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9-12-06闫广玲
闫广玲
摘要:教学创新,目的在“新”,行为在“创”,应当是我们每一位紧跟时代发展的教师应努力追求的目标。语文课要想完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做到以下两个要点:一是帮助学生把自己的话说出来,二是帮助学生把握要点,抓住思考机会。
关键词:创新能力;表达;思考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学创新,目的在“新”,行为在“创”,是我们每一位紧跟时代发展的教师应努力追求的目标。语文课要想完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任务,首先应该做到以下两个要点:一是帮助学生把自己的话说出来,二是帮助学生把握要点,抓住思考机会。
一、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的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说。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如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再不能堵住学生的嘴巴了,为让学生认识到学会说的重要性,可通过读文后学生独立小声说,同座练习说等形式,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注意通过朗读来加强语言文学训练。如:《丰碑》一课人物形象鲜明,要指导学生用深沉、崇敬的语调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烈士无比崇敬的感情,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不可言传”的词语,进而“披情入文”,使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应做到四个“表达”。
1.表达感受。结和阅读教学,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教师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懂?大力引导、鼓励、表扬、让学生“实话实说”,充分抒发自己读文的感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用口说、可用笔写。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又有谁不勇于畅想,乐于畅言呢?
2.表达见解。传统的提问方式大都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的问题像一条无形的绳索牵着学生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这样,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是很难得到培养、发挥的。如今,教师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或学生个体遇到“卡壳”现象时,教师可让学习水平不同的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讨论中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取长补短,提高表达能力。
3.表达想象。德国著名作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结合阅读、作文教学让学生利用插图想象说、睹物抒情想象说、填补空白想象说、续补结尾想象说、扩充情节想象说、假设情节想象说、转换角度想象说、更换人称想象说等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象。
4.表达生活。小学生作文是生活的写实。可谓是“我写我事、我抒我情”。但想和写至简有一个过程,在作文教学中,课堂上的“说”起到一个衔接作用。让学生大胆地说、积极地说、完整地说,把原来的腹稿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说与听,学生们相互交流、讨论、争鸣,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更好地表达生活。
二、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
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造,才能常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伏下来想想”、“眼睛闭起来想想”等,使学生养成“静思”、“独思”的好习惯。
1.在疑难点思考。爱因斯坦曾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可让学生抓疑难点进行思考,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学会提问题,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学生能在疑难处自己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处,本身就是一种好学、乐学、主动学习的体现,是开创创新之门的钥匙。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一是要加大鼓励,二是要妥善处理,巧妙引导,使学生质疑问难的质量越来越高,更具创新性。
2.在求异点思考、求异,即不苟用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它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田忌赛马》中的孙膑之所以能帮田忌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有异于普通人。为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求异点,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3.在矛盾点思考。很多课文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考,培养學生思维的深刻性。
4.在转换点思考。语言转换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基础上,接一定的要求进行重新构思、组织、融合、润色,并进行新的表达,以求借鉴规范的语言材料,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转换点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转换中创新,转换的方式有换题目、换地点、换人物、换时间、换顺序、换文体、换语境等等。
5.在模糊点思考。文学艺术的想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张力。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教师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
6.在反复点思考。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一点,作者在一课中多次提到某种说法或描写某种现象和情况。为此,教者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点思考,对其进行品评,从中领悟发现作者的“用心良苦”。
总之,社会发展需要教师跟新教育观念,有创新意识。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在加强应用性教学设计的同时,增加更多的开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