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存在主义哲学

2019-12-06孙成统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救赎

孙成统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反映二战后美国青年一代孤独、焦虑、痛苦的作品,揭示了当时乱象丛生、道德缺失的美国社会中青少年成长所会遭遇的阻力、障碍、甚至陷阱。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分析工具对作品进行分析,我们能更清晰的了解当时的青少年的深层心理状况,并探寻应对策略,这对于今天的中国青少年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焦虑;塞林格;救赎

在美国,五十年代是一段混乱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尚未痊愈,人们的物质生活较战争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当时的人们缺乏理想,意志低迷,无力改变社会环境、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垮掉的一代”正是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主人公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眼睛里的世界是阴差阳错,荒诞不经的,在他的眼中,人与人之间也是带着隔阂,冷漠无情,只有虚伪与欺骗。

当前,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处于转型期,周围的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腾飞,悄然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有些人变得比之前更注重物质享乐,对未来却充满迷茫,意志偏于消沉,似乎在渐渐遗忘最初的理想,丧失最初的热情。对于年轻人而言,我们的人生乐章才刚刚奏响,纵然生活、现实让我们这代人感觉迷惘和彷徨,但头顶的乌云只是暂时的,在人生的麦田里,只要能够把握方向,前方便不会是危险的悬崖,而是大好人生。

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该作品中主人公的“迷惘与彷徨”进行剖析,探寻令霍尔顿陷入困境的根源,解读他如何看待、体验以及超越人生的种种困惑,以获取其对我们当今社会现状的些许警示意义。

一、塞林格与存在主义哲学

塞林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 1942年从军,1944年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这段战争经历令塞林格内心充满恐惧并对其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其文学创作中,塞林格所饱受的孤独、异化与对社会的失望情绪被融入了作品中,这也是其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元素的来源。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独立和自由发展,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存在,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价值,造就自己与众不同的本质,演绎多彩人生。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三个基本观点:第一是“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第二是“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主义坚持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是不可靠的。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是人生的主体内容,人生是痛苦的。第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的选择,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二、霍尔顿的迷惘与救赎—存在主义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霍尔顿的焦虑—童真的爱情与令人窒息的死亡阴影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人们最先经历的是充满童真的年代,在这一时期孩子最初这是目睹了人生美好、积极向上的一面。然而随着慢慢的成长,他们会发现周围的一切,与他们的期望中的情形相去甚远。社会的黑暗与堕落让他们茫然无措,甚至觉得受到了蒙骗,孤独、失落、彷徨与焦虑在心中悄然滋长并不断发酵。因此面对复杂丑恶的社会,青少年以怪异的言行举止宣泄着他们的不满、愤恨与反抗。存在主义认为,焦虑是人在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

在《麦田的守望者》里,主人公霍尔顿终日生活在焦虑的意识中,导致他焦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他是失去了童年时期的真爱,内心极度痛苦。二是弟弟艾里的死亡。

霍尔顿年少时的一个夏天,一个叫琴·迦拉格的女孩成为他的邻居,后来也是霍尔顿要好的朋友。霍尔顿非常喜欢这个女孩,应该说这是她是霍尔顿心中爱情的象征。好色的舍友斯特拉塔夫与琴约会,这让霍尔顿立即紧张起来。“我突然感到一阵紧张,大概我就是一个容易紧张的人,我太紧张了,我简直要发狂",每次想起琴与斯特拉塔夫的约会,霍尔顿就禁不住焦虑,这种情绪越是在内心不断积酿,霍尔顿就越觉得身心发狂。在霍尔顿痛失真爱的时候,他心里或许就开始有了做“守望者”的冲动。

死亡是存在主义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及至萨特,都十分关心死亡问题。海德格尔把死亡看作“朝向终端的存在”,表明了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死亡使人感受到异己力量的可怕和无奈,它是对人的一种异化。霍尔顿的狂躁不安的言辞和久久萦绕于他内心的死亡阴影有着莫大的联系。霍尔顿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对死亡的焦虑。

弟弟艾里死亡的陰影一直笼罩着他的生活。霍尔顿了非常喜欢艾里,但他却在三年前因白血病而不幸夭折。艾里的死,对霍尔顿的冲击很大,他的反应很激烈。“他死的那天晚上,我睡在车库里,用拳头把他妈的窗户全砸碎了,只是为了他妈的发泄而已。”弟弟的死令霍尔顿感到痛苦,无助,并且因为无法拯救他而感到深深的负疚。

(二)对荒诞世界的反叛

霍尔顿的父母将他送到收费昂贵的潘西学校读书。然而,在霍尔顿看来,潘西“确实是个阴森可怕的”、“糟糕透顶的学校”。“假仁假义”的校长是个杂种,教员也都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一般的人。他的同学有的整天忙于追逐女性、疯狂酗酒的浪荡子,有不拘小节邋遢鬼。这样的校园生活令霍尔顿“真是苦闷极了”,并且“寂寞得要命”。

在他第四次被开除后,因为不想面对父母的失望和惩罚,离开潘西学校之后霍尔顿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在纽约城徘徊游荡。他入住旅店,去酒吧、夜总会厮混,看电影,入公园,酗酒,甚至找妓女……。在此过程中,他接触了一系列的人物,其中有昔日的老师、同学、女友,素未平生的出租车司机等。霍尔顿急切地需要一个情绪发泄的渠道,他希望通过与他们的交流缓解、消除摆脱内心的孤独感和痛苦,可结果却事与愿违。“一切的一切实在他妈的厌倦透了”霍尔顿想到一个“人家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人家”的地方,“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可以不必跟任何人讲任何混帐废话了”。

(三)霍尔顿的自我选择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虚无的,荒诞的,偶然的,人是自由的,但不得不面对随着而来的种种问题,人能自由的选择如何看待、经历以及超越境遇。存在主义把焦虑视作人必须面对的事实,是个人和现实的对立。焦虑给人带来痛苦,但也恰恰是它证明了我们的自由。

为了有效缓解焦虑的情绪,人要勇敢的面对死亡,并在荒诞的世界中自由的选择,为自己的存在创作意义。在这部小说中,霍尓顿语言和行为上的反叛表现了他对成人世界的困惑和迷惘。三天的流浪生活中,他看到了成人的世界中存在的丑陋和虚伪和卑劣的人性。他的精神崩溃控诉着这丑陋和虚伪社会,同时也宣泄了长久以来积累的焦虑情绪。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才能放下心中沉重的负担,勇敢而坚定地去创造自己生活的意义。另外,妹妹菲比对他的爱和依恋使他渐渐远离死亡恐惧的阴云。他所经历的一切,使他深感还有很多像艾里和菲比那样的孩子需要保护和关爱,也还有很多像卡斯尔和他自己那样的渴望获得理解和指引的孩子。霍尔顿找到了让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积极意义的方式,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霍尔顿注视着菲比坐在旋转的木马上,接受着雨水的洗礼,获得了重生。霍尓顿直面死亡焦虑,积极的选择,使他最终超越了自身的境遇,完成了艰辛的成长历程。

三、对今天道德教育的启示及结语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反映青少年问题的名著,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经历了理想破灭、孤独、痛苦和迷惘以及最后从美好的幻想中自我救赎回归现实世界的心理过程。小说对二战后美国青年人的精神、信仰危机和当时的社会上的种种乱象给予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对于今天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中国,该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分析与应对当今青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孤独、苦闷、彷徨、焦虑”等情绪”,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这部作品让人感慨良多,深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顺性而为”,在于正确引导而不是强制、惩罚。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行为偏差要从根本上分析其根源,帮助他们理性的看待成长这个充满阵痛的过程,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Coyle William.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nitiation Theme[M].NY:The Odyssey Press,1969.

[2]阿爾贝.加缪.西西弗的神话:论荒谬[M].杜小真,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塞林格(Salinger,J.D.)/孙仲旭译.《麦田里的守望者:英汉对照》.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3.

[5]徐健.自由的存在 存在的信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6.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救赎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