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弱化的原因分析
2019-12-05杨琳
杨琳
[摘 要] 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一直处在弱化的状态,现状令人担忧。要解决问题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关 键 词] 中职英语学习;弱化;原因;对策
[中圖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144-02
一、问题的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其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对中职学生进行文化课教学十分必要。文化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英语作为文化基础课程之一,其社会需求日趋明显。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中职学生英语学习一直处在弱化的状态,现状令人担忧。针对此问题,笔者对苏北地区一所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
(二)调查对象
苏北一四星级中等专业学校高二年级学生。
(三)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与有针对性的交谈。
(四)调查时间
2018年5月。
三、调查结果
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弱化对英语的学习,对英语学习兴趣减弱,成绩下滑。具体问题见问卷。
四、原因分析
(一)学生的原因
1.英语基础差,上课听不懂
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基础知识断层比较多,跟不上教学进度,还有部分学生连基本的26个字母都不能完全默写出来,无法听懂简单的英语对话,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交流,无法看懂阅读理解的相关文章,对英语学习无兴趣,厌恶英语,继而讨厌英语老师,对英语学习感到绝望。这样的初中生来到职业学校后依旧抱着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会以英语学习困难为理由拒绝学习英语。
2.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机
有一部分中职生没有学习目标,认为自己是初中时候的学困生,不得已上了职业中学,没有学习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日浑浑噩噩,没有学习动机,认为除了专业课其他课程不重要,没有学习追求,没有升学压力,认为考不上学还不如好好玩,整天混日子,上课玩手机、打游戏、睡觉。
3.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学习毅力不够执着
学习本来的意义是掌握一门知识或者技能,但是在中国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习成了众多学生的负担,虽然我们谈了很多年的学习减负,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习成了学生的负担。既然无法改变现状,只有努力改变自己。很多学困生怕吃苦,缺乏百折不挠的学习劲头,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心与能力,对学习感到恐惧,造成学习成绩的恶性循环。
4.缺乏学习兴趣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中职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认为,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英语,有些学生认为英语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不实用。总之就是英语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完全脱节,既然一门功课可有可无,没什么实际的作用,学生也不会主动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的原因
1.教师的师德修养较差,没有热爱学生的心
良好的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立身之本。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依然有部分教师不是抱着教书育人的心来到学校,来到教室,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身为教师,却没有拥有作为教师的良好师德,不热爱学生,对学生冷漠、歧视,或忙于自己的第二产业,赚大钱,这样的教师怎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学生又怎么能热爱英语学习呢。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内在需要的关照
德西(Dec Ryan,1987)认为: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对某一具体的活动都有其自主性动机,即个体自发自愿的,没有什么外在功利性索取的,这种自主性动机及其满足情况是真正能够激发和调节个体行为因素的。而奖励往往是由外界提供的,是作为外部控制因素出现的,当其控制性明显时,就会侵害个体的自主动机,他们的活动兴趣就会下降,甚至消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迫学生记忆的心情大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如教师强迫学生记忆单词、默写文章等。学生没有学习的意愿,教师没有进行充分的引导,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单一,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宰性,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说了算,缺乏处理课堂教学的技巧,教法老套陈旧,上课无创新,照本宣科,功利性教学大于兴趣教学。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没有创新意识。传统教学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的指导,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习惯,课堂上不重视小组合作,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存在的原因,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已逐渐不适应学生的要求。
(三)学校与教材的原因
教材内容单一、落后,不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中职校本化教材较少,没有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既无兴趣,也不实用,而且教材内容普遍偏难,对本来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教材没有吸引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成了一堆废纸。
(四)家庭与社会的原因
社会方面,社会对中职生认识上的偏见导致中职生自卑心理严重。职高生是学习上的淘汰者,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认为反正是职高生,学习好不好无所谓,不需要那么认真。
家庭方面,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据调查,本校15%的学生来自问题家庭,家庭的不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父母对子女关注少,放任自流,子女性格抑郁、叛逆、自卑,家庭关爱的缺失使这些学生更加贪玩,更具有暴力倾向。
五、对策
(一)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很多中职生不学英语的主要原因是用不上,不需要。事实情况也是如此,虽然教学大纲上说英语是文化课之一,英语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但是这样的学习太缥缈,尤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英语教学应该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台支撑,每个人都知道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教学如果没有落到实处,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中职英语教学从学生现在或者将来发展的实用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举个例子,我們经常在国内的各旅游景点看到一些小商小贩用流利地道的英语和老外讨价还价,这些人也许中文都不一定认识得很清楚,也没有专门进修过英语,为什么可以自如地和老外进行对话,而我们有些专业英语出身的学生见了真正的外国人,却无话可说,无语可答。这是英语教学中缺乏实践教育的问题,也是英语教学实用性的问题,这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一个没有真正系统学习过英语的小贩可以不费劲地与外国人交流,是因为他知道英语可以给他带来更大的收益,更多的钱,所以他要学会说英语,同理,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更应该和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让学生深切感到英语学习与自己的命运前途紧密结合的时候,才是学生真正想学好英语的时候,否则,英语教学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只会成为一种华丽的摆设。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有些学生仅仅是因为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过激的言语,就伤害了学习的上进心与积极性,我们在感叹学生心灵脆弱的同时,更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中职生大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叛逆心理比较强,偏执的外貌下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职中生也许不在乎别人的批评,但更感动于老师的关心。英语教师要好好利用学生“亲师性”这一特点,让学生热爱自己,进而热爱英语学习。鉴于此,教师要俯下身子,切实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注意自我的言行举止,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让英语课堂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中职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职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英语知识,更多的是把英语的基本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并发展成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可以说比普通高中英语教学更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教师要有能力在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交际性和创造性都比较强的教学活动。可以把游戏、竞赛、表演等形式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和生动化,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听录音、看幻灯片、观看英语短片,进行书法、朗诵、阅读理解,用英语写日记比赛等活动。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自主、快乐的生态特点,而不是完全由教师传授来完成。
(四)良好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学习如同学习游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学好英语,就需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英语氛围。想想我们是怎么学好汉语的,没有哪一个中国人天生就会说汉语,只不过是在大量的语言氛围中耳濡目染地学会说话,学会写字。语言不一定完全当成一门功课去学习,英语就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五)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中不仅要包括这样的评价,而且还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具体包括:(1)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总结自己在某节课上的表现,或者对某个知识点的了解,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了,学习的能力提高了等。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为自己进一步的改进提出更好的方案。(2)小组互评。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小组成员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因为学习都是有竞争性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表现得优秀,所以这种评价方式也间接促进了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