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联教导旅与东北解放

2019-12-06程东

商情 2019年49期
关键词:历史意义解放配合

程东

【摘要】在现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历史上,开辟抗日战场最早、坚持抗日战争时间最长、牵制敌人兵力之众多、经历的艰苦和所付出的牺牲之巨大,要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从全局来说,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是中国整个抗日游击战争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笔者在此重点介绍在抗日联军的历史转折关头,在苏联远东军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支队伍----东北抗联教导旅。

【关键词】抗联教导旅  配合  解放  历史意义

一、抗联教导旅的建立

由于日本侵略者进行连续不断的军事“讨伐”,实行“集团部落”政策隔断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疯狂破坏我地方党组织,使抗日联军失去立足之点。因此,自1938年下半年以后,抗日联军的斗争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境地。到1940年初,抗联各部队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处境极为险恶。在人员减少、弹尽粮绝的严重形势下,抗联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改变斗争的方针,除留一部分部队在原地坚持斗争外,各部队陆续向乌苏里江东岸苏联境内转移,在苏联红军的安排下,全体人员到达苏联伯力。

然而撤入苏境也并不是很简单的事。在一段时间里,抗联指战员中曾经有这样一种思想:宁愿战死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也不过界到苏联去。因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他们怎忍心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另一方面,过界去苏联以后的结果如何,也不能不使他们产生疑虑:当初义勇军斗争失败后,过界入苏的义勇军领导人和部队,全部被遣送到新疆,离开了抗日战场。针对这些思想顾虑,党组织和抗联领导人从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在苏联远东军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吉东和北满党组织以及抗联军队主要负责人的努力,1940年1月24日至2月5日,中共吉东、北满党组织在苏联伯力召开联席会议,即“伯力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与苏联远东军建立联系并互相合作等问题,从而为统一党的领导奠定了思想基础。3月19日,为解决抗联部队和苏方的关系问题,抗联领导人周保中、赵尚志、冯仲云以及联共远东边疆委员会书记伊万诺夫、远东军代理总司令那尔马西等召开双边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公布了以负责与抗联联系的苏方代表海路、王新林名义提出的《对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副总司令赵尚志和第三路军总指挥张寿钱、北满党委代表冯仲云的指示提纲》。这一“指示提纲”就东北抗日游击运动当前的总策略以及军队工作、党的工作、群众工作等作了详细的指示。“指示提纲”以不干涉中国党和军队的内部事务为前提,确立了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苏联边疆党组织和远东军对抗联的工作指示与援助的原则。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抗联部队陆续撤入中苏边境的苏联一侧进行休整,苏方对他们提供了各方面的援助。

为便于统一管理和领导,越境部队在苏联的双城子和伯力附近相继建立了南、北两个野营。抗联部队分散驻在两个野营,且党的组织仍然是吉东、北满和南满三个省委的分散系统,这对于当时抗联部队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将来的斗争需要来说都是不利的。抗联领导人希望把两个野营统一起来,以便在未来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将上述意见向苏方提出并得到了苏联方面的支持。1942年7月16日,苏方同意把东北抗日联军部队的南、北两个野营及尚在东北活动的抗联队伍完全统一编为一个旅 。7月22日,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阿巴纳申大将在伯力接见了周保中、张寿钱(李兆麟)、并以司令部的名义发布命令,委任周保中为中国特别旅旅长,委任张寿钱为政治委员(后改为政治副旅长)。中国特别旅的番号为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第八十八旅,即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1945年8月1日抗联教导旅组建完成。9月13日,抗联教导旅召开了全体中共党员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中共东北党委会),并于1945年9月,随同苏军反攻东北。

二、抗联教导旅加紧战前训练,积极配合苏军解放东北

1945年4月底,东北抗联教导旅全体指战员在野营驻地,集体收听了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政治、军事报告,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决心加紧准备,迎接反攻东北收复失地和抗日战争总反攻的到来。

为了参加反攻东北作战,抗联教导旅积极开展军事训练。按照苏军统帅部的部署,着重进行战役战斗中的协同作战训练和演习,并以攻坚战为主。同时积极学习借鉴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新鲜经验。在抓紧训练的同时,中共东北委员会和抗联教导旅的主要负责人,还按苏联远东军司令的指示精神,积极准备配合苏军解放中国的东北。东北抗联计划扩建近十万人的部队,以便参加大规模的反攻作战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周保中、李兆麟还适时订出了如下的行动计划:①从抗联教导旅派出伞降分队,分别到指定的敌后各地,执行战术侦察任务,配合苏军作战。②对东北原游击区,特别是南满的磐石、吉东的延吉、绥宁,北满的汤原、桦川等地区,增派小部队开展活动;③在东北坚持斗争的小分队,要在指定的地区开展活动,并赋予执行战术侦察、配合苏联红军作战的任务;④抗联教导旅主力随同苏联红军行动。这个行动计划为蘇联远东军司令部所采纳,成为苏军对日作战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夜,苏联红军约150万人,在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指挥下,分东、西、北三路进入东北。同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密切配合苏联及其它同盟国作战,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敌人给予歼灭,猛烈地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苏联的对日宣战和毛泽东的声明,极大地激励了抗联教导旅,全旅在驻地召开了反攻东北的誓师大会。当日午夜,东北抗联教导旅即按原定的作战计划,分别配属苏联各部行动。早在七月下旬,由数百名抗联战士组成的伞降先遣部队,即陆续派往苏军各方面军,其任务是:进行火力侦查,袭击敌人后方,配合正面进攻,担任苏联红军进攻部队的向导。在执行火力侦察任务中,抗联牺牲了很多干部战士。但是,这种牺牲却为苏联红军主力进攻开辟道路和减少伤亡做出了贡献。8月18日至24日,苏联红军指挥部决定使用空降兵夺取大城市,消灭拖延投降时间、继续顽抗的敌人。东北抗联教导旅随即派出空降人员,配合苏军分别在长春、沈阳、哈尔滨、吉林、大连旅顺和其他城市进行空降,完成了作战任务。8月下旬苏军向周保中下达命令:抗联部队随苏军攻占东北各战略要点后,部队领导人要分别担任各城市苏军副司令的职务。目的是协助苏军维持占领地区的秩序,迅速肃清日伪残余和一切反革命分子,促进中苏人民的友好活动;同时,抗联可以利用军事管制的合法身份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在占领地区外发动群众,建立游击队和根据地。抗联人员出任苏军所占各城市的副司令,在苏军未撤出东北前,能以合法身份在占领地区进行活动,在苏军撤出后,又能以抗联身份接管城市。这样既不违反苏联和国民党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的规定,又能确保各占领地区比较顺利地回到人民手中,利于挫败美国支持蒋介石掠夺抗战胜利成果的阴谋。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宣告无条件投降。但还有一些极端顽固、反动的军警宪特没有放下武器,他们继续与地方反动士绅相勾结横行作恶,与人民为敌。还有的摇身一变,挂出了国民党地方党部和地方武装的幌子,危害地方治安,摧残民主力量,企图充当国民党“劫收”东北的急先锋。对此,东北抗联一方面维护社会治安,建立革命秩序,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和国民党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着手开展建党、建军、建政的工作。从1945年9月起,抗联在东北先后建立了十一个党的地区委员会,并与当地中共地下党员取得联系,开展工作。抗联部队为保卫抗战胜利成果,接应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5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10月20日,周保中等同志向东北局移交了组织关系。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抗联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各部队陆续进入东、南、西、北满广大地区,开展肃清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民主政权等工作。1945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恢复和扩大抗日联军与群众的联系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给东北局的指示》,指出:抗日联军过去有长期抗日的历史,与东北人民有密切的联系,在关内也有相当的影响,应当尊重历史,发扬抗日传统。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至此,东北抗日联军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三、抗联教导旅的历史意义

抗联教导旅是抗联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分割的阶段。它自野营建立,经历了4年多的时间,在东北抗日斗争史上,在东北抗联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保存了抗联部队的有生力量

一方面,由于苏联方面的支持,由于有了海路、王新林的“指示纲领”,对于抗联越境人员,苏联方面不仅予以接纳,而且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抗联领导人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而苏方也尊重这一原则,抗联教导旅得以建立,抗联部队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抗日联军所余部队得以避免当初义勇军那样的命运,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

(二)整顿了队伍,统一了思想

东北抗日联军自1932-1933年建立游击队,经历了1934-1937年的大发展,又经历了1938-1940年的大挫折,到1940年末大部队伍陆续退入苏联境内进行整训,这时已经不足两千人了。他们是东北抗日联军“硕果仅存”的优秀分子,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但是,他们由于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得不到党中央的文件和指示,是在孤立无援的状况下进行斗争。在教导旅期间,由于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党的组织和军队系统的分散状态得以克服。同时还可以通过苏联方面得到党中央的一些文件、党的领导人的著作,因而对于总结抗联斗争的经验教训,统一部队的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三)整顿了组织,统一了领导

自1936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撤销以后,东北党组织失去了统一领导,先后组成了三个省委。由于残酷的战争环境,各大游击区之间的联系被隔断,各省委之间没有可能就一些重大問题进行讨论,也难以进行协调活动;加之1937年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撤回延安,中共东北党组织和党中央的仅有的联系渠道也失去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东北的抗日斗争没有一个统一的党的组织进行领导,一些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互相之间的一些不同意见也难以交流和统一,从而造成了相互之间的隔阂,但在野营期间这个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导旅和东北委员会才得以建立,领导才得以统一。党和军队领导的统一,对抗联部队的整训,对小部队的派遣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抗联旗帜不倒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是中国人民抗日军队的组成部分。这支军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它不仅有力地配合了苏军反攻东北,而且对先期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收复东北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的历史功绩是值得后人学习和肯定的。

猜你喜欢

历史意义解放配合
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延安整风”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探索高校党组织间关系开创党建工作创新之路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红色娘子军的成立、名称由来以及历史意义
试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党风建设思想的历史特点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