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的应用效果

2019-12-06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1期
关键词:认知度胃癌依从性

221009徐州市中心医院消化一科,江苏 徐州

早期胃癌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内科恶性肿瘤之一,是局限于胃壁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胃癌,该病发病率高,患病人数较多[1]。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术式,疗效良好,5年存活率超过90%[2]。研究发现,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配合优质护理措施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提高治疗效果[3]。因此,本研究探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4月-2019年4月收治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60例。⑴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确诊,符合《内科学》中早期胃癌的诊断标准[4]。②具有手术指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⑵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证者。②合并精神疾病者。③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④合并免疫性疾病者。⑤合并肝、肾疾病者。⑥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⑦其他分期胃癌。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7~72岁,平均(57.94±5.17)岁;EGC分型:Ⅰ型5例,Ⅱ型37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6岁,平均(58.43±5.88)岁;EGC分型:Ⅰ型4例,Ⅱ型3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如健康宣教、饮食控制、入院指导、风险评估、出院指导等。⑵研究组采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干预,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期、行动期与维持期。①前意向阶段: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前意向阶段护理干预,通过自我效能激励法使患者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与情绪会影响早期胃癌的病情控制,并通过集中授课、一对一交流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认知度。②意向阶段:术前进行意向阶段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促使患者坚定不移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③准备期:在患者术前进行准备期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健康行为计划表,并设置目标,鼓励患者每日写自我管理日记。④行动期:在术后立即开展行动期护理干预,鼓励患者按照个体化的健康行为计划表完成设置的目标,并不断鼓励患者,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⑤维持期:在患者出院后进行维持期护理干预,可通过微信群了解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避免患者的危险行为,促使患者持续保持健康行为。

观察指标:①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认知度、治疗依从性及护理依从性,各项总分100分,评分与各项指标呈正比。②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不确定感,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160分,评分与疾病不确定感呈正比[5]。③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弹性,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100分,评分与心理弹性呈正比[6]。④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总分100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7]。⑤自制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共5个维度,各维度总分25分,评分与护理满意度呈正比。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疾病认知度、治疗依从性、护理依从性比较:研究组干预后治疗依从性、疾病认知度、护理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MUIS、CD-RISC、SF-36评分比较:研究组患者干预后MU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CD-RISC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 论

早期胃癌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是恶性肿瘤的第2位。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被发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也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式。由于早期胃癌患者的癌细胞只限于胃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所以早期胃癌的护理更应该受到临床关注,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研究发现,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行为及心理弹性,可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8]。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是将行为转变理论融入健康行为干预中,通过改变患者的心理障碍而不断帮助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有利于患者的转归。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疾病认知度、治疗依从性、护理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度,纠正不良认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护理依从性。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MU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CD-RISC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疾病认知度、治疗依从性、护理依从性比较(±s,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疾病认知度、治疗依从性、护理依从性比较(±s,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疾病认知度 治疗依从性 护理依从性对照组 30 干预前 74.65±6.52 68.33±5.71 70.58±6.25干预后 86.26±7.16⋆ 75.45±6.29⋆ 78.09±6.82⋆研究组 30 干预前 74.12±6.70 68.28±5.45 70.30±5.11干预后 92.73±8.05⋆# 91.74±7.18⋆# 90.54±7.30⋆#

表2 两组干预前后MUIS、CD-RISC、SF-36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MUIS、CD-RISC、SF-36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MUIS评分 CD-RISC评分 SF-36评分对照组 30 干预前 94.57±9.90 52.61±4.79 67.70±6.93干预后 17.30±2.73⋆ 63.85±6.05⋆ 75.81±7.46⋆研究组 30 干预前 94.32±8.98 52.84±4.87 67.61±6.38干预后 11.06±2.01⋆# 70.67±7.42⋆# 82.58±10.34⋆#

综上所述,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提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的疾病认知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配合度,减轻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高,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生活照顾 健康指导 技术与能力 服务主动性与及时性 医疗环境与设施研究组 30 23.11±1.49 23.46±1.17 23.08±1.25 23.11±1.38 23.44±1.15对照组 30 19.47±1.05 18.67±1.28 19.38±1.46 19.53±1.26 19.50±1.35 t 10.938 15.129 10.544 10.493 14.91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猜你喜欢

认知度胃癌依从性
托幼园所教师卫生保健知识认知度的研究分析
PICC置管患者置管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综合护理干预改善未婚人流术患者避孕知识认知度效果观察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