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的读书学习之法
2019-12-05樊子豪
樊子豪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以身作则,用功学习,博闻强记,博览群书。他号召广大青年努力读书。他认为,国家繁荣富强,必须跨越两条大河,一是贫困之河,一是愚昧之河,青年要越过愚昧之河,就必须注重读书学习。他经常引用列宁的名言告诫广大青年:“只有用人类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他对青年干部曾提出一个“小目标”:“青年干部应该阅读至少两亿字的书”。如果按每本书10万字,需要阅读两千本;如果每天阅读一小时,每周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读完两千本需要40年。胡耀邦的真实意图是让青年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胡耀邦读书涉猎广泛,十分认真。他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至少两遍,《列宁全集》《毛泽东文选》至少一遍。读完《毛泽东选集》后,请人找来建国前解放区出版的毛泽东著作对照着读,每每找到修改处,就会在书页上写下笔记。除了马列经典著作,胡耀邦还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四书五经》《淮南子》,也有近代名家作品,如《郭沫若文集》、《鲁迅全集》。
艰苦环境中胡耀邦仍不改初心,刻苦读书。1969年10月,胡耀邦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只带一箱子书和一些简单的行李。这里工作艰苦,白天到几十里外拉砖、扛麻袋,晚上同志们休息聊天时,胡耀邦则钻到蚊帐里凭着马灯昏暗的光线读书至深夜。1971年,胡耀邦回到了北京,暂时未分配工作,他并未消沉颓废,而是抓紧读书。他说,“在这种情况下多读点书,不但可以提高自己,而且还是一种锻炼,可以锻炼无产阶级立场的坚定性”。
胡耀邦读书甚至到了痴狂的程度。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北京城,为防余震,人们基本都搬进了防震棚。老朋友于光远前来拜访,一进院子就远远看到胡耀邦穿着背心短裤,正在埋头苦读。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依然坚持读书,可见胡耀邦对阅读具有真正的兴趣。
胡耀邦不仅热爱读书,善于读书,更懂得学以致用。1982年1月5日,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全国统战会议上,胡耀邦准确且顺畅地背诵了韩愈的《祭鳄鱼文》的大段文字,并借题发挥说:“党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党委狠抓落实政策工作,但一些同志就是不听,或者执行不力。今年是三年了,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七年,如果七年再不落实政策,那时就是冥顽不灵了,就是冥顽抗命了,就是有意对抗中央了。”生动的比喻给大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对落实政策、推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胡耀邦的渊博学识和卓识远见令人倾倒,而他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谦逊品德和高尚情操更让人敬佩不已。有一次,胡耀邦在安徽视察,来到了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琅琊山管理处副处长张华盛向他讲解醉翁亭及《醉翁亭记》时,胡耀邦问到:“你说说《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区别在哪里呢?”张华盛即刻回答说:“《岳阳楼记》表达的是忧国忧民的思想,《醉翁亭记》描述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情怀。”胡耀邦非常满意,连连点头,把张华盛称赞一番,并意味深长地对身边人说 :“琅琊山为八名胜地 ;《醉翁亭记》是千古名文,它词采多姿,妙用‘者‘也虚词,一唱三叹,有骈有散,骈散相偕,回环往复。全文仅431个字。文章不在字的多少,而在于意境是否高远,内涵是否精深。此文意味无穷,具有上述特点,故能世代传扬。”
胡耀邦不仅善于引用名篇,还对自己不知道的词句加以追问,这样好学与好奇值得我们学习。毛泽东在一次致辞中提及了一句古语,“暗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胡耀邦不知道出处,就记在小纸条上,还问秘书曹治雄。秘书告诉他这是南北朝时梁朝诗人江淹的《别赋》的一句,而且“暗然”应是“黯然”。胡耀邦回答道,“就是‘江郎才尽的那个人吧,这回记住了!”邓子恢在一次报告中讲了治理黄河、长江以及治理海河、淮河的事情,说这是农村青年施展身手,实现抱负的大舞台。引用一句古语激励青年:“河之清,人寿几何?”大意是说,人生一世,看到黄河变清的机会是很少的,而你们的努力方向,应该是让黄河永远清澈。散会之后,胡耀邦在车上问曹治雄:“邓老刚才引的那句话,你懂不懂?是谁说的?在什么书上?”曹治雄不知道,胡耀邦就要求他回去查一查并告诉他答案。胡耀邦感慨道,“一句古语,听不懂,这是常事,要放过也就放过去了。可是一查,就查出这么多学问来!”
胡耀邦勤读书,勤动笔,常做筆记,他生前最后两年时间,仅重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就写下24本读书笔记。胡耀邦写文章、作报告从不找人代笔,如果偶尔需要代笔,也一定会自拟题目,设计结构,将中心、观点乃至段落、内容以及材料一并向起草人交代清楚。另外,胡耀邦讲话一般不会照本宣科甚至不预先准备讲稿,除非正式会议的报告。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大会上,胡耀邦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的讲话,这篇讲稿甚至可以用学术论文来定义。胡耀邦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提出了系统的看法,其深刻的理论见解、精湛的理论素养、扎实稳健的研究功底、精辟的学理论述,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在胡耀邦同志逝世30周年之际,我们追忆这位勤思好学的老同志,其学习经历与经验仍启发着青年继续努力向前,对领导干部的读书治学和官德修养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