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2019-12-05马楠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9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工匠工匠精神

马楠

[摘           要]  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发展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多元价值观在国内冲撞激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工匠精神教育广泛存在于在职业院校中,但工匠精神所崇尚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不断创新的精神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应学习并传承的,这对中国从“中国制造”转变到“中国智造”至关重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工匠精神”为导入点,分析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可行性,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融入路径。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234-03

曾几何时,工匠这个词与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增添颜色。随着社会步入工业时代,工厂机器化大生产替代了手工生产,手工业劳动者数量减少,社会各界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关注度越来越低。[1]新时代下,工匠精神是所有从业者都应具备的优良品质。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大学生是否重视工匠精神将直接影响中国的未来,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对大学生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是所有教育者都应当考虑的。

一、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

在我国,工匠精神并非当代经济发展催生出的新鲜事物,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和积累。早在2300多年前,《庄子》一书就曾用短短百余字的篇幅,描绘过匠人梓庆“削木为鐻,见者惊犹鬼神”和“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些古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渗透了最朴素的工匠精神。

我国古代的工匠文化成就辉煌,催生了大量匠人,造就了无数精品,从鲁班到张衡,从《天工开物》到《百工图》,我们对这些著名匠人的事迹以及他们的杰出作品耳熟能详。在我国古代,工艺的传承体现为师徒之间的拜师学艺,这种教育模式更加专业化,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培养工匠的主要途径。工匠依靠口传身授,在传授精湛技艺的同时,也传递了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这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无法比拟的。这种教授模式让工匠精神在先人们身上代代相传、源远流长,所以我国工匠精神的基因历史悠久,培养工匠精神的沃土在中国大地广泛存在。

时光荏苒,匠心长存于中国的工匠文化中,并愈发得到重视和传承。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国家级报告中,连续四年提到了工匠精神。如此,工匠精神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新内涵

中国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工匠精神要和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契合,首先必须在理论上认知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工匠的含义

几千年来,“工”“匠”与“工匠”的含义在不断演化。《说文》:“工,巧饰也。匠,木工也。”这里强调了“工”的特殊性质,“巧”强调了技术原则,“饰”强调了艺术原则,意味着技术和艺术并重。“匠”由匚和斤两字组成,其中,“匚”意为竹筐,“斤”意为斧子。“匠”的本意为竹筐里背着刀斧等工具的木工。

随着时间推移,工与匠开始由单独的体系进行管理,称作“匠籍”,“工”与“匠”从此合为一体,不再割裂开。在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匠的释义是“手艺工人”。所以,现代意义上的工匠可理解为“手艺人”,即有技术的手工业劳动者。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把工匠精神的实质概括为“精益求精”四个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把工匠精神归结为是一种敬业精神。综上,我们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1.工匠精神的精髓是爱岗敬业精神。敬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态度。中国历来有爱岗敬业的传统,如诸葛亮为了蜀国的发展,呕心沥血,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最为贴切。人一生要对事业兢兢业业,用勤勉、刻苦的优良品质来建设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是社会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要求。

2.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开拓创新精神。纵观历史,会发现我们熟知的大国工匠每一位都是时代的推动者,因为他们坚持开拓创新,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对工艺的考量,制造出了质量更好、款式更新的产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排在了首位,可見国家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

3.工匠精神的实质是精益求精精神。精益求精是匠人们为追求产品工艺或性能的精湛而不断钻研、追求极致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漫长,需要工匠不断学习、升级自身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千锤百炼。正是这种长时间精雕细琢的工作,才会打造出日益完美的产品。

三、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大学思政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学习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与开拓创新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育人成才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世纪以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一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对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极大的挑战。反观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大部分的高校及教师都采用“老师说教”的灌输模式,互动环节少,大学生接受程度非常低,更达不到“入脑、入心”的程度,教育实效性很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度很大。随着思政教育的改革,高校思政教育纷纷从思政课程转变到课程思政。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把工匠精神的精髓渗透进每门课程(包括专业课课)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积极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实干精神,不仅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弘扬,更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大学生始终要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建设。近年来,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如何能在激烈的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一个人的“硬件”固然重要,但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内在的品质也必不可少,“工匠精神”是提高个人竞争力的优秀助推剂。尤其在一些专业课程教育,工匠精神理论的灌输应当作为专业课中的思政理论,进行“入脑入心”的渗透,使每位学生都能提高思想觉悟,自觉地用工匠精神指导自己的专业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时刻以匠人精神来要求自己。所以,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通过思政教育吸收工匠精神的精髓,走出校园实践工匠精神,可以进一步塑造优良品质,为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2]

(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工匠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弘扬。[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从万里长城到红旗渠,从故宫博物院到苏州园林,这些都是工匠精神产出的优秀作品。如今,历史悠久的工匠精神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环境中被重新拾起、放大,这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尊重和传承。弘扬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有助于更快地实现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目标。当下,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迈进,大学生作为将来的中流砥柱,学校应当也必须为学生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让工匠精神内化成自身的指导思想,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的进步发展做出应该有的贡献。

四、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的工匠精神氛围越来越浓厚,工匠大师做客高校讲座观众排到了场外的现象反映了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支持和认同。在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工匠精神也得到了积极的教育教学反馈,但目前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社会氛围不足,融入过程受影响

“环境对人会施以各种环绕力。这种力能使人习染成一种符合环境的特性,并被环境同化,形成人格。”[4]人是社会动物,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其内心和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轻视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也缺少对工匠精神深层次的认知。相当一部分家长、学生甚至专业课教师,认为大学思政理论课不是主修课,对就业没有太大帮助,要把主要精力用在专业课上。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也比较浅显,认为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学生才需要具备的,没有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社会氛围不足,就会导致融入过程变得小众化、校园化。

(二)高校素质教育失衡,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位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但部分高校还在以扩大学校规模,增加学生数量为目标,过于追求就业率,学校的专业教育越来越像就业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所下功夫不足,忽略了高等教育的真实目的和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改造、认识,背离了高校发展素质教育发展的诉求。[5]并且,即使在一些比较重视素质教育的高校中,职业技能的培育仍是主要教学方向,缺失了职业精神和社會责任教育,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领悟不到本行业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正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被普遍弱化的情况下,工匠精神对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巨大推动作用被大大忽视,最终导致在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过程中缺乏系统性。

(三)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到位,对工匠精神存在排斥心理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元化职业价值观占据我国主导地位。“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深刻而广泛。很久以来,人们将读书、入仕看作是成功的唯一途径,似乎从事别的职业都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很多人认为,工匠不单是对匠人的称呼,更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具有界定阶层的功能。[6]大学校园以前被称作“象牙塔”,大学生被称为社会和国家将来的精英群体,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承认自己将来也是匠人的一分子。其实从广义的程度上来讲,各行各业都是匠人,都需要有工匠精神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今天,大学生必须抛弃固有的、狭隘的职业观念,对从事不同工作的劳动者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平等互敬,工作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样才能凸显劳动的价值。所以,认识到位、转变观念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前提条件。

五、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工匠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周克耀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精益求精,收获蓝天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