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9-12-07鲍美阳
鲍美阳
摘要: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确保在大数据时代中优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文章将绕大数据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当前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面临的各种问题,再提出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视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针对于大数据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面临问题的探究
在当前大数据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依然面临着各种问题有待处理,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未具备良好大数据思维。所以大数据技术的利用优势难以全面体现,依据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虽然对大数据技术较为熟悉,但是却未能够将大数据技术的价值展现出来。大数据技术有着诸多的特点,像多样、海量、快速以及价值性等,要想体现出各利用优势,都需要辅导员转变传统思想,具备大数据思维方式,但是对于部分辅导员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为深远,所采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较为单一,内容过于统一,缺乏对数据收集以及处理的关注。
第二方面,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来说,大部分都是辅导员,而具有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背景的教职团队较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优化。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都注重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构建各信息平台以及管理操作系统,在各平台以及系统中也会产生大量数据信息,但是由于部分辅导员和网络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对专业软件的合理采用,很难落实对数据分析以及挖掘,未能具备建立数据模型以及把数据可视化的基本能力。
第三方面,缺乏大数据隐私保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辅导员要采用学校各种信息化平台来对大学生开展动态监控工作,实现更为直接地获取学生的各种信息,像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学习情况等,各种数据的获取以及收集对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个人隐私会被泄露,甚至存在着部分人员滥用的风险。如果缺乏开展专业的化管理、系统信息具有漏洞,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伤害,这就体现出构建信息安全维护长效机制的必要性,要确保辅导员科学合理的界定数据采集、利用的范围,以此来确保学生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2针对于大数据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可行性对策的探究
2.1注重优化理念,更新以往思维
在大数据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应当注重优化教学理念,更新以往思维。要求辅导员应树立全域教育理念,所谓全域教育就是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再实现以大教育观以及大教学观来进行延伸课程,合理挖掘校内外的各种学习资源,体现出社会等关键要素的教育价值,并且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以及平等协商对话等手段来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在大数据时代下,虚拟性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属性之一。而全域教育理念的含义就是要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两者相互融合,落实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互统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环境,在全域范围中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教育工作,达到理想教育目标。
2.2完善现存机制,提供保障基础
制定完善的培训机制,因为当前各高校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大数据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较为缺乏,所以严重制约着教学工作的创新和优化,应注重构建培训机制,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确保其具有大数据意识和思维,提升大数据技能素养。而作为高校中的管理人员和领导要从学校层面全方位考虑,不仅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整个队伍大数据提升的内容体系,同时还要积极拓展辅导员大数据素养培训途径。
应制定安全保障机制,因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安全保障机制作为支持和辅助,要确保软硬件技术以及平台的安全性。对于大数据的类型来说,是具有多样性的,主要有视频、图像、文字等,而且大数据信息的来源范围也较为广阔,应当对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合理保管,采用账号统一规范管理,构建动态攻击保护技术,优化升级Web防护技术。与此同时,还要始终关注个人隐私安全,但当前和大数据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优化完善。
3结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在大数据视角下注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和优化的重要性。对于大数据来说,其具有诸多优势,像多样、快速以及海量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需要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不仅能够实现开展个性化教育、促进全面育人以及辅助科学决策,还需要面临缺乏大数据思维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够全面、专业的问题,这就要求能够注重优化完善理念更新以往思维、完善现存机制提供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艺方.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3):13.
[2]高平.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51):28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