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2019-12-06王宇璇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文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文化也是一个国家长久发展的力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不仅能够反映人们的心理,也能折射出当前的社会问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于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新时代文化建设就要着重加快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文化;供给侧改革;文化自信;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过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文化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当前文化领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不解决,不仅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会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一、文化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主流文化引导力不强,文化作品缺乏创新性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西方的消费文化以及一些自由主义文化不断渗透,甚至大众开始接受并效仿西方的文化,尤其是青少年,在生活方式上有很明显的倾向性。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不仅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更削弱了人民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谈不上文化自信。由于人民缺乏辨识力,再加上主流文化的引导力不强,导致社会出现了道德滑坡,人民失信等不良现象。当前社会各种开放度高,各种思潮不断交汇,人民在接受多样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品位。过去单一的,基础的文化作品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文化传播形式也要多样化,显然如今文化作品太过单一。
(二)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差异大,文化发展缺乏均衡性
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高,普遍文化素养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较为完善,人民能够主动自觉地接受文化,能够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乡村居民接受文化的方式单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此外乡村文化由于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文化改革困难重重。极少部分偏远地区甚至没有公共文化服务。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各个地区也极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扩大,人民的文化消费不断增长,而中西部地区,不仅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文化消费水平也比较落后。
二、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要坚持的原则
(一)遵循文化的特性及发展规律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发展具有阶段性及继承性。“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文化也是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才造就如今的文化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只有在继承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才可以创新。
(二)坚持“双效统一”原则
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和教育人民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可以内化、净化人们的思想境界,从而外化为人们的行动表现。在文化建设中,文化供给主体必须尊重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2]正因为文化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所以文化改革与发展要时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注重文化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在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效统一”的原则,才能保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保证文化领域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堅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
文化建设是关乎人民信仰与灵魂的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在重视市场资源配置提升效率的同时,更需重视文化供给带来的社会效益。[3]我国的文化建设要有价值坚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就是不同的价值观组成的价值体系,当今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实际上就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交流。[4]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要坚持以马克思思想为指导,全民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确保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
三、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扩大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产品的创作要真正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供给质量。文化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不容小觑,要遵循市场规律,针对性的生产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减少低端以及基础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产品要增加科技含量,提升文化品位。文化艺术也是生产力,让文化供给给人民群众带来除了精神享受之外的更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可以使群众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追随者,文化供给才可以说是起到了它应有的社会效益。[5]高层次的文化不仅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人才的培养。
(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性质,都由其内含的价值观决定、表征;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魅力,都由其内含的价值观培育、彰显;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发展,也都由其内含的价值观规约、引导。”[6]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离不开文化体系的健康发展,而文化体系健康发展必然要有其内含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思想内核。主流的价值观应体现民族的价值取向,团结本民族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对各个层面作了集中概括,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从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柳杰.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7-10(008).
[3]柳杰.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7-10(008).
[4]刘迎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道—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究[J].社会科学家,2018(3):32.
[5]吕丽超.如何实现文化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J].大众文艺,2015(20):12.
[6]沈壮海.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J].求是,2014(18).
作者简介:王宇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