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应用丹芪通脉胶囊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改善效果
2019-12-06任洁李跳跳郭微娟
任洁,李跳跳,郭微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是由冠状动脉(冠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性疾病[1]。AMI的临床表现以剧烈胸骨后疼痛为主,严重者可伴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临床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仍有25%~30%的患者经PCI后仍无复流[2]。研究认为[3],无复流的发生主要与冠脉微循环障碍发生有关,冠脉微循环障碍是STEMI发生的主要机制,也是引发不良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减轻STEMI患者的冠脉微循环障碍,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本院在STEMI患者行PCI后辅以丹芪通脉胶囊佐治疗效满意,现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4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制定的STEMI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发病至入院时间不超过12 h;年龄18~75岁;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不超过2 h;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已接受溶栓治疗或经冠脉造影显示血管再通无需行PCI者;冠脉造影提示需行冠脉搭桥术者;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者;有冠脉支架置入、冠脉搭桥病史者;伴其他严重疾病者(如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瓣狭窄、急性肺水肿等);精神障碍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8.82±5.36)岁,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高血压11例;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57~72岁,平均年龄(66.58±4.27)岁,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高血压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确诊为STEMI,立即口服氯吡格雷 300 mg、阿司匹林 300 mg,行急诊PCI。术后两组患者均应用普通肝素(500 U/h,24 h)和盐酸替罗非班(4 ml/h,48 h)行抗栓治疗;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他汀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芪通脉胶囊(由本院制剂室生产,主要成分为丹参、黄芪、红花、川芎、桃仁、三七、党参等),每次3粒,3/d,连用4周。
1.3 观察指标PCI前及术后6个月,通过冠脉造影技术评估患者的冠脉再灌注情况。血流分级标准:血管闭塞,远端无向前血流为0级;部分造影剂通过闭塞处,但远端血管未充盈为1级;造影剂全部充盈远端血管,但充盈及清除速度较慢为2级;造影剂能够迅速、完全地充盈冠脉远端血管为3级。PCI前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心功能,评估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PCI前后6个月,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如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等。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进行U检验,计量资料(±s)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冠脉血流分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冠脉血流分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PCI后6个月的冠脉血流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CI后6个月冠脉血流3级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1)。
2.2 两组的心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LVEF、LVEDd、SV水平接近,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LVEF、SV水平明显升高,LVEDd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冠脉血流分级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LVEF:左室射血分数;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SV:每搏输出量
组别 例数 LVEF(%) LVEDd(mm) SV(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2 41.95±3.26 65.52±6.35 50.82±4.54 43.20±3.22 53.60±4.74 67.96±5.38对照组 42 42.74±2.79 56.27±5.84 51.07±3.87 48.85±3.26 54.09±3.27 59.32±4.76 t值 - 1.001 8.362 0.051 7.658 0.135 9.014 P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的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3)。
2.4 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血浆内皮素(nmol/L) 血管紧张素Ⅱ(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2 0.75±0.23 0.43±0.15 73.46±11.82 29.96±5.38对照组 42 0.78±0.25 0.57±0.17 72.58±12.27 42.85±6.47 t值 - 0.305 3.669 0.714 4.962 P值 -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在中医学中,急性心肌梗死属“真心痛”、“胸痹”范畴,《金匮要略》认为胸痹之病,病位在心,属标实本虚、上虚下实之证,治则以温阳散寒为主[5]。随着对胸痹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胸痹病有实证和虚证之别[6],血脉痹阻为胸痹病的基本病机,胸痹心痛病位在心之脉络,脉络之气郁滞为发病之源,络脉挛急、瘀阻而发展为胸痹真心痛[7]。从冠心病到急性心肌梗死,病理机制均为血脉瘀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主。丹芪通脉胶囊是由怡心汤改进而成的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丹参、黄芪、红花、川芎、桃仁、三七、党参等。黄芪、丹参为君药,黄芪可温阳益气、补五脏之气,益气固表、助心行血,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芪具有降压、强心、抗菌等功效;丹参可凉血消痈、安神养血、活血化瘀;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与丹参合同,可增强丹参的祛瘀止痛之功[8]。全方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脉之功效,气旺、血活、脉通,则痛止、胸痹除之。
本研究结果显示,加用丹芪通脉胶囊的STEMI患者,治疗后LVEF、S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治疗后冠脉血流分级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该结果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9]相符,说明STEMI患者经PCI后应用丹芪通脉胶囊,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水平,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STEMI是冠脉一支或多支发生急性、持续性、完全性缺血病变,其能引起心肌耗氧供需失衡,引发冠脉微循环障碍[10,11]。冠心病发生前,患者常已发生冠脉微循环障碍,但冠脉造影技术很难检测到前向血流,病变发生后,冠脉微循环会引起微小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血管紧张素Ⅱ及内皮素水平升高,形成心肌及血管重构[12]。心源性猝死事件中约40%是由冠脉微循环障碍所致。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经PCI治疗后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降幅更明显,表明丹芪通脉胶囊对冠脉微循环障碍改善更明显[13,14]。
综上所述,丹芪通脉胶囊佐治STEMI可有效改善冠脉微循环障碍,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提高疗效。本研究证明了丹芪通脉胶囊用于STEMI治疗价值,存在辩证不清、中药化学成分复杂等问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