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杀鸡,岂合道哉
2019-12-06杨皓哲
《论语》有言:“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杀鸡焉用牛刀,看似朴素的俗语,实则蕴含着深奥的道理。宰割庞大强壮的牛需要极锋利的刀刃,因此牛刀的制作也必须历经一遍遍地打磨,但杀鸡只需要普通的小刀具即可轻松解决。用牛刀杀鸡,是对资源的浪费,有违道矣。
满腹经纶、学有所成的优秀博士生放弃科研工作,转业任教中学老师,在我看来正是“牛刀杀鸡”之举。培养一名博士生,离不开其自身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离不开导师经年累月的辛勤教导,还离不开学校与国家对科研事业的大量投入。而这一切的投入在即将要有所成果时,若因心生厌倦而放弃,因畏难情绪而逃离,无疑是对自己过往付出、导师教导、国家投入的巨大浪费,是极不理智的行为,有违道矣。
有些人认为,年轻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来选择职业。诚然,年轻人有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那么这位年轻人当初为何选择科研之路?或许他也曾热爱科研但在体验后厌倦,但谁又敢保证成为教师后的他不会再次厌倦枯燥而劳累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只由兴趣驱使而不考虑现实客观情况是浮躁的,对自己和社会都缺乏基本的责任感,距道远矣。
當然,也有人反驳,职业是平等的,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哪有什么“杀鸡”、“杀牛”之分?不同职业之间固然平等,但不可忽视的是从事科研工作需要的专业水平远远高于普通教育工作者。在我国,科研工作者相比普通教育工作者更加稀缺,他们在提升国家创新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备一定科研水平的人一般都可教导学生,而让普通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却行不通。放弃科研是对自己能力和才干的埋没,违背了择业之道。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不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需要科研人员的攻坚。科研工作的枯燥乏味引发了优质科研力量的流失,一例例“牛刀杀鸡”的发生也显示出我国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国家提高对科研的重视,鼓励科研工作者坚守岗位,而且还需要社会摒弃浮躁心理,循道而行。
何为道?我想,道就是使社会平衡并稳步前进的行为准则,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将个人能力在社会中尽可能大地发挥出最大效用。人人循道而行,相信我们的创新水平定能有所提升,我们的国家定能更加繁荣富强!
作者简介:杨皓哲,男,籍贯: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学历:高中,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