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区域推进“三原色”德育
2019-12-05费蔚
费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多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加强德育一体化建设,建构“三原色”德育体系,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德育要求,有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一致的德育目标,形成立德树人的整体合力,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三原色”德育价值导向
1.“三原色”德育概念阐释
原色指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江干区将学生成长中那些基础、核心的德育要素比喻为红、绿、蓝“三原色”,建构了“三原色”德育体系(见图1)。
“三原色”德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培养可靠接班人、中国好公民、合格建设者为育人目标的区域德育总称。具体来说,红色代表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可靠接班人;绿色代表培养身心健康、文明有责的中国好公民;蓝色代表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实践能力的合格建设者。
“三原色”德育体系是以“三原色”德育目标为中心,着力推进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评价、研究、特色等育人工作,由政府统筹,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落实的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
2.“三原色”德育基本要求
“三原色”德育遵循三个原则,即系统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和一体化原则;坚持“四个结合”,即正确导向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遵循规律与特色创新相结合、协同配合与重点实施相结合以及常态开展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充分尊重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不断丰富德育内容,优化德育途径,创新德育载体,打造德育品牌;注重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的责任意识。
“三原色”德育坚持大格局、宽视野、高标准、低重心、有针对、求实效,持续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进而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二、“三原色”德育运行机制
1.“一体两翼多伙伴”管理机制
在区域层面建立“一体两翼多伙伴”管理机制,即建立以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以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两翼,以相关部门(如文明办、团工委、关工委等部门)、社会组织、学生家长为伙伴的运作机制。近年来,江干区教育局联合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成立了“钱江少年成长关护共同体”,充分发挥德育伙伴在育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协同推进区域德育工作的发展。
2.“一会二展多联盟”工作机制
“一会”即在每年末召开德育工作年会,意在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布置新一年的德育工作。“二展”即于上半年举行德育特色活动展示,下半年举行德育课堂教学展示,二者均立足课堂,形成长效的活动交流、教学研讨规范。“多联盟”即建立教学研究联盟、名班主任联盟、片区德育联盟等,激发德育团队活力。
3.点、片、面三级协同推进机制
根据“三原色”育人目标在不同阶段的落实要求,设计开展相应的活动,有的活动在具有相关特色的学校开展,有的在片区“三原色”德育联盟中实施,有的则在全区全面推进。如此而形成了点、片、面三级协同推进机制,实现了德育项目系统设计、有的放矢、精准发力,促进了德育工作的系统化、项目化、精细化。
三、“三原色”德育实施工程
围绕“三原色”育人目标,实施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评价、研究、特色九大育人工程,进一步丰富德育内涵,提升育人实效。
1.课程育人工程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固本基石,课堂是落实德育目标和要求的主阵地。江干区以德育课程为主、多学科相辅,同时以专题教育作为补充的课程育人模式,不断优化地域和校本德育资源,提升课程育人实效。一是德育课程注重课程整合,严格依照国家课程标准,保证课时、落实内容。二是各学科细化德育要求,充分发掘各自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在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自然融入。三是结合“三原色”育人目标,将德育专题教育内容进行分类,并梳理出建议内容(见表1),指导学校结合谈话课、班队课和道德与法治课落实教育要求。四是开展区域“道德+”大德育课程研究,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干,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德育专题教育等内容,优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五是弘扬本土孝文化传统,通过走访最美江干人,收集学生身边的“小孝星”事迹,编制传统文化地方课程与教材——《孝文化读本》(小学卷、中学卷)。
2.文化育人工程
以市、区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为契机,优化校园环境,使校园里的每一处景观都包含教育的意蕴。通过提升普通教室、专用教室、体育馆、图书馆等的环境建设,抓厕所洁化、廊道美化、橱窗阵地化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建设,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实现校校有校训、校标、校旗、校歌、校日(节)、校史馆(室、廊),班班有班训、班旗、班徽、班级口号。
3.活动育人工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围绕“三原色”育人目标,形成活动体系(见表1)。广泛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把握好中华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和主题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例如,围绕劳动节、烈士纪念日、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开展为期一年的“我们的节日”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又如,结合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环境保护日和法制宣传日等,开展绿色、蓝色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环保意识与守法意识,提升其文明素养,培养其创新能力。
遵循“以人为本、学生主体、主旨明确、程序严谨、形式庄严、方法创新、内容完整”的主要原则,开展仪式教育活动。精心设计、规范开展升旗仪式、入团仪式、校园节(会)等活動,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实践育人工程
丰富学生社会实践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防、科普、文化艺术等不同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落实每学年小学为期5天、初中为期10天的主题实践要求,在全区推出每月综合实践日,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活动。盘活区内德育资源,创设教育“第三空间”,将拓展性课程、特色基地巡游作为教育“第三空间”的体验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钱江少年互助公益”“红袖章Family”家庭志愿者的品牌影响力,常态化开展低碳环保、关爱老人、文明出行等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全区拥有市、区级第二课堂13个,区级教育“第三空间”34个,每年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近百场次。
5.管理育人工程
制定与学校章程相适应、兼顾公正与人文、服务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校纪校规,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校本化落实。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制度,如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关护等建立相应的制度,完善专项工作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四个引路人”“四有教师”为引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由名班主任、精锐班主任、新锐班主任和“321层次”班主任组成的骨干梯队,发挥名班主任工作站的区域辐射效应,支持领衔教师推广工作经验,扩大影响力。注重提升德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素养,围绕“T”型教师梯队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培训与培养工作。设立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荣誉金奖班主任等评优机制,鼓励各校以“班主任节”“师生节”等为载体,搭建彰显班主任工作意义、价值和荣誉感的平台,完善班主任工作长效激励机制。
6.协同育人工程
一是推进区级家长学院、校级家长学校、班级家长课堂的建设,建立“区、校、班”三级家长委员会,构建健全的家庭教育指导和管理体系。在区级层面,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讲师团、“五老”讲师团、名班主任讲师团的作用,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等活动;在校级层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家长学校课程,常态化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在班级层面,通过家长课堂、亲子活动和家教沙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亲和、友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二是成立“江干区家长议事委员会”,畅通家长交流沟通、参事议事的渠道。三是开展“家庭乐享周”系列活动,倡导亲子孝亲,共建和谐家庭。四是建设开放、融洽的社会教育环境,在每个街道派驻一名社区教育管理干部,专门从事学生的社区教育工作。五是积极利用社区课外教育资源,开展假期社会实践、“四点半”课堂、“社区小书房”等活动,吸纳相应的社会力量支持德育工作的发展。
7.评价育人工程
德育评价全方位、重过程、常态化、有实效。一是根据《江干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年度考核办法》,每年对学校工作进行综合性评价。二是通过常态的德育视导、德育调研等,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指导性、专题性评价。三是构建知行结合的新时代“钱江好少年”评价体系,结合“三原色”育人目标,分别设立“尚德少年”“向善少年”“逐梦少年”三项单项荣誉和“钱江好少年”综合荣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8.德育研究工程
围绕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全面开展德育研究。在区级层面设置德育工作专职教研员,建立道德与法治学科大组、德育教研大组和德育智囊团,切实提升德育研究质量。开展“微德育”研究,建立30个专题研究群,深入研究和解决育人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关键事件。进一步完善“8090教师成长营”和“青蓝教师携手工程”两大特色研究项目,开展德育“精彩一课”教学研讨活动,提升班主任自身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实行德育精品课程和学科德育案例的年度评选,做好专题汇编与推广。
9.特色培育工程
充分利用选修课、拓展性课程和社团活动等,大力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德育建设。自2016年起,江干区就开始实施了学校德育特色培育工程,每年以德育创新论坛的形式开展德育特色项目的交流与展示,涵盖了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家校联动、德育评价等。通过学校申报、现场答辩、专家评估等环节,评选年度十大创新项目和十大优秀项目,全力打造区、校级德育品牌。
四、结语
总之,区域推进“三原色”德育,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完善育人机制、构建育人载体、营造育人环境和落实育人任务,进一步落实德育的目标和要求,从而开创具有地方特色、富有创新价值的区域德育新局面。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