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韩国文学翻译课程教学思考
2019-12-05郑丹丹
郑丹丹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全方位快速发展,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掌握一门外语的涵义早已不能用懂得使用一门外语进行无障碍交流、沟通去定义,外语人才需要通过外语这个媒介,培养一种崭新的人文思维模式。文学是人文精神的结晶,通过文学翻译提炼和升华外语水平与思考方式不失为一计良策,采用恰如其当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锦上添花。试图探索如何将翻转课堂引入韩国文学翻译课程的教学环节之中,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相长的新途径。
[关 键 词] 翻转课堂;文学教育;韩国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150-02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当前社会对高素质、综合性外语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在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时,除了传统的基础性听、说、读、写课程设置之外,正在逐渐加大有关文学、文化、翻译等多元化教学内容的比例。文学是语言、文化等多元因素的结晶,文学作品的遣词造句、行文结构变化多端,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思想内涵丰富多彩,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同时进行翻译练习,对外语水平达到中级以上的学生来说,是培养与历练外语综合素养与技能的有效方式。目前,国内高校将文学及翻译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还比较少见,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文学与翻译学实属两门学科,这样跨学科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学科理论及认知基础作为铺垫;其次,完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及翻译绝非一蹴而就,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足以实现深入理解;最后,针对文本的选取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且合理的衡量标准。如果能够设计出一套在文学翻译课程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及方案,实现课堂内时间的高效利用,达到理想的文学翻译课程效果,无疑能够为外语教学带来一种崭新的思路和途径。本文试图在翻转课堂的思路框架下,对韩国文学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希望能够构筑出适用于非通用语,特别是韩国语专业学生的文学翻译课程教学方式。
二、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及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韩国语专业的学生基本从零起点开始学习韩国语,与很多零起点非通用语的教学模式相同,韩国语的教学同样从基础语音、单词、語法起步,结合听、说、读、写的反复、大量训练,当学生水平到达中级之后,逐步增加文学、文化教学内容。初级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有效。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语音、语调的练习及随堂纠正,需要老师进行单词、语法、篇章的讲解与分析。然而这种将大部分学习时间分配在知识点精讲与反复训练上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步入中级阶段以后,特别是在文学翻译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显得力不从心。
韩国语文学翻译课程一般会在学生韩国语水平达到中级阶段时开设,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韩国语思维模式,具备韩国语听、说、读、写基础,依靠自身的知识积累以及课外资料搜索查询能力解决相当容量的知识疑惑。此时继续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延续植入文学翻译教学显然是不妥的。
首先,课堂学习内容严重受限,课堂内时间无法高效利用。初级阶段的知识点和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课本及练习册中,每节课有需要完成的量化指标(如一个单元的课程规定在若干课时内完成),而文学翻译的内容之广博远非一本教科书就能够涵盖的,它涉及的知识层面更复杂和多元。没有课外时间的付出和利用,无法在课内达到理想、充实的学习体验。
其次,限制学生思维能力,造成课程内容僵化教条。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练习这样的由老师向学生传输的单向性模式不符合文学翻译课程的复合性、灵活性格局。文学究其根本是人文素养的凝练成果,翻译则是融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实践活动。针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人可以有截然不同的体会、见解,加之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习惯,这种种排列组合所能呈现的效果数不胜数,绝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主要依靠老师一人的单向讲解,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当于预先设定了标准答案以及学习框架,无法使学生施展才华,阻隔了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难以产生思想的碰撞,更加谈不上擦出智慧的火花。
最后,课程无法取得复合型、深层次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谓掌握一门外语技能,并不是达到无障碍交流、沟通就可以洋洋自得的了,单一模式的外语学习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外语人才应该以语言为工具,培养自己追求跨文化、跨学科、触类旁通的高水平素质,实现综合性的人文素养。文学翻译课程的性质正好符合这种培养全方位人文素养的目的,那么,将其限制于课堂当中,不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拓展知识面、增加相关学科理论实践,就无法令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课外的努力积累必然难以实现课内的积极参与,这门课程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基于上述几点原因,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文学翻译课程之中,显然难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翻转课堂思路的导入,能够有效填补空白、避开传统课堂的不足之处。翻转课堂推崇的是一种“颠倒模式”,将通常由老师行使的课堂主导权转移给学生。某种意义上,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时,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课堂之外的工夫远比课堂之内要下得更足。如同蜜蜂从采集花粉到最终酿成蜂蜜一样,学生在课堂之外要广博地阅览群书、收集资料,将资料根据课堂目标进行精挑细选、排列组合,再经过实践练习、亲自动手,辅以后期深加工,最终才能在课堂中展现出精华成分,大家将精心酝酿出的成果汇聚于课堂,师生共同品鉴,从而使思想得到碰撞,知识得以升华,积淀下丰厚的收获和成果。翻转课堂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之外与课堂之内的有机结合,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与互补、共同参与、交相迸发出灵感的生机活力等等,这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三、韩国文学翻译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在当前国内大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索全新的、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可谓大势所趋,然而在求新、创新的过程中,考虑教学实际状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才能够走得更稳、更远。要将翻转课堂的形式导入韩国文学翻译课程中应该遵循的步骤和注重的事项是课程效果实现的关键环节。
(一)文本的选择至关重要
对中级或中级以上水平的韩国语专业学生而言,选择生涩难懂的大部头著作,如长篇小说、历史小说等,显然操之过急。文本的选择应该遵循篇幅由简短到中长,内容由贴近生活、喜闻乐见到层次多样、涉猎面广,针对翻译技巧的需求方面由技巧性偏低、内容平实到需要高度凝练合并综合性技巧。循序渐进、逐步攻克难关才不会令学生望而却步、浅尝辄止。要使学生在接触文学翻译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文学翻译带来的乐趣和全新的学习体验。
(二)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同步进行翻译学相关知识的补充与专题训练
翻译学是近年来各高校外语专业倾注大量精力推进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学科方向。在文学翻译课程中,适时、适度补充翻译学相关知识势在必行。文学文本首先是一種人文艺术的整体呈现,其中表现出的文化特征、艺术气息、语义和意境等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如何呈现、如何表达,需要翻译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引导,否则会发生南辕北辙、啼笑皆非的翻译。比如,针对文学文本究竟应该采用逐字逐句的直译,还是意译、缩译或增译,是注重文本的外在言说还是内在蕴含,这些都是值得推敲与琢磨的。而通过翻译理论主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论逻辑思维,懂得遇到什么样的语境该采用何种翻译理论技巧更为贴切,是文学翻译中不容小觑的重要能力训练。
(三)采用文本与翻译理论专题相结合的形式
课堂中预先设定一个翻译专题(比如一个翻译主题或一种翻译方式、技巧),鼓励学生以该专题为核心,首先寻找多个韩国文学作品文本,在尝试将其翻译成中文文本(中级阶段韩译中更为合适,高级阶段可开始尝试中译韩)的过程中着重精心翻译并标注出体现出该专题的语句、段落,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这一专题的理解与思索,并总结出翻译时所遇到的困难及问题。
(四)小组讨论、发表,最终通过比对经典翻译、老师点评,达到查漏补缺、扬长避短的效果
翻译的过程中可将学生分组,课堂中将每一组的翻译成果,包括翻译后总结归纳的翻译文本、翻译中标注的重点、典型实例、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及疑问等进行展示,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同时可以参考已经出版的译文,加以对比,针对学生译文和出版译文的优缺点进行梳理、总结,老师再给予精简的点评,在实践、讨论、评析中达到使学生的文学翻译知识与水平得到提炼、拔高的效果。
在上述四个关键点中,教师可先围绕第一点对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定,再着重针对第二点,也就是理论部分,将文学与翻译学有机结合,特别是结合翻译相关理论、技巧等方面制作PPT、短视频等并预先展示给学生,而学生则据此在课下抽出大量时间完成第三点中的实践操作,最终在课堂内共同协作完成第四点(学生的小组实践文本一般也采取制作成PPT或电子文档形式在课堂中予以展示,给课堂讨论提供可视性依据),也就是将产出的初级成果进行升华的步骤。
四、结语
翻转课堂运用在韩国文学翻译课堂当中是一种崭新的尝试,这需要依托教师合理的课程设计、精准到位的课内外指导,学生肯花费大量课堂外时间予以积极配合、课堂内充分地共同参与,当然更少不了师生在有限的课堂当中共同的反复摸索与磨合,这一过程要想达到理想效果绝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然而值得期待的是,在这种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课内外参与度和思维能动性、文学翻译课程的综合实际收效都将获得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武利茹.基于翻转课堂的文学作品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4(35).
[3]张国强.韩国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J].当代韩国,2011(3).
[4]张乃禹.论新时代高校韩国语专业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33-36,54.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