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教学观下高职语文论述文教学的优化
2019-12-05蒋树青
蒋树青
[摘 要] 对高职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来讲,论述文的教学就似症结所在,在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实践、核心素养培育方面都缺乏相关的实践指导。立足于此,从生态教学观结合职教实际出发,通过学生课堂认知学习和能力提升的维度,研究相关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对高职语文生态课堂中“怎样教”的问题进行有益的实践尝试。
[关 键 词] 生态教学;高职语文;论述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142-02
一、论述文习得特征分析
论述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等体裁不同:记叙文以写人、叙事、描景等为主,其为文目的是“使人有所感”;说明文基本是客观阐释事物的性状、用途、原因等,其为文目的是“使人有所知”;而论述文却是希望用观点影响读者,其为文目的是“使人有所信”。[1]在论述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基本觀点的“认同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充分尊重学生内心感受和生命发展的语文生态教学观的体现。在课堂学习中,要使学生“认同”并“接受”,一般需要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作认知阶段(cognitive stage),在这一阶段,学生对知识进行陈述性编码,对知识进行有意识地提取并进行记忆。[2]所以这一阶段对论述文教学的关键在于论点、论据、论证的逻辑建构,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文中观点与论证材料间的联系,注意论点的导入和论证逻辑的严密性以及论述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个阶段是关联阶段(associative stage)。[2]在这一阶段主要发生两件事:一是最初的错误理解会被逐渐发现和改正;二是成功的文本理解所需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被强化。在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将授课的重点确立为创建与需要理解的信息相关的且对它有补充和扩展作用的额外信息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加工明显增多。信息激活的联想扩散能够促进学生对论点论据的理解。
第三个阶段是自主阶段(autonomous stage)。[2]在这个阶段,整个学习理解的过程变得越来越顺畅。学生充分掌握了知识要素,认同理解的同时,从文本的逻辑特性出发进行迁移和衍生。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充分进行情境创设和思辨引导,开展生生之间的扩展交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养成学生在“认同”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模式,逐渐朝着加工资源的方向演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整合关联
高职语文教材前四册书总共只有四个现代议论文单元,以完整的议论文单元为例,将不同册中议论文单元的人文主题和学习目标以及能力要求进行整合。培养要求按照主题设立,学习目标围绕“论点、论据、论证”展开,鲜明的人文性和能力要求是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在教学中选取典型,主辅相承,让学生一课一得,学以致用。
(一)温故而知新,巩固“典型”
论述文的表达目的是希望以自己的观点影响读者,学生学习时的重点应是吃透作者的思维方式。那么,高职学生学习论述文的第一步就是从较典型的文本入手,巩固对论述文基本特征和基本结构的认知与理解。高职语文第一册中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册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虽然属于悼词和文学小品的范畴,但是具有典型的论述文结构,教师可以从这两篇入手。还有鲁迅的《拿来主义》,虽然是杂文,但却呈现了一个清晰的“破立结构”范式。古文中,韩愈《师说》的结构也甚是典型。因此,学习论述文必须认真复习与深刻分析这些文本,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与关联思维。
(二)明确论点,找出论据
虽然在论述文的教学中把握论点与论据的难度不大,但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必不可少。论点有开门见山式的,也有卒章显志式的,如第二册中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贾谊的《过秦论》却卒章显志。在教学时应进行归纳分析,通过宏观把握论述文的结构,找准论点。《六国论》中为了论述的需要,中心论点之下还设置了分论点,这种分论论证的方式也是论述文中常见的,可以以中心论文为基点,进行不同角度的教学梳理,就能对分论点有一个甚为深入的认识。论据主要分为道理论据与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如原理、名人名言、谚语、公理等;事实论据就是实际发生的事件,包括某些史料、数据等,也有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言行。学生可以通过对第三册中王梓坤的《贵在一个“新”字》、第二册中韩愈的《师说》等文本的学习掌握论据的种类。
(三)多角度学习论证方法
论述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在于论证的方法。可以从论据的性质、分论点之间的关系、逻辑推理的角度、论证的不同侧面以及论证方式这几个角度去理解学习。例如,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论证严密,综合运用了理论论证、辩证论证、归纳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咬文嚼字》采用归纳论证和分论论证的方式,例证经典有力,值得仔细品味;苏洵的《六国论》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设置非常巧妙,因果递进、逐层深入;司马迁《鸿门宴》则以典型的演绎法进行论证。除了论证方法外,在论证方式上,如韩愈的《师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有“立论”,也有“驳论”,在教学上要注意“立驳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多角度剖析论证方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增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文本提炼提升
新能力本位视域下的高职语文生态课堂是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养成的一环。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挖掘论述文教学中的“可生成因素”,对生成性资源的形成做好准备。论述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有針对性地选择教学文本。对于某一个知识点,也不一定要固定一篇课文,可以选择典型的材料、有价值的知识组成主干,从点到面,逐步深化拓展。
(一)教学文本渗透
教学文本的深度解读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考虑。(1)以教材文本为主,充分挖掘利用它的多元价值。如韩愈的《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观点,提出“解惑”“传道”,针对“彼与彼,年相若也”提出“生乎吾前”“生乎吾后”,有的放矢,但并没有采用驳诘的写法,没有列举错误而一一驳斥,而且不光说理,还带有强烈的感情,例证以及运用对比、排偶展开议论的形式等都颇有特色。(2)从点到面,拓展其他途径寻找学生的理解点位。由于高职学生在基础学科的学习方面较为薄弱,对一些传统的典型文本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高职教学如果能做到“借力”,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还有一些典型的、精彩的驳论文常常被排除在教材之外,如鲁迅的《文学与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借用这类文本,是因为知识要素关联认知的需要,如有些文本不适合涉及太多内容,教学时可以就某些“点位”来用,无须深究。
(二)阅读应用迁移
网络上的一些精彩杂文、短评,既有典型的结构特点,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人民日报》、光明网等专栏,经常有好文章出现。这些都是论述文教学渗透的好素材,在课堂中加以运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升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除了这些可利用的素材,还可以找一些反面教材,以此作为评判的话题,充分激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水平。如在近年来兴起的一些网络语以及隐藏于其中的文化娱乐消费现象。诸如“锦鲤”“打call”“尬聊”“杠精”“确认过眼神”等,每一个网络热词都体现着一种社会热度和舆论观念。学生可以对这些热词及其带来的文化现象进行大胆的表达,进而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读写多元培育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不应拘泥于文本解读,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同时进行听、说、读、写的多元培育,让学生针对文本相关的议题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以致用”,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分析同类型的文本;主要还是体现在学生能够自主发表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立场,从而具备论述文写作的能力。写作能力的获得并不是运用方法的结果,或者说并不是首先运用方法的结果,而是在写作实践中学会了写作。文本中精密的论述也正体现了作者写作实践的风格和特色,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是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实践和体验,从而达到“自主”;二是以作者的写作风格特点入手,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思维模式,达到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王家伦,张长霖.用语文的方式教论述文[J].语文建设,2017(1):14-16.
[2][美]约翰·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M].秦裕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