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二三四”感恩教育模式在中职学校的实践
2019-12-05陈爱清董留基
陈爱清 董留基
[摘 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职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如何进行全方位、深层次、高效率的感恩教育,是福鼎职业中专学校多年来不断研究与实践的方向。以建设省级示范性为契机,以感恩教育为特色项目,以理论求实践,以实践求提升,以提升求完善,终于形成了“一二三四”的感恩教育模式,即“一个主题,两个课堂,三全体系,四项历练”,引导学生时时怀感恩之心,处处施感恩之行,积极培育融现代职业教育与感恩教育于一体的时代新人。
[关 键 词] 感恩教育;中职学生;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016-02
感恩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它是有助于增强个体幸福感和人际关系满意度的一种积极的力量。感恩是中职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唯有学会感恩,中职学生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还是这个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他会为社会做各种事。感恩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做好事的意义,自觉地在做他所做的事过程中,构成了他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人生境界。本文笔者以所在的福鼎职业中专学校为例,探索感恩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实践模式。
笔者通过对中职学生的感恩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感恩意识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缺失,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麻木,不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只索取不回报,对社会缺少回馈之心与应有的责任感。究其成因既有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有学校教育的偏差,还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缺乏实效性、持续性,其原因在于主题不明确,系统不完善,合力没形成,学生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高等。
针对调查结果,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从微观角度来看,感恩教育在于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和健康的感恩情感,形成良好的感恩行为习惯;从宏观角度来看,感恩教育在于营造人人知恩、人人感恩、人人施恩的良好校园氛围,并延伸到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各个阶段,从而创造和谐、祥乐的社会环境。多年来,学校坚持以生为本,遵循中职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为宗旨,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将现代职业教育与感恩教育融于一体,探索出“凝练一个主题,抓好两个课堂,构建三全体系,加强四项历练”的中职学校“一二三四”的感恩教育实践模式。
一、凝练一个主题
福鼎职业中专学校原有的“绿眼睛”环保志愿者组织是一个成熟的环保公益组织。我们在“绿眼睛”的基础上加入了“蓝心灵”的新概念,因此,学校将感恩教育主题确定为“绿眼睛·蓝心灵”。“绿眼睛”是对学校优良传统的传承,“绿”是代表生命的颜色,寓意美好和谐,是大自然的本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寓意要用它去发现美,维护美,“绿眼睛”是以感恩自然、爱护自然为基本意蕴,引导人们要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蓝心灵”是对“绿眼睛”的延伸和发展,“蓝”是大海的本色,大海以宽广为特征,以包容为美德,“蓝心灵”寓意我们要以感恩之心行为处事,才具有像大海一样的心胸,不仅眼里有自己,有自然,还要胸怀社会,心系祖国,纳天地万物于心中,以宽广的胸怀去构建和谐的世界,人生格局才像大海一样广阔无垠。以“绿眼睛·蓝心灵”为主题开展感恩教育,既明确了感恩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内外兼修的行为准则,预示了空明澄净的教育效果,也能够展现我校实施感恩教育的特色。
二、抓好两个课堂
课堂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分,它们在感恩教育中有着不同的作用。第一课堂是学科专业课堂,中职学生感恩意识和情感的确立都和学科专业课堂教学密不可分。为了让他们牢筑感恩意识,我们充分发挥了学科专业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将感恩教育作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使感恩教育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教学内容中,并贯穿于教学过程。另外,开发感恩教育的校本课程,增设第二课堂,作为感恩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主要是实践活动课堂,属于社会大课堂,它不仅是中职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还是他们学以致用、实行感恩理念、明确感恩价值的重要途径。感恩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知与行相结合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生动的社会实践,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使中职学生对感恩知行相惜、相得益彰,只有通过各级各类回馈社会的实践活动,才能促成中职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
三、构建三全体系
学校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全方位渗透、贯穿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实现人员上全体参与、时间上全程衔接、空间上全面覆盖的“三全”育人格局。首先,采取各种形式的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感恩指数,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感恩教育的项目,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形成师生对应关系,这就是师生的全体参与。其次,从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在实施感恩教育时进行长期(三年)、中期(一个学期)和短期(一个月)规划,制定感恩教育的计划,教育内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层层深入、层层递进,做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就是时间上的全程衔接。还有在实施感恩教育时,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感恩教育的内容分解到各个不同的区域与环境,加强家校互动,学校和社会的联动,家庭与社会的衔接,这就是空间上的全覆盖。为配合感恩教育的“三全”育人格局,辅助措施有:(1)实行班级制,形成校领导带班、以班主任为核心、有专业任课教师参与的班集体导师制管理,实施全员参与的创新管理项目,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心理疏导、思想引导、行为评价的教育方式。(2)实行教官制,聘请军事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退伍不褪色的优秀士兵担任生管導师和学校事务的管理,推行半军事化管理的教官制育人项目。(3)实行现代学徒制,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企业技师和行业大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与学生结成师徒,搭建大师工作室平台,实施现代学徒制项目。这样,除了由教师进行常规的学校感恩教育,我们还通过军队中的教官、各行业中的师傅将感恩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传导给我们的学生,更为生动灵活,促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成长。
四、加强四项历练
感恩是一项复杂的行动系统,这套系统由感恩知识、感恩情感、感恩意志和感恩行动四项要素组成,只有四项要素都正常发挥其功能,感恩才会成为一种习惯。学校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平台,以文化为载体,以生活为中心,加强“知情意行”四项要素的修炼,动静结合,由内而外,形成知恩于心、体恩于情、践恩于行、知恩图报的教育过程。
(一)以课堂为阵地,渗透感恩知识
学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要素纳入课程,成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一方面,实施校本课程感恩教育。学校以突出中职学校特色和福鼎地域特色为原则,从感恩亲人、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生命、感恩自然五大方面构建感恩体系,编写校本教材《绿眼睛·蓝心灵》感恩教育读本和相应的教学设计范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典型人物或事例的感恩精神。另一方面,实施多形式的渗透教育。一是依托文化课程进行渗透。努力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感恩思想,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文化学科教学中去。二是专业渗透。感恩课程要体现中职学校的特征,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技艺回馈社会、报答社会,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将感恩教育纳入课程,在课堂中增强学生的感恩辨识能力,唤醒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以活动为平台,锻炼感恩意志
活动是由知到行的桥梁,中职学生只有反反复复地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才能从中体悟到感恩的内涵和实施感恩的富足感。一方面,学校开展以“致敬父母、铭记母校、回馈社会、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并从中体会感恩带来的心灵上的陶冶和情感上的洗礼。另一方面,学生以“绿眼睛·蓝心灵”志愿者的身份走向社会,参与海峡茶博会、省运会、旅游文化节等各级各类大型志愿服务项目实践活动,不仅磨炼意志,一展青春风采,并从中体会感恩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奉献之后的成就感。学生在感悟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
(三)以文化为载体,培育感恩情怀
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起着催化剂作用。学校将“匠心精神”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创建“大国工匠”感恩文化长廊,以大国工匠的事迹激励中职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刻苦钻研技能;以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对授业导师的感恩与尊重,对祖国的感恩与回馈。通过“匠心筑梦”技能文化节、现代学徒制拜师礼、18岁“感恩与责任”成人礼、优秀毕业生返校报告会等系列校园文化传承活动,用教师始终如一的初心和学生锲而不舍的匠心,培育新時代工匠,彰显职专人的匠心精神。
(四)以生活为中心,付诸感恩行动
感恩教育回归生活,中职学生在生活中边践行边感动边提升,形成良好的感恩行为习惯。一方面,以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学生自发组织策划创意“感念师恩”主题活动和“中秋月·爱·团圆”感念亲恩DIY等系列活动,在实际生活中真实感受各种恩情,充满对生活的敬重。另一方面,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乐趣,学生自觉把感恩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中职学生走进社区、孤儿院、养老院为有需要的人献爱心送温暖,为保护小动物献策献力,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做起,去寻找和发现无处不在的恩情,体验恩情,实践感恩,将感恩行为生活化、常态化。
实践证明,以生为本,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力求感恩教育的生活化、实践化,追求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着重激发感恩内在动力,使中职学生获得自信与尊严,融现代职业教育与感恩教育于一体,培育时代新工匠,在中职学校开展的这种“一二三四”的感恩教育实践模式是可行的,也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李柯.把感恩教育作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要素[N].中国教育报,2013-12-31.
[2]刘湘潭.中职感恩教育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3]孙兆化.中职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15(2).
[4]汪依桃.传承感恩文化 探究感恩教育模式[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S1).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