看,有些例子选自已有的中外文文献,也有一些例子出自该书作者(即没有标注出处的谱例),不论哪一种情况,作者都对谱例作出了或多或少的分析性解读。比如,第98-100页③在论述经文歌体裁的起源时,对一首二声部“克劳苏拉”如何成为最早期的经文歌以及如何从二声部发展为三声部所作的分析;第101—102页说明世俗经文歌的歌词特点时,分析了一首哥利亚德经文歌,特别是该曲的歌词还被翻译成了中文;第139—142页对杰苏阿尔多的一首五声部牧歌的分析则涉及该作曲家最具特点的半音和声手法;第158页为说明变奏曲体裁写作中作曲家常常同时运用装饰变奏和自由变奏,作者分析了里亚朵夫的一首《格林卡主题变奏曲》,指明其中哪些是装饰变奏,哪些是自由变奏,这些分析都给学习者理解不同的体裁特征及其音乐意涵带来了直接的帮助。
像以上这样的分析在书中还有很多,这里再以书中对库瑙一组奏鸣曲的分析为例,对此作进一步说明。在该书第四章论述奏鸣曲体裁的一节中,作者对库瑙的一组标题为《圣经故事》的六首奏鸣曲的分析,特别具有示范性。奏鸣曲对于大多数音乐学习者来说都是不陌生的,但是,人们所熟知的主要是古典时期以来的奏鸣曲,因为这是奏鸣曲这一体裁最为兴盛的时代。而对于古典之前的奏鸣曲恐怕许多人还是相对陌生的,因此当谈到奏鸣曲这一体裁的历史发展时,用早期作曲家约翰·库瑙(1660—1722)的一组奏鸣曲为例加以分析说明(“巴赫之前最顶峰的人物”),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因为对于该作曲家的文献介绍很少且不易得到。作者在书中不仅介绍了库瑙的音乐创作总体特点,而且指出“他是古钢琴音乐中运用几个乐章构成室内奏鸣曲形式的第一位作曲家”。
《圣经故事》奏鸣曲共由六首奏鸣曲组成,是“最早的套曲形式的标题器乐作品之一”,六首奏鸣曲各有一个明确的标题,分别描述了圣经中不同的故事情节,并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在书中专门分析了第一首《大卫与歌利亚之战》,该曲由八个乐章构成,连续讲述了一段历史插曲。书中通过谱例对各乐章的音乐语言特征作了分析,如第一乐章《歌利亚的蛮横无理》中“沉重的起句、低音区笨重的进行曲式的进行”;第二乐章《以色列人颤抖》中“带有颤动特征的半音下行和弦”;第三乐章《大卫的勇敢》中的音乐“带有轻快的、舞蹈性的、明朗的特点”;第四乐章音乐所具有的“纯造型的特点”;第五乐章“经过性的赋格”;第六乐章的舞蹈性、第七乐章的号角性以及第八乐章《人民的欢乐和舞蹈》的“类似舞蹈的隆重的合唱”。以上这些书中对音乐语言的描述对于人们认识这部早期作品是有极大帮助的,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于奏鸣曲这一体裁在巴洛克初期发展的了解。
以上通过阅读该书所概括的四个方面,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认识,《演进》一书对于中国音乐学者研究音乐体裁的开创性意义绝不仅限于此。实际上,自这本专著出版后,关于西方音乐体裁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音乐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本人就受该书启发尝试着对20世纪的体裁发展趋势写过一篇文章。④前文提到,《演进》一书作者指出,20世纪没有产生重要的新的音乐体裁。德国著名音乐学家达尔豪斯也曾声称,“自19世纪初以来,音乐体裁就快速地失去了实质意义(substance)”。⑤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不去研究20世纪出现的体裁现象。《演进》一书所划分的四个体裁发展的大的时期中,也有“现代音乐时期”。所以,笔者上文尝试研究的重点就放在了20世纪这一时期,通过观察这一时期对于已有体裁的综合运用,试图提出一个看法,即20世纪产生了一些既非旧体裁亦非全新体裁的“复体裁”,当然这方面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其实,关于20世纪的体裁发展还是有很多方面工作需要进行的,德文大型音乐辞典《音乐的历史与现状》的“体裁”词条中,就对于20世纪的体裁列出了六个研究方面:1.自然科学的蓝本;2.定义尝试;3.社会-机构角色;4.系统性;5.历史性;6.消解与重构。⑥尽管关于这六个研究方面的实际内容有待人们进一步了解,但这至少给有兴趣进一步研究20世纪体裁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些启发。
其实,关于现代音乐体裁的研究,也是笔者在本文最后想提出的一个问题。在《演进》一书开创了体裁研究新局面并提供了这样一本涵盖了几乎所有体裁品种的著作的情况下,后来的音乐学者还能作哪些方面的研究呢?笔者以为,除了进一步补充该书尚未能包含的新近发展的体裁形式外(因新的体裁必然还会出现,所以这是一项不会停止的工作),还应该就一些专题性的体裁课题作深入研究,如从史学的角度对体裁产生的机制进行研究,从类型学的角度对体裁形成所必需的要素进行研究,从创作的角度对同一体裁在不同作曲家作品中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从分析的角度对体裁在音乐语言处理上的特殊性进行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新兴体裁的产生越来越少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从美学的角度对传统体裁在新时代的复兴原因进行研究,等等。当然,现代音乐体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无疑是一个始终值得关注的重点。
要对以上这些课题进行研究,对于音乐学者而言还任重道远。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有一本好的体裁专著开了头,相信在《演进》一书所作出的开创性工作的带动下,我们中国的音乐学者会积极响应,在西方音乐体裁研究这一领域作出新的成绩。
注释:
①该书2003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第一版,并在2017年再出修订版。
②该专辑由德国Laaber出版社1993年出版,前14册分别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音乐体裁类型,第15册是关于体裁理论的一个总结性论述。
③本文中所指的页码均为2017年版。
④陈鸿铎:《西方音乐创作中的“复体裁”现象初探》,载《乐府新声》,2014年第1期,第179-184页。
⑤详参“Genre”,Jim Samson,《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二版第九卷,第658页,主编斯坦利·萨蒂,执行主编约翰·泰瑞尔,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⑥详参“Gattung”,Hermann Danuser,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Sachteil3,1042,Bärenreiter Metzler,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