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汉江临眺》混合式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9-12-05吴萍萍
吴萍萍
[摘 要] 以王维《汉江临眺》的教学为例,对比传统讲授法与混合式教学法的优劣,并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进行反思。
[关 键 词] 混合式教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雨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066-03
王维长于写诗,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他又擅长作画,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鼻祖。他将绘画技巧融入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境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组编写的预科生大学语文教材收入了王维的《汉江临眺》一诗。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并能结合诗句进行赏析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而感受却无法代替。
以往对这首诗的教学,本人主要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练字(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中“接”“通”“有无中”“浮”“动”几个字的表达效果),并通过对比赏析的方式(对比《汉江临眺》与王维另一首山水诗《山居秋暝》),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境界,并促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汉江临眺》这首诗的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从大处落笔,总写汉江形势,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气势,为全诗渲染了气氛。以往教学中,我在这里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接”“通”二字的作用,明确这两个字把楚塞、荆门两个地名与三湘、九派几条水域连接起来,使我们不难想象出汉江横卧楚塞,连接三湘,贯通九派的浩瀚气势,这就不仅点明了汉江的地理位置,还突出了汉江雄浑壮阔的气势。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人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这两句诗突出了江水的流长渺远,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我会问学生为何山色会“有无中”?学生大都能说出是有雾气笼罩,雾气流动所致。我又继续发问,既然如此,换成“山色雾霭中”好不好?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有无中”几个字暗写了雾霭的流动,适当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并且也增加了画面的动感,把远山被雾气笼罩后所呈现的那种迷离朦胧的美描绘得气韵生动,如浮目前。这句诗是最能体现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的,若把“山色有无中”换成“山色雾霭中”,就直接点明了远山被雾气笼罩,不仅缺乏想象的空间,也使画面变得静止,使诗歌少了点韵味。颈联“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借助想象与夸张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浩瀚磅礴、汹涌澎湃的汉江图景。我又让学生体会“浮”“动”两个字的作用,让他们明白,这两个字化静为动,写出了诗人的错觉,突出了汉江的汹涌澎湃,并且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尾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是即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眷恋与沉醉。
对比《汉江临眺》与《山居秋暝》,我会先让学生说说两首诗的共同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共同的创作手法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两首诗开篇都勾勒了一幅境界开阔的图景作为整个画面的大框架、大背景,中间部分都是在这个框架、背景上作具体点染、描画,结尾都是即景抒情。在具体描绘时,王维特别擅长突出景物的典型特征(如《汉江临眺》抓住了汉江相连甚广,浩瀚壮阔的气势进行渲染;《山居秋暝》抓住了秋日黄昏,山雨初霁后山谷的清幽进行描画),往往略加点染,便呈现出一幅境界优美、极富韵味的画面。他还擅长结构画面,捕捉自然界的光和色,使画面色彩明丽,层次丰富。如《汉江临眺》,有俯瞰,有远眺,有近观,褪尽彩艳之色,俨然如一幅境界开阔的水墨山水画。《山居秋暝》,有仰视,有俯视,明月与松林,清泉与静石,绿竹与浣女,莲叶与渔舟,不同意象之间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一幅富有生机的画卷,极尽自然的悠遠恬美。画卷中景物繁多却层次分明,没有丝毫杂乱之感。此外,王维还擅长捕捉自然界的音响、光影变化,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态,使生气灌注其间,使其山水诗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有如一幅立体画和或一首交响诗。如《汉江临眺》“山色有无中”一句间接写了流动的云雾,使静止的山灵动起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写出诗人自己动与静的错觉,突出汉江汹涌磅礴的气势,让人仿佛听到了江水奔腾的声音。《山居秋暝》中明月无声,流水有韵,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衬托静,构成一幅清雅安谧的松林月夜图。“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描写更是使画面活起来了,浣女的嬉笑声,划桨的声音,仿佛都从画中流溢出来了。在描绘景物时,王维常常将自己闲适、陶醉、隐逸等感情融入其中,使画面彰显诗情和深长悠远的意境,令人向往。总之,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作诗的手法融入山水诗的创作中,用语言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所以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采用以上这种传统的讲授法、问答法教学,虽然也能达到教学目标,但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化,慕课、混合式教学、协作化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化。此次《汉江临眺》这首诗的教学我尝试了混合式教学法。
所谓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像过去一样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而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在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交流,进行自主思考。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它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启发、监控等主导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途径多元化,学习体验形象化,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促使学生克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老师“教”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将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此次《汉江临眺》一诗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
一、课前
在语文学习群里布置课前自学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用现代汉语翻译诗句。对比翻译的句子与原诗句在气势营造与意境描写上有何区别。
2.赏析诗歌。结合课后简析及自己查阅的资料,赏析诗作,把握诗作的主旨及艺术特色。
3.仔细体会诗中“接”“通”“有无中”“浮”“动”几个字的妙处。
在自主学习中,有学生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在群里提出了疑问,同学之间进行了交流,教师也进行了线上答疑。
二、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1.先请几位学生翻译诗句,抽查预习情况。因为之前明确了预习任务,大多数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都踊跃地分享了自己的翻译,大多学生翻译得比较好。
2.用PPT展示三张在网上搜索到的“汉江临眺图”,让学生说说,自己会选择哪一幅作为《汉江临眺》一诗的配图,并阐述自己选择的理由。学生稍作思考后,结合自己对《汉江临眺》一诗的理解,阐述了自己选择某一幅图的理由。
三幅图都是根据《汉江临眺》一诗的诗意所画的,第一幅相对写实一些,画中山势俊俏,山上树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山石、树木颜色的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景物的阴阳向背和质感,画家以细笔勾勒小舟,衬托出了江天的辽阔与烟水的浩渺。第二幅以细笔勾勒水纹,表现出汉江的波涛汹涌,又用远处山之一角及两处沙洲反衬出汉江的浩瀚空阔。第三幅简洁写意,留白较多,没有任何的水纹,仅仅一叶轻舟加上近处墨色较浓的几座山及远处墨色较淡的一座山就构成了整个画面,却让人感受到了江水的流长渺远及远山迷离朦胧之美。学生或从整首诗的基调——壮美出发,说明自己选择图一的原因。或从诗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一句,通过“浮”“动”二字突出江水的浩荡、汹涌这一点,认为图二所画的江水更能突出这一特征。也有的从诗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句出发,认为图三水天一色,体现出了江水的流长渺远,而且远山墨色极淡,更能体现远山被雾气笼罩,若隐若现,迷离朦胧之美。还有学生指出图二虽然画出了波涛的汹涌翻滚,但过于写实,韵味不足,认为波涛汹涌未必需要如实画出来,图三中白茫茫一片,其实已让人感到水势浩荡,水汽大,雾重,从而引发了争论,现场气氛热烈。
大部分学生交流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后,我重点赏析了“接”“通”“有无中”“浮”“动”几个字的妙处,结合诗句的赏析,对三幅图作了分析,指出这个题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三幅图都比较切合诗意,只是或写实,或写意,或更侧重突出汉江的空阔、汹涌,或更突出远山被雾气笼罩呈现的迷离朦胧之美,只要结合诗作内容阐述清楚自己的理由即可。通过大家的发言,我知道大家都认真阅读了这首诗,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感受到了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并在脑海中描绘出了汉江临眺图,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学生都觉得收获满满,也有学生意犹未尽,仍想继续争论到底哪一幅图更切合诗意。我建议课后可以继续讨论。
3.请几位学生在理解诗作的基础上朗诵《汉江临眺》一诗,尽量读出感情。学生读完后我又播放了网上精心挑选的名家朗诵的音频,对比学生的朗诵和名家的朗诵,让学生感受名家朗诵时感情的变化(如名家朗诵到“波澜动远空”时,流露出一种赞叹,震惊,朗诵到“留醉与山翁”时,流露出一种欣赏、陶醉之情),让学生自己进行模仿。通过朗诵法、对比法,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情的体会,朗诵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课后
我在语文学习群里发送了两篇关于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特色的分析、研究的论文让大家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王维山水诗特色的理解。
此次《汉江临眺》一诗混合式教学实践反思:
1.我最初尝试混合式教学模式时,布置课前自学任务曾比较笼统,只是在线上提供一些阅读资料或视频、音频资料,要求学生预习某一课。后来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被动接受,自学能力薄弱,不知道预习中需要把握哪些问题,课前预习十分粗略,以至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不佳。所以此次布置预习任务就比较具体,明确了学生预习时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这样线下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比较好,相信长此以往,学生也能通过这种方式慢慢掌握自学的方法。
2.混合式教学将一部分内容放在线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就使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混合式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线上自学效果的检验,是自学中存在问题的答疑,是自学知识的巩固、拓展,是能力的锻炼、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得好与否,直接影响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脱离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流于形式,这样的课堂看上去十分热闹,然而学生却没有真正学到知识,没有把握好重点,没能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设计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讨论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和吸引力,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而只有他们积极参与了,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此次让学生在我所提供的三幅图中选择一幅作为《汉江临眺》一诗的配图,并阐述自己选择的理由。问题不难,学生都有话可说,所以积极参与交流发言。通过这样开放性的话题讨论,不仅可以检验学生自学时对诗歌的理解、把握情况,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鉴赏能力,交流了思想,活跃了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本人的混合式教學实践分三个阶段,目前还在第一阶段,学校“大学语文”课程还未开展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资源不足,需要尽快录制一些教学视频,准备一些学习资料,以充实、丰富线上教学资源。
4.目前市面上针对混合式教学开发了一些教学工具,如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该教学工具可在线上布置预习任务,可以监测学生预习完成度、预习的耗时等情况。上课时打开“雨课堂”智能终端,让学生扫描二维码通过课堂暗号实名认证进行点名,可节省时间。PPT底端有一个不懂功能,学生上课时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点击不懂,便于课后翻回去思考,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小结中显示的不懂人数以及不懂页码进行重新讲解,或在下一期的授课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根据课堂小结的反馈,老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习有困难或有问题的学生给予帮助。课堂上教师还可随时发送限时完成的习题,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小测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点。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在讲台大屏幕上展示,老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探讨。“雨课堂”还可以开启弹幕功能,让大家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由于后台能看到是谁发送的弹幕,所以弹幕功能也能作为主观题的一种解答方式。一堂课结束后,这堂课的学习报告也会在学生的手机端展示出来,让大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雨课堂”这类智慧教学工具属于一种移动教学工具,对网络、多媒体设备的要求较高。在教学时需要学生全程打开手机,这就会消耗一定流量,目前我校免费WiFi还未实现全面覆盖,有的教室网络信号差,有的教室多媒体设备老旧,有时无法正常打开,所以本人暂未使用“雨课堂”之类的智慧教学工具,目前我主要是通过建立语文学习QQ群来实现线上的学习、交流,但QQ这种工具不是专门针对教学开发的,在发送教学视频,监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有很多不足。希望学校能在网络覆盖、多媒体设备的更新与维护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5.混合式教学还在实践中,它的优点显而易见,其不足之处也是有的,教师不能盲目地、全盘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就预科生的语文基础及预科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来看,也不能每一篇都使用混合式教学,对一些较难的篇目,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细致全面的分析讲解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所不可取代的。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