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校史教育的意义、维度和方法
2019-12-06赵春阳
赵春阳
【摘要】在我国本科大学里,校史教育已经成为新生入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些历史悠久的学校还会开设校史教育的选修课。但是,在我国高职高专中,校史教育还常常被人忽视。本文通过探索高职高专校史教育的意义和维度,从而寻找高职高专校史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 校史教育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一、高职高专校史教育的两点意义
(一)校史教育是不忘初心的体现
校史教育是一所学校不忘初心的体现。拿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举例,我校创立于1951年,办学之初,校址在沈阳西北郊区一所废弃的酒厂,土坯房、草屋顶、泥土地,四面透风的厂房既是课堂又是宿舍。没有实习实验设备,教师就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公路施工现场以及运输管理部门进行现场教学;没有教材,教师们就自编讲义,一面编一面教。自1951年创立以来,我校四易校址,七更校名,甚至下放、停办,经历了一个艰苦创业、探索前进、发展壮大、跨越前进的发展历程,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校史教育有助于全校师生了解我校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激励全校师生奋发图强,真正体现不忘初心的深刻内涵。
(二)校史教育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我校自1951年创办以来,一直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到2019年已经有六十八个春秋。在近70年的办学历史中,一代又一代交专人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矢志不移、薪火相传,发扬交通战线敢于吃苦、善于拼搏、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光荣传统,创造了很多辉煌成就。我校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院校,全国首届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院校。68年来,我校为国家培养了六万余名德才兼备的交通人才。他们秉承“厚德笃学、实践创新”的学校校训,弘扬“脚踏实地、追求卓越” 的学校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开拓创新、勇于进取,为祖国交通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史教育有助于我校师生了解我校68年取得的辉煌成绩,培养文化自信,激励全校师生继往开来,砥砺奋进,以更饱满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生活中。
二、高职高专校史的五个维度
与一般大学不同,高职高专教育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因此,高职高专的校史与一般大学的校史也有所差异。笔者认为,一部优秀的高职高专校史,应该具备以下五个维度:
(一)学校先驱投身教育、披荆斩棘的创业史
高职高专院校在创业之初,大多经历了一段艰难时刻。拿我校举例,我校创办于1951年,建校初期,条件十分艰苦,校舍是已经停产的酿酒厂,教师、教案、教学设备都缺乏。校长连柏生和副校长高建中都是抗日英雄,他们都放弃了高官厚禄,不计个人名利,毅然决然地投身交通教育事业。
(二)学校教职工以校为家、辛苦耕耘的育人史
优秀的教职工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在一所学校的发展中,教职工的默默付出不应该被忘记。拿我校举例,1965年秋,根据国家有关“平战结合”的要求,经过省委决定,学校下迁到偏远的东部山区——抚顺市新宾县上夹河公社周家沟建校。在蜿蜒两华里的山沟里,山上山下,依山随势,建立了一个约4万平方米的简易校舍,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很多老师常年无法回家,无怨无悔,为学校付出了自己的青春。
(三)学校学生刻苦攻读、埋头苦干的报国史
优秀的学生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名片。拿我校举例,我校毕业生中有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的筑路功臣孙炜士,我国著名道路桥梁专家、原西安公路学院院长王秉纲,原交通部体改司司长、长江航运集团总裁李宗琦,海军工程设计局国家著名专家、一等功臣姚世贵、原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刘奎乡、原交通部公路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永珩等老一代毕业生,有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马振辉、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功臣朱顺生等等。这些优秀毕业生的事迹,会极大激发他们后辈的学习热情。
(四)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精神史
一个学校的校史不应该仅仅是事件和人物的罗列,还应该蕴含一定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才是一个学校经久不衰的灵魂,也是应该通过校史传承的宝贵财富。拿我校举例,“脚踏实地、追求卓越”是我校的办学精神,喻示着交专人脚踏实地做学问,脚踏实地做人,脚踏实地做事,用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追求着高职教育领域的卓越。
(五)学校相关行业在新中国筚路蓝缕、蓬勃发展的缩影史
高职高专院校往往依托于某个行业,因此,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史其实就是相关行业的缩影史。拿我校举例,我校是新中国第一所公路交通类专门学校,我校是我国交通事业筚路蓝缕、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受益人。学校学习校史的同时,也应对所从事行业产生自豪感,这才能更好地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
三、高职高专校史教育的五种方法
(一)建立校史馆和校史文化长廊
校史馆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校史馆比较正式,适合新生入学教育和领导参观。校史文化长廊是对校史馆补充。校史馆主要展示一些实物,这些实物不易放在室外,因此,很多学校的校史馆都设置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维护成本较高,流动性较差。校史文化长廊可以设置在学校的公园、图书馆公开区域,设置一些图文结合的校史展板,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对内容进行调整。
(二)开设校史课程
所有学校都可以在新生入学,新教职工入职时举办校史讲座。如果学校校史较丰富,可以开设校史选修课,也可以把校史内容融入一些课程。比如,我在学校讲授《中国道路交通文化史》,讲到新中国的交通史时,我会把我校校史融进去。
(三)开展校史宣传活动
学校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中举办校史相关活动,比如校史知识竞赛、校史征文,还可以邀请一些老校友回校追忆学校当年的往事。
(四)利用多媒体宣传校史
学校可以运动各种媒体进行校史教育,比如学校广播、学校网站、学校微博、学校公众号等,使学生耳濡目染,感受学校的历史。
(五)编纂校史书籍
学校可以组织人员编写校史,有了校史后,校史课程、组织活动、媒体宣传都可以更好地展开。编纂校史不是一日之功,应该形成一个常态,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