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中小学法治教育变革路径研究
2019-12-06刘宝超冯晶
刘宝超 冯晶
摘要: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法治教育仍面临新的挑战。为此,需要从农村义务教育实践出发,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执教水平;科学设计特色课程,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肯定教育法治价值,制定法治教育评价机制。如此,方能稳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法治教育新发展。
关键词:法治教育 师资培育 课程创新 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052—02
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是解决教育治理问题的一条基本路径。深入法治教育,丰富学生法律知识,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一精神为新时代法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问题的缘起
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法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农村中小学在城乡二元制结构体制影响下,法治教育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经济社会和教育不断变革的今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和新困难不断涌现。譬如,“互联网+教育”带来的以微信等软件交流平台引发的新问题,教师惩戒权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学校、老师、家长之间的矛盾纠纷,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居高不下与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双重困境,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校园欺凌、校园安全问题等。这些现象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中小学法治教育发展的新课题。
二、农村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学发展策略
1.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法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优质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则是学校依法治教的前提。当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大一部分教师仍旧遵循“书本独尊”“考试至上”的观点,对于德育教育部分,则形式大于内容,这相对于国家“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现有的教师水平仍需提升。为此,应首先按照《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确立的主要措施,制订教师法治培训大纲,开展法治教育,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教能力。具体而言,应加快推进法治教育教师培训制度化,如开办专门的法治教育培训班;在学员遴选方面,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引入实践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培训模式,在继续教育考年度学时核中,将法治学习部分纳入必修内容,希冀保障培训质量,切实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应丰富法治知识,培育法治素养。必要的法治知识是教师开展法治教育、坚持依法执教的取得成效的基础。为此,农村中小学教师应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应具备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程序意识,正确处理和学生之间的矛盾,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科学设计特色课程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把“开展法治教育、培养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作为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管理职责之一。全面依法治国,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的法治教育,就是要提高中小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提升中小学生运用法律方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积极参与国家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和思维的培养,需要成为课程教学最基本的价值表达。
义务教育阶段,既有的课程在法治教育上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较多地承担了这一任务,这一现状导致农村中小学的法治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实效性偏弱。为此,建议从地方课程和多学科交叉两个角度构建适合农村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其一,开发适合农村地方校本级的法治教育课程,如利用“互联网+教育”这一战略契机,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资料,进行案例教学,开展“互联网+模拟法庭”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针对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权利受侵害、学困生外出打工放弃学习、个别学生班级称霸、欺负同学等问题,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精准地对农村中小学生实施法治教育。其二,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立足于基础性课程教学,着力探索法制教学向各学科渗透的途径,在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寻找法治教育的渗透点与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习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受到法治思维的熏陶。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结合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件,渗透守法意识、公民意识,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在历史课上,关注法治发展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理科课上,可以适当将法治相关内容作为背景资料,编写成应用型考题让学生解答。如此,方能使农村中小学法治教育系统、全面、连续落地。
3.制定法治教育评价机制
第一,应该肯定教育法治对教育现代化的统领保障作用。教育法治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和保护伞,它能够保证法定的教育权益不受侵害。为此,应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法治观念,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农村中小学的新发展,使农村中小学的管理坚持法治价值和教育规律并重,遵循法治精神、契约精神、程序意识,扩大法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第二,应制定法治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在坚持基础性的只是教学前提下,重视对法治能力和法治素养的评价,设置合理的评价机制,厘清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在内的诸要素彼此之间的关系。评价程序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应合理、周密的组织和安排评价实施方案、数据统计、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总结报告等内容,做到有步骤、有梯度、有效果。同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生、农村初中生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在评价时适当引入非正式评价,确保评价的精准和客观。
西方法学家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没有信仰的法律将蜕变成为僵死的教条。”新时代中国要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必须从树立农村教育的法治思维培育开始,在学校中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农村中小学法治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法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强化法治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的话语权,形成学生依法行事、教师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申素平.新时代我国教育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18(1).
[2]李小燕.中小学教师法律素养在法治教育中的师表作用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3(3).
[3]冉亚辉.论法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与构成维度[J].教育科学研究,2017(8).
[4]秦惠民.走入教育法制的深处——论教育权的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
[5]陈春勇.中小学法治教育:来自国外的启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責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