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幼师专业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9-12-07吴云豪
吴云豪
摘要:随着当前时代的快速发展,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都得到了相应的重视,而幼儿教育作为当下社会、国家教育部门所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教育阶段,对于幼儿教师的各方面要求也有所提升。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中职幼师专业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的有关工作提供宝贵参考。
关键词:中职;幼师专业;音乐教学能力;策略
1音乐教学能力概述
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具备一个可能性完成任务与活动的条件与过程中,即为一个人的能力,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较好完成这一活动、任务的重要体现。若是从这一层次来加以概括,则音乐教学能力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教师从音乐理论、表演素质等层次出发,为学生传递有关知识的一个过程,对于音乐教师而言,这一能力是其必须要掌握的。幼儿教师作为面向幼儿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的职业,也同样是需要具备音乐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个人工作。然而,就目前中职幼师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都有所不足。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大致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课程整体设计缺乏综合性[1]。目前,在幼儿教育中音乐课已经被视为一项重点课程,然而中职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学仍然没有发生变化,与现下幼儿园对于幼儿教师的各项需求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第二,学校的教学更加倾向于理论知识,没有根据中职类学校新课改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要求,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缺乏锻炼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践能力、音乐教学能力也就相应的无法提升。
2中职幼师专业学生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现下中职幼师在接受教育阶段,个人音乐教学能力较差,且个人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为学生今后的毕业、就业带来一定影响,需要在今后加以优化与完善。
2.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对于音乐教师而言,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是最为基本的内容,也是教师自身所必须要具备的,在掌握上述能力以后,音乐教师才可以将自身的想法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可以获得不一样的知识体验。这也就需要中职院校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即将成为幼师的中职学生进行感知能力方面的培养,并加以引导,使得这些学生能够在音乐氛围中,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音乐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并对歌曲演唱方式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够在今后更好的实现知识传递,保证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2.2采取有效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自主能力养成方面,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认为音乐课是自己要学好的重要课程,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为音乐教学能力培养带来较大的阻碍。因此,中职教师需要在课上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意识的养成,让他们愿意主动去挖掘下堂音乐课有关联的人物和创作背景等资料,来进行课前预习,对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课堂上采取有效措施或音乐游戏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可以在兴趣的推动下,自觉完成知识学习,对于有关音乐教学方面的知识内容、心理教育知识等加以针对性、系统的学习,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2]。此外,学校也可以开展心理教育选修课程,为学生自觉学习幼儿心理知识提供机会与平台,也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公开课等,来开拓学生视野,并构建起一个本专业学生的资源公共平台,为学生提供资料以及交流空间,保证心理教育順利完成。
2.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若是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则音乐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在课上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在课上让学生来讲解有关的音乐曲目,使得学生可以对具体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尝试进行教学实践,为学生音乐教学能力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职院校则是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自带幼儿班的机会,中职院校可以长期与地区幼儿园进行合作,让幼师专业学生可以真正进入到幼儿教学课堂,并与幼儿接触,根据自身所掌握的音乐知识来完成幼儿教学,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且在幼儿园实践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幼儿园内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有经验的音乐老师进行沟通和引导后,再和幼儿进行面对面的音乐交流,学生应该是十分受益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倾向于“全面”。这也就需要中职院校在今后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表达能力,采取有效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对幼师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在进入到工作岗以后,可以更好的针对幼儿来进行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司素芳.基于中职幼师专业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J].青春岁月,2019,(8):195.
[2]安然.培养中职幼师专业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策略与实践[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