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新机遇—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
2019-12-06
文/本刊记者 王 玉
随着冷链物流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变化,冷链物流发展受到了国家和行业的高度重视,在政府、企业、协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相关技术与装备升级发展,冷链物流发展正在迈向新阶段。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
随着消费不断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我国冷链物流正在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全新、快速的发展态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物联冷链委”)整理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冷链市场规模约3000亿,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达4700亿元,年复合增速将超20%。
近日,在中物联冷链委组织召开的2020亚洲国际冷链物流与技术装备展览会(以下简称“亚洲冷链展”)媒体恳谈会上,本刊记者与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展开了对话,请他对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市场需求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装备发展等做了详细分析。
记者:2019年出台了哪些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将会给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秦玉鸣:2019年出台的主要相关政策包括: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史上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这应该是今年最高的指示。
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将极大促进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为切实加强冷藏冷冻食品监管,保障冷藏冷冻食品销售质量安全,根据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要求,市场监管总局组织起草了《冷藏冷冻食品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中物联冷链委通过微信、网站、邮件等平台积极协助此项《办法》的社会意见征集。
交通运输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对仔猪及冷鲜猪肉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指出从2019年9月1日起,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同时,在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对整车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2019年7月22日,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物联冷链委等起草了国家标准《安全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规定了食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设施设备、交接、运输配送、储存、人员和管理制度、产品追溯及召回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适用于产品出厂后到销售前需要温度控制的各类食品的物流过程。
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2019年《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和冷链物流的比例不得低于70%。对确定支持的省(区、市),每个省(区、市)支持2亿元,资金分两年安排,2019年每省(区、市)支持1亿元,2020年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再拨付剩余资金。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已经受到了国家和行业的高度重视。支持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尤其是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以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医药冷链物流体系将会加速完善,为保证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保障。
记者:您如何看待国家发改委最新出台的《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补短板工作方案》?
秦玉鸣:受制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限制,我国城乡冷链物流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在“城”方面,我国城市冷链物流发展主要存在两大短板。一是基础设施不足,特别是现代化冷链基础设施不足;二是城市限行,冷藏车目前和普通物流车辆一样在部分城市中限行。这主要与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对冷链物流的认识高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大家都把冷链物流当作普通物流来看,实际上冷链物流主要运送食品和药品,是老百姓日常保障,所以我们认为地方政府一定要把冷链物流纳入城市的整体规划,当作城市重要功能之一来规划。
在“乡”方面,农产品产地是冷链最薄弱的环节。我们知道,进口水果更受消费者喜爱,进口水果是九成熟采摘后经全程冷链到超市,而大部分国内水果是五六分熟就采摘下来运输到超市,这造成了消费者体验不好。也就是说国内农产品并不是不好,而是因为产地缺乏预冷分级包装、冷库等基础设施,导致好东西出不来,即使出来也卖不上价格。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为了落实这一工程,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制定并出台了《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补短板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工作目标,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并举,聚焦冷链物流设施失衡、装备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有效监管不足等短板,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提出切实可行的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举措,着力提高冷链物流发展水平,保障居民消费安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并对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供销总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等各部位和相关协会的工作内容做了详细分工;此外还提出了严格的工作要求。相信《方案》的实施会促进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的落地,促进城乡链物流设施建设短板逐步补齐,冷链物流建设将迎来大发展,百姓餐桌也将更加丰富。
记者:消费升级给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带来了哪些挑战?
秦玉鸣: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需求不断发生变化,高品质、高效率越来越成为核心消费指标。如今,我们在零售板块的创新在全球遥遥领先,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前置仓等新零售不断地贴近消费者,这给传统冷链物流带来了变革性挑战。
终端消费者的变化引来整个行业的创新变革。例如,订单碎片化带来了操作复杂化,冷链物流中心需要拆零、再打包,冷库里的分拣量相较以前是几何倍增长,以前的冷链物流中心基本以仓储为主,现在的冷链物流中心可能偏重于拣选,有的拣选面积占到了整个冷链物流中心的2/3。高效准确的冷链物流要求也给冷库中的物流设备和信息系统带来了变革,自动存储、自动分拣等更高效、更智能的冷链物流设备逐步被应用。这些要求直接导致配送车辆越来越小,冷链物流配送成本增加,倒逼冷链物流企业整合,形成共配。
终端消费者的变化,也在促使冷链物流行业不断创新变革
记者:在您看来,我国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及相关技术装备的发展水平如何?
秦玉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及相关技术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冷库方面,2018我国冷库总量达到5238万吨,相当于1.3亿立方米,新增库容量488万吨,同比增长10.3%。从国际冷库发展情况来看,据全球冷链联盟统计,2018年美国冷库总量为1.31亿立方米,库容体量与我国相当,但是人均拥有量为我国的4倍,日本冷库总量为3761.2万立方米,人均拥有量为我国的3倍。虽然冷库容量正在规模化上升,但我国冷库市场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时期,很多旧冷库面临整顿和拆迁,市场上的现代化冷库容量严重不足,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在冷藏车方面,2018年全国的冷藏车保有量为18万台,较上年增长4万台,同比增长约28.6%;2019上半年冷藏车销售量约为2.3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6.7%。我国现有的冷藏车数量跟日本体量相近,但是由于日本人口比较少,所以人均车辆保有量还远远低于日本。而美国的车辆数量约为我国的5倍。
冷链物流行业是对技术高度依赖的行业,更多的是温控的概念,在冷链物流中不仅有制冷还有制热,整个链条上来看包括了产地预冷技术、分级包装设备等,运输过程中的冷机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监控系统等,冷链物流中心内部的制冷设备、保温设备、监控设备、存储设备,分拣包装设备、搬运设备、信息系统等,最后一公里配送中的保温箱、冷藏箱等。整个冷链物流中所用到的技术装备非常多,而我国在很多技术上还比较落后。例如,产地预冷、分级包装设备国内供应和应用的企业都不多,冷机系统和制冷设备更是依赖于外资企业,在冷库自动化设备方面德国和日本企业的水平也远远高于国内。
记者:由中物联冷链委主办的亚洲冷链展是行业受关注度最高的盛会,请您谈谈亚洲冷链展的亮点。在您看来,未来还有哪些先进技术值得关注?
秦玉鸣:我国的冷链物流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市场需求扩张,技术应用升级,赛道玩家持续增多,创新模式不断涌现。亚洲国际冷链物流与技术装备展览会(以下简称“亚洲冷链展”)择时而立,聚焦从产地到餐桌的冷链优质服务企业,全面展示冷链产业创新技术与服务,发掘驱动冷链行业未来发展新力量。目前已成为业界极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专业展览会之一。 第五届亚洲国际冷链物流与技术装备展览会将于2020年6月16日-18日在上海举办,我们会把今年的六大展区扩增到九大展区,增加包装技术与材料专区、产地冷链解决方案专区、鲜切技术专区,更加深入地去展示行业特色、优质服务和新产品。我另外,我们还会把一些本土的好企业聚起来,同时把全球的优质技术装备引进来。这将是一个冷链产业企业大聚会的平台。
除了现有的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升级发展需要持续关注以外,我认为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在冷链方面的应用空间业非常大。首先是物联网设备,大数据应用,也就是阿里提的数字经济。我前天去考察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成员全部是斯坦福大学运筹学专业毕业的博士,比如,客户需要计算一百家门店配送需要用几辆车?用什么类型的车?多大吨位的车?线路怎么跑?他们不仅能够通过大数据为客户提供最优化的方案,而且这个方案还能与地图联动,进行实时调整,持续保持最优……这一切需要5G技术的支持才可能实现。此外,冷链物流箱所用到的新材料也十分值得关注。比如,2 C端的冷藏箱,国外有技术可以将箱体做的很薄,这能够提升整个箱子的容积率,进而促进冷链物流成本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