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研究
2019-12-05陈如敏
陈如敏
[摘 要] 网络信息时代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为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困境之际,如何积极合理地利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研究和分析新媒体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互动模式,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关 键 词] 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模式;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232-02
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切实研究如何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探索新媒体环境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互动模式。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获取各种信息的便利,同时学生在开放式信息传播接受和选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经受各种多元思想观念的冲击。网络虚拟环境的不真实性削弱了大学生的责任和道德意识,淡化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挑战着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认知偏差,从而产生一些“思想困惑”。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处于浅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也是深层思想观念固形的关键时期。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这是现在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瓶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坚守课堂的教育领地,多采取外部“灌输式”输入的方法,依靠学生自身内部提升,缺少有效的多维互动交流,且传播信息有限,这样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显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需求。此外,很多学校面临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缺乏的困境,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依靠辅导员、班主任和朋辈教育,传统的说教式和批评式教育方式让很多走在信息接受前沿的当代大学生感到枯燥无趣甚至厌烦抵触。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削弱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信息模式具有多元性、广泛性等特征,信息源的控制难度大,也使得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具有离散性和不确定性特征。[1]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有效辨别各类信息,也无法做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引导,使得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生活、价值等方面受到影响。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新媒体时代被逐渐削弱。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促使新媒体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战场,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目前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新媒体传播模式多元化
随着大学校园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论坛、QQ群等即时通讯媒体、微博等网络日志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以及悄然而生的自媒体以其快捷、方便、实时和互动的形式吸引了大学生群体。不同于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固守课堂的单一教育形式,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媒介传播的开放性和有效性突破时空限制从而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大学生关注的动态和话题进行针对性引导和教化。
(二)新媒体传播资讯无屏障
新媒体传播资讯的无屏障化极大地促进了大学校园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实现了各地域、各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新媒体环境的交互传播和无限制参与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咨询,将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融入大学生思想中,激发了大学生探究式主动式信息接受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他们的自我辨别和管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突破传统教育的弊端,利用好新媒体传播咨询开放性和无封闭性的优势,促进大学生主体精神的迸发,在虛拟世界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新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格局。[2]
(三)新媒体传播成效显著化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融合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语音、视频、图片等混合媒介形式,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被动式枯燥说教,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由被动接受变主动获取,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氛围中来。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选择学习各类信息内容,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多元化与传播咨询的无屏障极大地扩大了传播信息的成效,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对现代信息传播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高校思政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掌握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方式方法,利用新媒体的有效传播方式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有利引导和提升。
三、互动策略
(一)构建虚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新媒体环境既具有网络环境特性,也是现实环境在网络世界的延伸,具有虚拟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特征。新媒体环境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互动影响的媒体环境系统。因此,新型的网络虚拟思政教育要在科学把握新兴信息传播媒介作用机制和方式的前提下,立足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影响、渗透和转化,从虚拟与现实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上构建创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传统思政教育在网络技术下的“数字化”,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体系应该包含各类思政教育形式。[3]
其次,虚拟思政体系的构建还表现在网络思政教育氛围的营造上。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应该更具有时代性和感染性,在网络虚拟环境下更多地营造能引起大学生共鸣的教育氛围,这样更容易促使大学生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投入思政教育活动中来。
此外,虚拟思政教育体系还包涵对受教育群体能动性的引导。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思政教育者加强对大学生群体信息辨别的主观能动性的引导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想和原则的引导下,利用各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尤其是抵御不良环境的影响因素,增强学生的信息选择和甄别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更好地利用新媒体环境构建新型的思政教育体系。
(二)加强虚拟环境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衔接
新媒体环境使得大学思政教育的环境处于既可以是现实世界的环境又可以是虚拟世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有效地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虚拟媒介的规律和作用,加强对传统思政教育与虚拟环境下的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与结合,才能更好地推进新形势下的大学思政教育工作。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不是一味地摒弃传统的思政教育各个方面,而是要保留传统思政教育的优势,去除其不适应新环境的弊端。传统的思政教育具有很多优势,即思政内容高度一致性、价值观念纯粹统一性、教育体系的一贯性等,这在长期的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曾经卓有成效。[4]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思政教育要积极利用传统思政教育的有利方面转变教育模式,努力适应新媒体虚拟教育环境,逐步形成新媒体环境下的个性化、自由化、辨识性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其次,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连接还表现在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了解虚拟媒体环境的特性,掌握不同媒介的优缺点,虚拟与现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学思政教育的新型模式可以利用虚拟媒体环境发布最新的思政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平台的反馈渠道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反馈情况还需要做出及时科学的判断与引导。一方面,大学的传统思政课堂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利用生动活泼和贴近大学生生活的事例进行思政意识教育,通过讲座、论坛、纸质媒体、微信平台等电子媒体各种宣传渠道加强思政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思政教育的衔接优势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互动创新格局。
(三)加强虚拟媒体环境思政传播的监管
新媒体环境下,在思政教育传播过程中加强虚拟环境下思政传播的监管,切实了解思政教育的成效性,是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具的基础与保证。
首先,大学思政教育者通过“新媒体指数”(Index Media)等数据监测对大学高校的微信、微博、论坛等媒体进行一定的评估和完善,建立相关的传播指数的评价标准。通过对校园官方微信、校园论坛和校級微博等校园媒介的传播力和影响程度的评估与监控,可以更好地促进新媒体在大学思政传播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功效和优势。
其次,大学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应该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管理制度,完善思政教育的网络环境。建立健全大学校园的信息传播环境可以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大学生的网络言论和行为。大学思政管理需要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禁止或鼓励肯定一些网络行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明确的网络监管观念,促使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能自觉规避不道德、不文明、不合法的网络信息和行为,从而建立辨识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更好地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除了做好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之外,大学思政教育管理者还应该做好网络信息的监管和督察工作。对网络信息中各类复杂混乱的信息,学校的信息监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定时定期地进行信息监控和过滤,通过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种网络信息要加强把控和组织加工,阻止不良信息入侵大学校园,建立起大学校园与外界的网络信息的“安全区域”,确保大学生获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合法、合理的。同时,对网络突发的应急事件要具有处理预案,避免相关的信息失控情况,在第一时间能监控、反应和处理网络信息的传播。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监管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网络思政教育的传播成效,更大范围地为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晓月.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责任及其路径优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4(2):94-96.
[2]沈状海.思政教育有效性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6.
[3]黄晓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95-96.
[4]童兵.关于当前新闻传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1):147-150.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