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信念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2019-12-05杨颋晟

文教资料 2019年27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改革

杨颋晟

摘    要: 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实践问题。在当前多元化思潮和全媒体传播方式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积极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路徑,担负起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重任。

关键词: 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①理想信念教育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

一些他国社会思潮,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在错误价值观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对自身面临的困惑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思想准备。另外,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呈现出全媒体化,这种传播的广泛性与碎片化,使一些负面信息和有害信息在大学生中间传播。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复杂社会问题的影响开始显现。一些大学生受到影响。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某些问题上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成长于“互联网+”的时代,表现出与以前大学生群体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勇于展现自我,思维方式较为直接,接受信息的来源主要依赖于网络平台,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和思考。以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尚未在实践中做好应变的准备,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

二、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

高校思政课是宣传和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与其他专业课不同的是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一目标既具有知识性又有很强的价值性和政治性。因此,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课的灵魂,是所有思政课程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底线。

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实际上就是依据理想信念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的,2018年4月形成的思政课新的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体现了这一原则。在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四门课程组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两门课程组成,教材由中宣部统一编著和审定。这些课程的安排有一个共同原则,那就是在新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另外,从思政课教材在高校中具体使用情况可以看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是作为教材的主体内容存在的。因此,必须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使当代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有获得感,使学生产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内在动力。

三、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方法探析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应针对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依据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将理想信念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积极创新和拓展思政课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模式,真正做到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②牢牢守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

1.积极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

有关理想信念的课堂教学内容要紧密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实际,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融入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比如针对目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挑选一些目前近现代史领域的热点问题充实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历史与国情,逐渐懂得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将教学内容与当代社会现实充分结合,适当选取当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教师尝试从马克思主义角度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社会问题,找到问题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真正明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为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打下坚实的根基。具体可以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实施,也可以在“形势与政策”中实施。

2.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

新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在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前分组讨论、课中师生互动、课后教师跟踪调查等形式,结合重大节日和社会事件,积极翻转思政课堂,给予学生正能量,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夯实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当代大学生熟悉的网络交互平台和相关网络交互软件,课后通过与学生的线上交流互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看待网络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使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生根开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新教学方式,目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扩大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

3.积极探索理想信念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方式

思政课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建设和拓展思政课的第二课堂,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如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高校所在地的传统文化及革命文化资源开展形势政策课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在高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思政课教师与相关讲解人员相配合,向学生展示相关革命人物的先进事迹,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实际上这种活动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实践更直观地体会到理想信念在现实中的积极作用,精神会受到冲击,减少平时生活中的困惑和迷茫,提升精神境界。这样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在当前互联网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夯实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现实基础,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4.逐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

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③近年来,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一些思政课老师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学生“到课率”和“课堂气氛”上,搞出了一些教学形式的创新,也产生了较为轰动的效应。但这些形式化的改革并不能使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真正取得实效。要改变这种状况,思政课教师必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史实,讲清楚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奇迹和故事。故事和史实讲清楚了,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现实依靠;故事和史实背后的理论渊源讲清楚了,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就有了逻辑起点。因此,在思政课的改革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中,必须注意逐步提高现有高校思政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法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生活方式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应该遵循把学生当亲人,和学生做朋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基本原则。处理好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和融合新的教学资源的关系,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关系,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活起来,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注释:

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解读[J/OL].人民网,2019-3-19.

③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J/OL].新华网,2019.03.1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

[2]张二芳.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需处理好四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3]陈曙光.新思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N].人民日报,2017-10-21.

[4]赵书.“95”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018SJSZ26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改革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