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背景下中学美术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创新
2019-12-06李超
李超
摘要:近些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学科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中,中学美术教育也在努力建设高效课堂的背景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教学创新,本文将以中学阶段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情况为基础,探索高效课堂背景下的中学美术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创新。
关键词:中学美术;高效课堂;创造性思维;教学创新
一、教材处理的创新
在中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摒弃传统的通读教材的授课模式,而是创新教材的处理方法,根据教学主题去提炼教材知识,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用线生动地描绘物象”时,不再停留于传统的用画笔勾勒线条,而是在用笔作画之余向学生展示“火柴贴画”、“毛线贴画”和“铁丝圈画”等多种新颖的线条画,通过生活中的物品和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内外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视野不在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将目光从课本上引向自然和社会,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创作出不同的有质感的线条画。任课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创新处理,不仅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活跃,还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美术水平。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由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测试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三部分组成,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连接新旧知识,但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师生需要进行角色转化,学生由“听众”转为“表演者”,而任课教师则从“表演者”转为“导演”,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意愿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在鑒赏世界名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名画相关的故事,或通过美术竞赛、每日一画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平台上主导课堂,在学习过程中有观点、有看法、有思路、敢表达,使美术课真正“活”起来。
三、教学情境的创新
教学情境是以学生生活现实为基础,以情感调节为方法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学习环境。从一线课堂的教学情况来看,只有寓教于乐、灵活有趣的教学情境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推进教学进度的有效展开,并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寓言故事、名人名言、诗词歌赋、影音歌曲等形式引发学生对接下来的课程学习的好奇,让学生大胆猜测、勇敢发言,使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并提前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进而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诗情画意》一课时,任课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在黑板上写下王维的诗句,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再通过多媒体设备配上一位长者独坐竹林谈着古琴的图片,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根据图像画面体会诗句含义,让学生融入诗词和图像,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为诗歌配作画以作配合。在练习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悠然、高雅的古典音乐供学生欣赏,以便学生能够在作画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已经,深深融入在课堂情境之中。通过创新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同时也使课堂实践活动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是现阶段中学阶段美术教学值得借鉴的课程改革方法。
四、教学评价的创新
在多年的美术学科一线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的美术水平参差不齐,这其中天赋和努力都是重要影响因素,要针对学生的长处和短板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但与此同时,也应该为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美术水平有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肯定和鼓励,都能够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课堂是师生有效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课堂练习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及时的指导,并在作品完成后对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于美术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将作品的不足之处指出来,以便下次作画时注意纠正。但对于美术基础相对较差的“美术困难生”来说,任课教师应加以鼓励,使这些同学树立对美术课程的信心,如“你能够对这个主题有这样独特的理解非常棒”,或者“这组同学能够积极合作共同完成画作,这种合作的精神非常值得赞赏。”任课教师通过对学生评价的创新,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塑学生对美术科目的信心,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让美术学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综上所述,在高效课堂的背景下,积极进行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创新的建设能够提高中学阶段美术教学水平,让美术学科的教学水准再上新的台阶,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戈毓.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257.
[2]邢宁宁.创新美术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J].北极光,2019(03):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