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意蕴研究

2019-12-05高顺起王喜英

新丝路(下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时代

高顺起 王喜英

摘 要:习近平民生思想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新举措。而且形成了比较具有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他的的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伟大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成果,对于改善我国民生和对世界各国的民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重要启示,同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生意蕴

“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并且在这种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还坚持着具体实践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把发展当做是目标、把实践当做是标准以及把问题当做是导向,并以高度的理论和高超的政治智慧自觉地对实践发展和时代对我党的、治国政策理论所提出的新课题进行了准确的回答,而且针对这样的情形也相继的提出了一些列治国理政的新战略新思想新理念,并以此来为我国在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打下一个更坚实的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依据

对于科学思想理论来说,没有被凭空想象出来的。想要形成一种思想理论,首先的前提就是自身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然后再根据前人所提供的各种思想方面的材料以及现实社会实践去进行不断的总结,通过总结就会产生新的实践经验,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沉淀与累积逐渐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方面从时代所具有的条件上来看,我国现阶段已经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另一方面从历史上来看,它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总结,其中还有中国近代史中的一百七十多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九十年和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艰辛探索、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形成的时代依据

我们现在所处时代是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我们形成这样时代认识主要得益于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对世界格局之变化的深刻洞察并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重大判断距离现在已经过将近40年,即使是这样,我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也并没有发生变化,尤其是新世纪的到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和平、发展、合作这样的思想更是成为了世界性的时代潮流。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现代化建设积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探索性思考与实践取得的全方位的成就。当代中国的发展程度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我们党和国家事业都相继发生了根本性、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所以在这一基础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并快速发展起来。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形成的理论依据

在党的“十九大”所通过的《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样一系列的思想不但是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不断的要求党员及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同时要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原本本的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坚持把时代的特征和现代中国实际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有效的结合。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我党的第“十九大”中形成的,但是此思想的形成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刻又广泛汲取的成果,所以,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说具有着十分广泛而且深厚的历史依据以及历史基础,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现阶段也是最具值得人们深刻领会的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不断进行深刻的总结与系统概括的成果,不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目标做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同时也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彰显出其深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并且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近代史以及世界史等全部都是改革和建设的发展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特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结合的时代产物,顺应时代、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主要特质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以人民为中心的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的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把群众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真正的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行;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人民”,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习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事业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真正的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的彰显了强烈的人民性。

2.以富有时代为特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对理论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有着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中民生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内涵,彰显了新的时代特征。民生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所以民生与“五位一体”总布局紧密相联系的,确保改善民生事业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且做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为民生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3.以理论创新之特点

在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必然伴随着思想理论的发展创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推进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創新,习近平民生思想所形成的理论依据是在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以及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和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为全面解决我国民生问题和不断满足全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了科学的答案,同时为我们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新的方向,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石,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观的原创性理论体系以及理论意蕴和思想力量。

4.以实践创新之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在认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真理,进而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科学理论形成的源头活水是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实践创新和实践发展。习近平民生思想在实践性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制定了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涉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习近平的民生思想用理论来解决中国民生建设中存在的新问题,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民生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切实让民生事业落地生根,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习近平民生思想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用以指导成功实践的民生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本维度。

三、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工作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又丰富创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奋力推进社会建设的民生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其价值意蕴突出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全面而系统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感召力,强有力地推进民生事业的发展,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新突破提供有效理论指导和强大思想武器。

第一,新时代关于民生工作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与人民心连心、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彰显了我们党永远不变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历史担当精神。

第二,新时代关于民生工作的论述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民生思想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民利益诉求的客观把握,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担负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就是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要体现全面小康是创新驱动、协调推进、生态美丽、开放发展、人民共享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通过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小康。

第三,新时代关于民生工作的论述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新时代我国民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焕发的生机与活力日益显现,这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国执政党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取向,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时代诠释,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第四,新时代关于民生工作的论述有助于全面深化改革。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尤其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在民生工作中所存有的问题难题等,他对民生建设的工作指导思想和理论方针提出了新思路新理念,所以新形势下进一步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工作,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成效决定中国的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机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重点任务方面不断地下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位多方面多层次所需,使得我们的民生建设工作取得伟大成就。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意蕴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观的形成无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还是对中国民生实践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习近平民生思想既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生理念的拓展完善。在习近平民生思想中,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的民生思想的精髓,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精华,吸收了党的四代领导集体民生思想中的核心理念,针对现实民生问题与未来民生发展问题,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质的民生思想,着力推进新时代民生事业的发展。高度契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今世界大变革,更加丰富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及意义,科学地构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和科学内涵,最大限度地造福人民、服务人民。

第二,习近平民生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实惠性。习近平總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地位,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生方面覆盖面很宽如优先发展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习总书记都曾作过重要论述,这些针对民生问题的论述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惠性,都是人民群众最普遍关心的大事,都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它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和幸福。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努力,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国民生改善的红利。

第三,习近平民生思想为中国的民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也强调了一个“变”与两个“不变”,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科学地把握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认清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民生意蕴。

五、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概念在我党的第十九大中首次被提出,其中主要的内容十分系统的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基本的内涵,并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进行了郑重的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主要就是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具体实践中逐渐的形成,同时在新时代具体要发展成什么样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十分系统的回答,并且怎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坚持已经逐渐的形成了一个十分重大的客体并且也形成了一个具有科学性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是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可以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党奋斗的目标,把增进人民富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我党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切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出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为我们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着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在“五位一体”建设等方面的权益。习近平民生思想作为改革开放时代孕育的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谱写新时代民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对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文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维度分析[J].观察与思考,2017(11):70-7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郑功成.习近平民生思想:时代背景与理论特质[J].社会保障评论,2018(3)3-19

[4]李小宁.民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莫申容.习近平民生思想指导下的新时代民生建设路径[J].学理论,2018(03):9-11

[7]王喜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内涵与时代价值[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4)8-10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9]徐瑞仙.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理念渊源、核心要义与当代价值[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03):1-4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许光.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价值意蕴与理论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03)110-117

作者简介:

高顺起(1978--)男,河南兰考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王喜英(1979--)女,河南开封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