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分析
2019-12-07彭炜凌
彭炜凌
摘要: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而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综合水平;二、有利于企业跟进市场;三、有利于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我国工商管理发展的比较晚,发展经验不足,许多企业对工商管理工作存在错误的看法,加之客观环境限制使得工商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不够、工商管理结构单一、工商管理人才匮乏等,在对问题有了一定认识后,提出强化工商管理培训方式与内容、建立高水平的培训师资、加强培训考核力度、提升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加四项措施。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作用分析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企业只有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才能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屹立不倒,这是推动企业内部健康发展重要措施。
1工商管理培训的作用
1.1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综合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也融入了现代商业发展环境,但在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改进空间还很大,尤其中小企业和地方家族企业,企业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企业管理人员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问题在企业初创阶段表现得还不明显,但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进程。比如,相当多的小型企业对管理人员的水平要求很低,甚至许多管理人员根本就没有管理经验,工商管理知识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因此对于这种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在企业日常培训工作中引进工商管理培训十分有必要的,可以提升企業综合管理水平。另外,企业最高领导层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提升对企业管理的认识,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通过工商管理培训,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弥补企业管理工作存在的漏洞,把握好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规律,提高企业管理团队的综合水平,推动企业发展走进一个新阶段。
1.2有利于企业跟进市场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强调深化改革,特别是继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企业发展来说这是个新的发展机遇,是企业加强与全球经济联系的新的发展的阶段。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越加频繁,世界与中国的早已密不可分,许多企业走出国门,将经营范围扩大到世界各国,促进了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诚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多数企业无论是发展时间还是发展经验都不足,因此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对世界市场的局势变化,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会更多,问题的后果也比较严重,日常管理工作中很微小的问题也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企业落后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经营活动比较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从而阻碍了企业走向世界,对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企业要利用好我国深化经济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做好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工作,通过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建立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应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助力企业制定决策,使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可以占据有利地位,抓住机遇,促进自身发展。
1.3有利于企业创新经营管理
国家重视对企业的扶持,加之许多企业通过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和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在国际上获得非常大的成就,包括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小米等,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知名度都在不断增强。这些比较大的知名企业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因素还有外部有利环境,但对发展势头并不如这些大企业的小企业来说,发展前景并不十分美好,小企业一般实行的粗放型管理模式,管理理论还停留在数十年前,经营状况也十分堪忧。所以,小企业更应该注重工商管理培训,根据企业实际经营发展需求,对管理人员进行工商管理培训,通过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探索研究适合企业的管理办法,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改变企业发展得颓势,引领企业走上新的发展道路。通过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让他们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研究大企业的成功管理秘诀,并发现自身企业在管理上的漏洞,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科学合理的改进企业管理弊端,推动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2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不够
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要想不断提升盈利能力,壮大自身发展格局,就不得不对管理层进行工商管理培训。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看到经济利益,忽视了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对工商管理培训没有必要的重视,觉得浪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是没有意义的行为。高水平的工商管理人才可以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制定最有效的资源利用方案,并将其落实到实践工作中,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资源浪费,推动了企业整体发展。
2.2工商管理结构单一
多数企业因成长环境的限制,采用的落后的工商管理模式,管理结构比较单一,管理中的许多方法显得极为生硬,不能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工商管理工作的成效总是达不到预期。除此以外,许多企业工商管理缺少考核,致使企业无法准确分析管理的效果,给企业健康发展造成一些隐患,企业管理人员的才能发挥受到限制[1]。
2.3工商管理人才匮乏
许多企业虽然也认识到了工商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但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不少弊端,这主要是因为缺少合格的工商管理培训人才,难以建立专业的工商管理队伍,企业开展的工商管理培训仅仅只是个形式,工商管理水平迟迟得不到提升。
3工商管理培训的应用措施
3.1强化工商管理培训方式与内容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和新标准,从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看,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无论是培训方式还是培训内容都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必须对传统工商管理培训模式进行改革,否则会严重束缚企业发展,强化工商管理培训方式与内容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有效措施。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与科技越来越密不可分,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与手机、电脑等信息设备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早已离不开这些。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管理培训内容中,使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可以紧跟时代发展前沿,不断推动管理培训水平的提升。探索信息化技术与工商管理培训的融合是强化工商管理培训方式与内容的重要举措,利用一切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培训的方法强化工商管理培训工作,促进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创新发展。除了加强培训方式,企业还要完善工商管理培训的内容,剔除单调的内容和落后的教学方式,多采用新方法进行培训,以此提升工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进行培训时可以应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深化受训人员的知识印象,提升其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多媒体等方式辅助培训内容的展示,充分调动起受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进行工商管理培训工作时,还要将加强对受训人员理论学习的指导,从整体上提升受训人员对培训工作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所以,企业通过在管理培训工作中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方式与内容,这对企业自身发展和管理水平有较明显现实意义。
3.2建立高水平的培训师资
优秀工商管理师资队伍是提升职工工商管理能力的重要保证[2]。提高企业内部管控工作效率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高水平的工商管理培训师资,确保培训人员拥有的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过硬的教学能力,这是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可以针对培训师资建立科学的审核机制,将教师的理论水平、授课能力、政治思想作为考核的重点,以此检验教师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其次,通过审核的教师,企业应当创造有利的发展的环境,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深造,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企业的思考,融入进企业发展创新之中。各种高水平人才的加入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推力,也是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的力量。
3.3加强培训考核力度
加强培训考核力度主要是要创新、调整工商管理培训模式,以及对企业培训现存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长久以来,企业采用的培训模式比较单一、枯燥,培训过程的实质是培训教师一遍又一遍的理论内容重复,受训人员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培训模式下受训人员的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会受到极大打击,培训效率总是处于较低的状态。加强培训考核力度,企业首先要摒弃这种落后的培训方式,先通过笔试、竞赛等方式检验受训人员的学习成果,根据结果对受训人员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受训者应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案。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受训人员对培训的看法,从而为完善工商培训工作奠定基础。
3.4提升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
对于工商管理培训工作而言,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是提升企业对工商管理工作的认识,企业只有对管理培训工作有了一定认识,才能真正发挥出管理培训工作的作用,这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提升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企业管理者首先就要提升对工商管理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让培训人员对培训内容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实践态度。另外,企业提升对工商管理工作的认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工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每个任务的完成细节中。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之前,要先对整个管理层的培训态度进行调查,再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让所有管理人员都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对企业经营发展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工商管理培训的效率,今后也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提升企业对工商管理工作的认识,仅仅调查管理层的态度是不够的,还要及时掌握培训工作中受训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接受度,增强在企业内部的宣传力度,真正提升全体员工对管理培训工作的认识度,保证所有受训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都能有效得到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自上而下提升对工商管理的認识,通过引进先进的培训模式和高水平的培训人才等方式,为企业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晨旭.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研究[J].山西青年,2019,(8):280.
[2]尹盛荷.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研究[J].环渤海经济·望.201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