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阈解读《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困境
2019-12-05范勤勇武蓓春
范勤勇 武蓓春
摘 要:作为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八月之光》描述了被身份认同所困扰的各种人物,其中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身份困境最具代表性。通过运用后殖民中关于“他者化”、“无家状态”理论来分析乔所体现出来的身份困境及导致困境的根源,推断出身份困境源于社区对个人的排斥和压制:在一个排他性的社区中,个人对社会规则的反叛会导致个人被社会的最终淘汰。
关键词:八月之光;后殖民;他者化;无家状态
后殖民主义起初被用于分析文学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殖民或反殖民意识,然而霍米·巴巴扩展了这一理论:“研究的中心既不是民族文化中的主权,也不是人类文化中的普遍性,而是关注于……那些困扰现今无法诉说、无法被代表的过去。”[1]这便使得这一理论可以被用于分析被忽略者群体的个人经历。殖民意识可以使得殖民者将土著居民视为“次等人”,正如罗易斯·泰森在《当代批评理论》中所指出,“殖民者将他们自身看作一个人类应当所体现出来的化身,即一个合适的‘自我;土著人则是‘他者,因其不同所以低劣。这种将所有异己视为次等的做法被称为‘他者化(otherness)”。[2]
内战之后,南方社区仍然建立种族主义之上,黑人看作次等人并加以他者化。他者化是《八月之光》的一个重要的议题,这突出地体现在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身上。小说并未告诉我们他是黑人还是白人,他的双重身份使得他自出生以来一直受到社区的排斥和边缘。乔的祖父海因斯和继父麦克依琴不仅自己按照社区的规则行事,同时也希望并强迫他人同他们一样。海因斯在乔很小的时候就将种族主义观念灌输进他的头脑里:他自愿成为孤儿院的看门人不是为了来照顾他的外孙,而是在执行上帝的旨意来惩罚他女儿的罪恶和淫荡。在他看来,他的外孙就是女儿受到魔鬼的驱使而与黑人所产下的小黑鬼,为了惩罚这种混血的罪恶,他首先确保自己的女儿死于难产,然后怂恿其他小孩叫他的外孙“黑鬼”,使得乔从小就深受种族主义的影响,并从心里对黑人有强烈的憎恨感。他的继父则是想要将清教戒律和性别主义鞭入到他幼小的心灵里去。当他只有八岁的时候;继父麦克依琴则强迫他在礼拜日早餐前背诵《教义问答手册》,甚至冷冰冰地用皮鞭抽打着他瘦小的身体,体罚加饥饿使得乔终于晕倒了。虽然当时他只有八岁,但是他牢牢地记住了这一天,因为多年以后他依然感叹:“我在这一天成年了”。[3]事实上,他所谓的“成年”指的是他终于形成了那种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
后殖民理论的另一重要主题是霍米·巴巴所提出的“无家状态”(unhomeliness),他在《文化的位置》中指出“混杂理论的中心概念即是‘无家状态”,[4]哈比也赞同他的观点:“混杂理论表达的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就像是站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人一样”。[5]杜波伊斯也在诗歌《我们的精神奋斗》中指出这种双重身份带有极大的摧毁性:“在一个黑暗的身体中有两个交战的意识理念,只有依靠他的顽强意志才使它不会被撕裂”。[6]泰森则进一步指出一个人无论处于哪种文化都不会有归属感,一个人的身份危机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心理逃犯。[3]《八月之光》即是一部有关于乔的流浪汉型小说,他自成人以来就一直处于逃离之中,即使在与乔安娜同居的那三年中他也不停地暗示自己应该马上逃走,这种流浪是一种寻找自身身份的心里逃离。乔的无家状态根源于他童年时的经历,他从来都没有得到亲情般的关爱。他的祖父海因斯可能算作他童年时唯一在身边的亲人,然而海因斯的陪伴只是为了执行上帝的旨意来惩罚他身上的罪恶。他的继父则从收养时就把他当作自己的物品看待,“他会以同样的目光去估量一匹马或一张用过的犁,如果他事先相信会发现纰漏,事先又了购买的打算”;[3]这种扭曲的心理影响了他一生,他将工友拜伦递过来的午餐称为“脏玩意儿”,[3]也把乔安娜为他准备的饭菜愤怒地扔在墙上。这些事件都表明他有着严重的心理危机,只能通过违反社区所规定的方式来生存,这一切都源于他无法得知的自身身份,正如布莱卡斯坦指出的:“拥有一个身份:便是一个人;有两个身份,则什么都不是。乔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体和否定体:既是白人又是黑人,然而却什么都不是”,[7]这种身份缺失使得他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并且毫无归属感。
福克纳并没有有意地去描写某一个人的变态心理及行为,而是像后殖民理论家所关心的一样,去探讨被边缘化和他者化的文化群体。小说中几乎所有主要人物也都经历了身份问题上的困境,比如牧师海托华对自身性别身份、乔安娜对加尔文教和肉欲间产生的困惑。这种普遍的身份困惑正如上文对乔的分析一样,是内战后南方社区所形成的,对违反规定者实行他者化,在他们身上强加双重身份,从而使得他们产生无家状态感所造成的。通过后殖民阅读,我们可以看到身份困境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普遍存在的。困境产生的根源不在于个人的行为对错,而在于此行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身份困境是这部小说的最重要的主题,说明一个人如果想要摆脱身份困境就必须按照现有的社区规则来行事。
参考文献:
[1]霍米·巴巴.文化的位置[M].紐约:劳特利奇,1994.
[2]罗易斯·泰森.当代批评理论[M].加兰出版公司,纽约和伦敦,1999.
[3]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蓝仁哲译[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Farahbakhsh,Alireza.“Bhabha在J.M.Coetzee的敌人中的不合理概念:后殖民阅读.”国际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期刊(IJSELL)[J].2016,7,4(7):105-112.
[5]哈比 M.A.R..文学批评与理论史:从柏拉图到现在[M].Blackwell,Malden,2005.
[6]W.E.B.杜波伊斯.“我们的精神奋斗,”黑人民俗的灵魂[M].北京:中国国家出版物进出口公司,2007.
[7]安德烈·布莱卡斯坦.“八月之光:封闭社会及其主题”,纽约八月新论文集[C].剑桥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范勤勇(1982-),男,汉族,安徽郎溪人,硕士,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武蓓春(1980-),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