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民间曲艺文化的联动发展

2019-12-06岳悦

商情 2019年48期
关键词:非遗民俗传承

【摘要】河南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内容多样,不仅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传统戏剧、曲艺,还有各种民俗、传统技艺以及杂技与竞技等。这些“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是发展中原文化产业的坚实基础,但当下面临着开发保护力度不够、传承性不强、现代传播力较低、文化创新力滞后等问题,本文结合“非遗”传承与民间曲艺文化的联动发展,以其探究其发展之路。

【关键词】“非遗” 传承 民间曲艺 民俗

一、中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品类繁多,第一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囊括了包括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体育竞技、杂技、手艺、节令、信仰、习俗乃至民间知识14个种类148项,第二批为11类129项。此外还有分散在各个地方或尚未整理入卷的非物质文化民俗不计其数。这些博大而厚重的民俗民间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资源、道德资源和文化资源。”[1]

河南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内容多样,不仅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传统戏剧、曲艺,还有各种民俗、传统技艺以及杂技与竞技(传统体育)。一方面,河南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原大地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我们今天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之下,发展中原特色文化产业的坚实基础与载体;而另一方面,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水平仍有很大程度地欠缺,虽然近年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河南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依然面临着开发保护力度不够、传承性不强、现代传播力较低、文化创新力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題都严重制约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因此,笔者尝试从民间曲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着手,探索其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二、丰富多样的民间曲艺文化

文化是多样式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性格,这是由地理、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其内部生成的元素、层次、类型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样态。民间曲艺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2]

河南地处中原大地,民间曲艺文化极具中原特色、地域性特点突。无论是婚丧嫁娶的各种礼仪,还是饮食起居的种种习惯,以及传统节日的不同祈福方式或禁忌,都渗透着独有的道德、信仰追求。数千年来,在这些民俗节气的传承发展中,民间曲艺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展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河南平顶山的马街书会、河南洛阳的洛阳牡丹花会、河南确山的打铁花以及河南淮阳的太昊伏羲祭典等民俗文化,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里以河南平顶山的马街书会为例,展开探究民间曲艺文化产业的传承与联动发展。

马街,据碑刻记载,原名马渡店,形成街市之后,称马渡街,后经政区沿革,成为著名的马渡街,解放初期是宝丰县第三区政府所在地,原国防部长秦基伟将军曾在此指挥过重要的战役。马街的卫星村庄,带“马”字的,北有马头寨,东有马跑泉,西有马庄,融为一体活象一匹昂首长嘶的骏马奔驰在平原沃野上。它地处青山秀水之中,西面和南面是山岭环抱,东面和北面是应河环绕,享誉全国的马街书会就发祥于应河之滨。十三马街书会的成因说法不一,兴起的年代也无从确定,究其源于何时,因何而起,尚待更进一步考察研究。马街书会的缘起也是多种版本,大致有以下几种:悼师说、穰灾说、歌德说、还愿说、会艺说等,除此之外,民间还有除恶说、祭祖说、祈雨说、度荒说、皇恩说等等很多说法。

凡此种种传说与考证,大概也证明着书会的发展历程和在民众中的位置。马街书会是中原民俗文化中的奇迹。每年一交正月,全国各地艺人们就往这里赶,或乘船搭车,或徒步踏歌而来,正月十一开始起会,正月十三为正会,艺人一二结伴,三五成群,在河坡上,在山岗上,在麦地里,在小路旁,到处摆下阵势,扎起摊子,脸对脸,背靠背,打起简板,拉起琴弦,亮书献艺。书会的规模浩大,影响深远,历史上曾有人统计过艺人总数,前清年间的一次统计为二千七百多人,同治年间的一次统计为一千多场,二千多人。那时赶会的艺人不仅是说书的,还有其它民间艺术形式,如跑马、杂技、踢毽、风筝、提猴、玩老虎等,还有斗鹌鹑、赌博等,可以说是民间曲艺文化展示的大舞台。

“一日能听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的马街书会绵延7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数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集中展现。赶书会的群众,一个个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沿着乡间公路和村边小道潮水一般向马街涌来。不上半天功夫,马街的街里街外、坡上坡下、庙前庙后,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马街书会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以曲艺演出贸易核心的文化市场,同时兼容民间信仰、民俗及经贸活动的文化空间,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不管是战乱年代、灾荒之年,还是“文革”时期,都能延续不断,实属罕见。马街书会在中原民俗文化中形成了一些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

马街书会每年到会艺人成百上千,到会群众成千上万,来自四面八方的众多艺人及群众在此汇聚,形成一个偌大的民间文化广场。说书者与听书者融为一体,使人们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平等和自由,享受到生活的充实和快乐。在这里没有官民之分,没有阶层差别,无论贫富贵贱,无论何种职业,都能自由抒发和交流自己的思想感受。在马街书会的广场氛围中,艺人云集,观众云集。无论是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还是溪畔河边、沟坎坡岭,在千把胡琴、万双筒版的颤动中,艺人们演唱着世代相传的乡音大律,尽情释放和宣泄着内心的欢愉和悲苦。“唱者如在梦里,观者如痴如醉。”这里是艺术之海,再加上环绕周围的庙宇、农舍、远处的群山,共同组成了一幅、苍茫悠远、浓郁靓丽的民俗风景画。“和谐”一词在这里得到了最丰富最生动的诠释,和谐社会的理念在这里有了最直观的彰显。

三、民间曲艺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城镇化的加速,人口流动的加剧和城乡界限的缩小,使得原本以口耳相传和习得方式传承的民俗文化渐渐削弱。加之,现代大众传媒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娱乐方式的增多,民间曲艺文化的演绎方式和内容正逐渐遭到冷遇,存在的空间也在逐渐缩小。过去,每逢年过节,民间曲艺文化就迎来了一年中的黄金期,人们把当地的民间曲艺文化当作过年精神狂欢的重要方式。但近年来,由于精神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民间曲艺文化在节庆中也受到了冷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活化石,是各族人民智慧的凝结。在很大程度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某一民族或地区的文化记忆与传承,是这一民族或地区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有诸多关联。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是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则在很大程度上通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展现。文化旅游的目的是体验别样的文化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多元的文化色彩。由此看来,两者的联合不仅能够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如果开发、运用合理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3]

悠久而传统的民间曲艺文化,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长河的洗刷,行进到当下,尤其是面对着,文化项目分散、文化产业层次低、文化竞争力比较弱、相关投入不足等问题,保护中原民间曲艺文化,发展中原民间曲艺文化产业,就不能仅仅照搬发达地区的产业模式,必须要结合区域文化产业现状,保护民间曲艺文化资源,发展民间曲艺文化产业,避免媚俗化、避免同质化。在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问题上,必须要打好中原民俗文化牌,开拓一条科学合理、保护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的发展之路。

民间曲艺文化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不可复制性,一旦断裂和失传,将很难接续。发展中原民间曲艺文化产业,一方面要借鉴学习其他地域的先进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有清醒地认识,要认识到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繁荣发展,一定离不开和农民血肉相连、同根同生的地方原生态民俗文化。民间曲艺文化作为在农耕社会和自然经济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以其原始性、传统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切忌“生于民间,死于庙堂”, 要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发展发扬地方民俗文化产业,使其生机勃勃地活跃在民间的舞台上,良性有序地循环发展。从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产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henanfeiyi.com/about/?1.html.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文化部网站,http://www.ccnt.gov.

[3]高艳芳:“一带一路”语境下的文化旅游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歌海,2015(06)

作者简介:岳悦(1975.12——)女,河南南阳人,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猜你喜欢

非遗民俗传承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