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后习题的功能与用法
2019-12-06张艳春
张艳春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与单元语文要素配套设计,提供了相应的有力抓手,有助于落实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功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后习题;种类及功能;教学凭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9B-0089-0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统编教材重新确定了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把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落实在各单元语文要素中,课后习题与之配套设计,提供了落实相应要素的有力抓手或方法。笔者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功能,能够使语文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课后习题的种类及功能
(一)朗读题,指导朗读方法
朗读课文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核心素養、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重视朗读课文,每个单元的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里都有“朗读课文”的练习。习题中朗读课文的要求是针对文本个性提出朗读的不同要求。这对于老师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和学生练习朗读课文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秋天》,课后习题为“朗读课文,注意‘一字的不同读音”;《雨点儿》的课后习题为“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句子,注意读好停顿”;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课后习题为“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课后习题为“朗读课文,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端午粽》的课后习题为“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棉花姑娘》课后习题:“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对话”……这样的朗读系列习题,很自然地融入了知识点、能力点,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问答题,理解课文内容,形成阅读习惯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习题都是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养成在读书过程中进行思考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形成与发展。
例如:一年级上册《项链》的课后习题:“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的课后习题:“说说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样”;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的课后习题:“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的课后习题:“说一说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是什么样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一次次读课文时就会找到答案,读与思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过程。
(三)积累运用题,加强语用
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尝试着运用和顺畅地交流,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例如:每册书中“背诵课文”“背诵课文2~5自然段”等习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又如: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课后习题:“读一读,记一记”出示了“一头牛、一只猫、一群鸭子、一颗枣、一个桃、一堆杏子”,让学生积累数量词;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文中有很多动词,课后练习题为“读读做做,再选几个各说一句话”出示了“掰、扛、扔、摘、捧、抱”,训练学生积累动词并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再如:在《黄山奇石》学习过程中认识了“景、闻、名、秀”等生字,课后习题“读一读,选几个词语说说某处景物”,一字组多词,出示了“风景、景色、风景如画,秀丽、秀美、一枝独秀……”这些课后习题,为学生积累词语、句子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四)读书方法题,引导阅读方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总编温儒敏老师在《语文教科书编写(修订)的二十个问题》中提到:“现在的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方法技巧,要在教材中有所交代。现在许多教材都频繁地要求‘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抓住关键词或者‘整体把握等等,但是最好能给出方法,有示范,让学生把握得住,能举一反三。”
这些思想在统编教材中得到改善并体现,更重视默读、浏览、朗读、读整本书等阅读方法的渗透指导和掌握,注重学生阅读速度的培养。
例如:二年级课后习题:“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读一读,注意句子的不同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这样的描述对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起到引导作用,坚持练习,便能够形成阅读技能。
(五)实践题,联系生活实际学语文、用语文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编写理念就是把语文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一年级上册《小书包》课后练习题:“说一说,你书包里有哪些文具?”“我会把文具摆放整齐。我会自己整理书包。”一年级下册《一分钟》课后习题:“一分钟能做什么?我一分钟能走( )步,能写( )字,还能……”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练习题:“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可以选用下面的词语,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下面给的词语是“乘着风”“纷纷出发”等。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习题:“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 这样设计课后习题更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运用语言的经验。
二、课后习题是教学凭借
(一)凭借课后习题,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与单元语文要素横向联系,提示了训练重难点,这样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不会跑偏,教学重点就不会模糊不清,语文教学效率得到基本保证。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为“伟人”,語文要素为“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大禹治水》的课后习题:“你知道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吗?先猜一猜再查查字典。”和“按照下面的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思考其内在联系,借助词句了解故事内容是讲故事的前提,而解词习题中出示的“挡水、疏导、驱赶”,讲故事习题中出示的语句,聚焦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定为:
1.细读故事时,借助理解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教学重点)
2.借助关键词句,讲述故事。(教学难点)
3.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凭借课后习题,分解目标,一课一得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不单一。
如:《风娃娃》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课文讲风娃娃带着美好的心愿“吹转风车”“吹动大帆船”“吹跑风筝”“吹跑衣服”“折断小树,既享受了做好事的快乐,也受到了他人的责备。故事告诉学生“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本单元围绕“相处”这一人文主题,使学生学习怎样与人相处。其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与课后习题“不认识的字先猜一猜”相联系,还有语文要素“借助提示复述课文”与课后习题“根据下面的提示讲讲这个故事”配套。教学时,在第一课时落实第一个语文要素,第二课时充分落实第二个语文要素,并潜移默化地落实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这样分解了教学目标,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螺旋上升。
(三)凭借课后习题,设计教学过程
我们在备课时会发现,有些课后习题表面看似乎和单元目标不配套,但我们会发现其中的隐性联系,巧妙运用有利于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世界之初”,语文要素为“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本单元的课文《羿射九日》课后习题有:
1.默读课文,不要指读。
2.根据表格里的内容(起因、经过、结果),讲故事。
3.你觉得故事里哪些内容很神奇?
似乎看不出三个问题和单元语文要素有什么关系。吉春亚老师的一节课给了笔者极大启发。她导入课题时,让学生了解到神话故事是通过想象来表现故事情节,体现美好精神的。接着,她从第一个课后习题开始,训练学生默读,出示儿歌——“坐姿端正捧起书,眼睛一行一行看,边读边来动脑想,安安静静默默读”,让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想象十个太阳炙烤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了故事的起因。然后,由第三个课后习题“故事哪里很神奇”为切入点,学生继续默读故事的经过,学生不仅通过羿射九日翻过99座山,蹚过99条河感受到羿射日时的神奇,还引导学生拓展想象,羿射九日还克服了哪些困难……吉老师把默读、想象、讲故事融合落实,并使学生掌握默读的本领,同时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了解学习神话故事的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后习题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准确界定课后习题的种类,充分发挥其功能,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曹文泽.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N].学习时报,2016,(12).
[2]陈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运用研究[D].渤海大学,2007.
[3]徐建光.坚持全课程育人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J].上海教育,2017,(4).
[4]魏芳.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及路径[J].现代交际,2017,(5).
[5]蔡玉生,邹俊中,高文举.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J].高教论坛,2016,(12).
[6]武洪涛.基于高校思政阵地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德体共建模式——“悦动西京”健体指导工作室[J].教育现代化,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