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课程建设促提质升级
2019-12-05杜丛英
杜丛英
[摘 要]为了办好80%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城中村学校,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下沙小学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了适合师生发展的“红树林课程体系”,实现了由“传统城中村学校”到“品牌新学校”的华丽蜕变。
[关键词]城中村学校;课程建设;优质教育
城中村学校的教育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些学校的生源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家庭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父母普遍无暇或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但是都很希望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的特色之一。作为广东省深圳市的中心城区,福田区提出:办“优质均衡”的教育,组建“城中村学校联盟”,使这些联盟校能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提升,为城中村学校的提质升级提供发展机遇。
福田区下沙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六年制公办学校,现有29个教学班,在校生1456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80%,是一所典型的城中村学校。“抓住机遇,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是下沙小学教育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与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学校提质升级工作千头万绪,应该以什么为突破口呢?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落地生根的载体,是学校教育的凭借,只有构建起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校快速而全面地发展。因此,经过多方调研、深入思考,下沙小学决定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学校提质升级。
一、构建红树林课程体系
学校位于深圳中心城区的下沙社区,与深圳湾畔的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邻。红树林是生长在海陆交汇的滩涂地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和乔木组成的生物群落。深圳红树林是我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东半球候鸟迁徙的栖息地和中转站。它们被潮水浸淹,扎根泥淖,成长于艰苦的生存环境,自我革新,自主适应;它们顽强坚韧,博爱包容,站立成了海防卫士,成为海堤的守护神。这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红树精神,正是城中村学生在成长中所需要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像红树苗一样茁壮成长,是“下沙教育人”关于生命教育的朴素理念,即让每一个生命都蓬勃向上,培养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少年。“红树林课程体系”蕴含着发扬特区精神、培养具有红树品质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指向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打造活力无限的生命校园的发展路径。
红树林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红树为具象,包括根课程、干课程和叶课程三个部分。图1所示的红树林课程体系图谱直观地反映了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红树林课程体系的架构。
根课程——呵护生命。它包括地方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和禁毒教育课程,校本课程中的安全体验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阳光体育课程。
干课程——滋养生命。它是红树林课程体系的主干,核心是国家课程,还包括习惯养成课程和国学经典课程。
叶课程——彰显生命。它是红树林课程最为夺目的部分,为课程的枝叶。学校拟开发更多门校本课程,重点开设活动形态课程、研究形态课程和职业形态课程,从学科拓展、体育、艺术、科技、社会生活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开发,不断挖掘教师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允许在国家課程的框架外,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差异,创造性、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红树林课程体系在保证国家课程开齐开足的前提下,兼顾地方课程,着力开发符合城中村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学校四十多门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会根据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增加或删减某些课程。目前,学校已经开设了五大类校本课程:一是体育类课程,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跆拳道等;二是艺术类课程,包括口风琴、管乐、舞蹈、模特等;三是科技类课程,包括建筑模型、STEAM教育、3D打印等;四是学科拓展类课程,包括文学社、数独、魔方等;五是生活类课程,包括烘焙、下沙文化、红树林湿地考察等。
二、打造红树林特色课程
自2016年实施红树林课程体系以来,涌现出了一些师生喜爱并颇具影响力的特色课程,积极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其中有影响、成体系的特色课程包括以下几个。
一是红树林STEAM课程。它是叶课程中的科技类课程之一。学校本着基于问题与项目的思路,以工程制作为载体,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对科学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将美术软陶制作与3D打印相结合。另一方面,开展了课题研究。学校课题“下沙小学红树林STEAM教育研究”已被列为广东省2018年度重点科研项目。
二是软陶课程。它是叶课程中的艺术类课程之一,包括软陶创意制作和软陶手绘。软陶创意制作已从最初的手工制作,逐渐发展到如今通过电脑设计、借助3D打印来完成;软陶手绘则是用软陶在玻璃器皿上粘贴出各种花纹图案。
三是儿童阅读课程。它是叶课程中的学科拓展类课程之一,从儿童的心理需要和年段特点出发,开发了经典阅读、主题阅读、分级阅读和古诗词积累四个部分的内容。经典阅读主要以学校的经典诵读读本为教材;主题阅读丛书是为了配合教材而开发的课外阅读读本;分级阅读则指定书目,每本书都有相应的阅读测试题目,涵盖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各项阅读能力的测试;古诗词积累则把小学生必背的古诗分为十个等级,要求学生对应学段进行背诵和积累。
四是足球课程。它是叶课程中的体育类课程之一,采用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的实施模式,即学校主导上课、训练和竞赛,家庭、社区协助和提供必要的支持。1至6年级每班每周上一节足球课;由班级足球队、年级精英队和校队共同组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足球梯队。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校长杯”班级足球联赛,并派夺冠球队参加市、区级足球比赛。
五是红树林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是叶课程中的学科拓展类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教材以红树林研究为主,包括红树林植物、红树林鸟类、红树林水生物、红树林环保四个方面的主题项目。
三、学校全方位提质升级
随着红树林课程体系的落实,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学校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从原来的普通城中村学校跃升为社会满意的新品牌学校。
一是教师专业水平快速提高。学校的课题研究引领着课程的开发与建构。2017年,学校申请立项了区级课题“下沙小学红树林课程体系的研究”。科研引路促进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形成与不断完善。美术软陶课程先后申报立项了区级课题“通过软陶制作培养小学生图案设计能力”和“小学软陶教学与岭南( 潮汕)民间美术传承实验研究”,以及市级课题“基于校园文化视角的小学软陶创客教学的实践研究”;体育课题“依托足球俱乐部,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三元联动的教研模式”于2017年10月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其研究成果荣获特等奖。学校的课题研究与课程开发让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如先后有六位教师被评为深圳市优秀教师,一位教师被评为“福田优秀园丁”,两位教师被评为“福田最美教师”;还有二十多位教师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两位教师的个人专著获得出版。
二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学校红树林课程体系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增加了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等内容,让学生的各种兴趣得以激发、各种特长得到发展,促进了学生学业表现的提高和身心健康成长。自2017年以来,学生在语文、英语、科学等学科方面的表现大幅度提高,其中在语文和数学学科上的表现优于区平均水平,在科学学科上的表现接近区平均水平。一名学生荣獲深圳市2017年现场作文竞赛一等奖;一名学生成为第一个踏上国际戛纳电影节(第71届)的中国少儿模特;一名学生被誉为深圳的“小梅西”,曾多次参加国际少年足球比赛。
三是学校影响力增加。2017年,学校获评深圳市教育先进单位和最具未来特色学校。近年来,申请到学校就读的一年级新生人数不断增加。2016至2019年,学校每年净增两个班,目前的在校生人数为历史最多。2018年7月,学校获评全国活力校园100强,被命名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8年6月30日至7月2日,学校第二届STEAM教育大会面向全国开放。2018年11月,学校获得全国第三届STEAM教育成果评比二等奖,12月获评全国湿地教育示范学校。学校现为广东省STEAM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学校。2019年5月,学校的红树林课程体系被列为深圳市“好课程”体系优化项目,学校也被列为深圳市科研基地。
多年来,学校以课程为抓手,推动各方面工作全面开展,实现了由“传统城中村学校”到“品牌新学校”的快速提质升级,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