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气节耀中华
2019-12-06汤进王曼丽
汤进 王曼丽
历尽岁月的沉淀,当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我们也再次跟随那些黑白的古色古香的抗战老电影走入那段战火洗礼、硝烟纷飞的苦难岁月……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与偷袭,无论是《地道战》中,在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的高家庄群众;还是《地雷战》中决定用土造地雷封锁附近日伪据点的赵家庄村民,都给我们这样一个提示: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一场艰难的反侵略的战争,更是一场依靠群众的智慧与力量,争取民族生存、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
回溯近代,当鸦片战争打碎了天朝人民的“大国迷梦”,中国便进入了前仆后继抵抗外侮侵略的时代,但任凭多少仁人志士的身体力行,孱弱的中国却始终难以摆脱屡战屡败的命运。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积重难返固然是中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制衡因素,但民众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也是中国不能取胜的重要原因。
全国抗战爆发后不久,毛泽东就深刻认识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民众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和组织下,中国人猛然从国家积贫积弱中惊醒,特别是农村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他们提供粮食、补充兵员、奋起抵抗,最终缔造了中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第一个完全的胜利。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史沫特莱当时这样说道:在“八路军敢于深入的地区,到处都有群众组织,他们组织了农民、学生、商人、妇女和儿童的抗日团体,而且正在引导年轻人参加游击队,年纪较大的人加入自卫队”。智慧与不屈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激发出了越来越强烈的抗日热情,发挥出了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
他们依托高山密林、水网芦荡、平原地道、庄稼“青纱”,因地制宜,因势制敌。修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实现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创造了地道战法;利用废铁、石头、陶瓷,甚至茶壶、饭碗、油瓶等,制成绊雷、踏雷、子母雷、钉子雷、飞雷、连环雷、石雷等各种各样的土地雷,开创地雷战法;实现了三五成群、忽来忽去、忽聚忽散,能够袭击、伏击和阻击敌人的麻雀战法;开创了能够切断敌人外援与供给,封锁孤立敌军的围困战法;通过破坏敌人交通要线、通信设施、小据点等重要目标,实现使敌人无法正常后方供给的破袭战法等等。
“遍地枪声响,村村打日军”这是当时日寇在抗日根据地活动时的真实写照,抗日战线渗透到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哪里都是战场,哪里都是一线,敌军在农村根本找不到一个完全安全的地方。全民皆兵的日子里,我们以赤身裸体的血肉长城铸造了抵抗铁嘴钢牙虎狼之师的铜墙铁壁。
战争是一部史诗,影片是永恒的经典。影片中涌现的人民大众只是抗日战争中杀敌保家的中国人民的缩影。以生命之用,纾民族之难。中国人民最终不负历史,不负民族,创造了独立支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并最终取得最后胜利的奇迹。
战争是一个民族的试金石,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经得起战争的磨砺,才能夠生存与发展。八年的艰苦卓绝,中国人民用最差的装备、最巨大的损失、最长的时间换取了最来之不易的胜利。是打不垮、打不烂、打不死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艰难求索。没有民族精神的支撑,百年战败的中华民族既打不起更打不赢那场步履维艰的八年抗战。抗日战争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一种坚强的意志、一种不屈的气节、更是一种不可磨灭、誓死抗争的民族尊严。
岁月有证,沧海桑田,抗日战争这面历史的镜子,将照亮未来,激励我们一代代的有志青年以史为鉴、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