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
2019-12-05高誉嘉赵文霞魏玉平赵国建
高誉嘉 赵文霞 魏玉平 赵国建
摘 要: 在大学生需要视域之下,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本文结合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的必要性,探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模式 大学生 需要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①,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大学生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模式,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需要理论概述
需要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动力源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必须把握需要的实质,将大学生需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对于需要的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需要被定义为:“广义的需要是指所有生命物(生物、人和社会)的生存状态。有机体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交换,就表现为有机体的需要问题。狭义的需要专指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指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对外界事物的期望和需求。”②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基本需求按照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一种层次系统,一种需求只有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可能不是百分之百的满足),就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是经过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马克思根据个人生存发展需要,提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在马克思研究的基础上,恩格斯提出了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满足人最基本必需,以维持人的生命继续的需要;享受需要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充分肯定了人的需要的合理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
2.大学生需要特征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梳理,建构新时代大学生需要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模式首先须把握大学生需要特征。
2.1大学生需要具有发展性。
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要求大学生不断向更广范围的其他需要延伸,使大学生需要呈现动态发展变化特征。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大学生需要呈现层次和类型的不断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需要会随着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而不断发展,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经济发展与就业人口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就业需要表现出前移的特点。
2.2大学生需要具有差异性。
需要的类别众多,角度不同分类也不同。当前大学生需要存在一些共性特点,但由于个体差异,大学生个体的需要不完全相同。如女大学生在知识需要、发展需要方面往往高于男大学生,而在情感需要、尊重需要、人际交往需要不如男大学生要求强烈。由于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有的大学生更渴望物质需要的满足,有的大学生精神需要更强烈。大学生需要的差异性使其产生不同的行为选择。
2.3大学生需要具有交织性。
大学生在一定时期会同时存在很多种不同类型的需要,这些需要同时聚集在大学生个体身上,形成不同种需要并存的网状交织的局面,表现为需要的交织性特点。另外,大学生需要呈现不同侧重的横纵交织性,如:大一的学生更渴望知识需要、生活需要的满足;大二学生更期待尊重需要的满足;大三更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四对情感需要和就业需要关注更多。
3.新时代大学生需要理论下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个性鲜明的群体,呈现出思想多样化、行为个性化的特点,大学生需要表现出新的特征,迫切要求根据新情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3.1一些教育者缺乏认识,忽视大学生主体需要。
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往往把大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的客体,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一些教育者多从整体层面把握学生的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但对于学生个体层面的需要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得当,关注得很少。这些教育者,对大学生个体需要缺乏认识,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以往方式施教,很难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发掘大学生的潜能。
3.2教育环境复杂,影响大学生的真正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思维、行为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国家行列,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市场的某些缺陷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尚不健全,思想尚不成熟,对西方的意识形态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文化软实力没有理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3.3教育内容缺乏创新,忽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要求统一和格式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同时,没有很好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感染力不强。
3.4教育目标片面,忽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
部分教育者,没有很好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满足时代变化对教育者的新要求。在实践中,未能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品德和理想人格等个体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未能与学生的内在需要紧密结合,影响大学生内在需要的实现。
4.新时代大学生需要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的模式建构
模式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并具有明显特征的简化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模式的建构,通过各模式元素的合力作用,增强思想教育的整体效果。这种模式的独特之处是整个模式是一个开放、互动的动态系统,任何要素模式的变化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由此整个模式具有相关性和整体性。
4.1契约管理式。
所谓契约是指当事人双方或多方就各自利益在合意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实质上,通过契约形成不同个体相互支持又相互制衡的一个利益共同体。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约管理模式就是在公平民主的基础上,以规章制度为载体,以沟通交流为方式,以突出主体意识为重点,通过相对固定的契约规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职责、权利、义务、利益等的一种教育形式。
长期以来,学校时常凭借管理权力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漠视大学生对学校各项事务、活动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听取建议和平等交流少,发布指令多,违背契约精神。随着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关注自身权益,渴望参与一些学校事务,如“大学生权益发布会”“学生申诉听证会”等组织,体现大学生契约意识逐步成熟。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契约管理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2环境育人式。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谓环境育人,指通过优良的環境熏陶人、感染人、培育人。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文化环境至关重要。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理想信念的确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养成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规范、导向等作用。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大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4.3服务发展式。
服务指为他人做事,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发展,从广义上说是人或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本研究提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发展模式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通过合理的服务理念、规范的制度、健全的平台、完整的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4网络拓展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构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离不开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网络因具有及时性、自由性、新颖性、匿名性等特点,改变大学生的信息传播方式、消费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本文提出的网络拓展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面对网络迅速发展的态势及对社会深刻的影响,创新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方式,创新网上教育基地、校园网络文化,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通过校园BBS、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拓宽解决学生困惑的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5.新时代大学生需要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的模式建构的路径选择
不论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还是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都指出了需要对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模式需要重视大学生的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探索新的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5.1强化契约管理,尊重大学生合理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人类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就会产生不同的物质、社会、精神需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主动了解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强化契约管理。
5.1.1遵循契约理念,建立科学契约。
对大学生进行契约管理的方式很多,但要确保契约管理正常进行,首先要遵循契约理念,建立科学契约。契约是依法制定的,一方面要遵循法律根本原则,另一方面要根据现实发展需要,建立学生参与制定相关制度及机制,确保学生的正当权益,为契约管理的顺利进行创造基本的法律环境和制度条件;其次要重视正式契约和心理契约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非所有行为都需要制度明文规定,过于制度化会让人厌倦,因而重视正式契约的同时不能忘了非正式契约,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契约管理目标顺利实现。
5.1.2体现契约精神,转变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且是个人成长、发展、提高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因此,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契约精神,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对学生的不合理需要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体现契约精神,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在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既考虑国家及社会的需要,又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合理的发展需要。在二者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其次,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举办专家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得到发展。另外,注意教育内容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涉及思想、道德、心理等各方面内容,教育者应该兼顾各方面内容,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5.2注重环境育人,尊重大学生差异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科学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需要呈现出差异性及交织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全面看待大学生差异性需要,注重环境育人。
5.2.1整合综合育人环境。
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着大学生成长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大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优化社会、学校、家庭等有机结合形成的综合育人环境体系。整个综合性育人环境体系需要重视社会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的基础作用,重视社会环境教育、家庭环境与其他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全面育人的新格局。因此,要政府优化社会环境,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的饮食、娱乐等活动的管理,需要家长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支持。
5.2.2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人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创新与时代相融合,适应主流趋势的高雅校园文化,一是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方向,高校可以通过广播站、电台、报刊等各种校园媒体加强学生正确价值取向。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共青团的教育功能,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党组织、共青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三是搭建校园文化平台,科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可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挖掘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如搭建理论学习平台,开展“创新论坛”“时事沙龙”“优秀作品的展览”等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搭建主题活动平台开展精英杯系列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微公益活动等,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通过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满足大学生的差异性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3构建服务机制,尊重大学生发展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物质条件不断完善,人们不断产生更多或更高层次的需要,表明人的需要具有发展性,大学生的需要具有发展性特征。构建大学生合力育人模式需要建立科学服务机制,用动态的思维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得以满足。
5.3.1创新服务理念。
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取代“服务”,在实践中普遍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伴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管理型”“说教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一些问题。因此,高校应当创新服务理念,把尊重大学生需要作为服务的基本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平等、真诚地对待大学生需要,把服务理念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5.3.2搭建服务平台。
一,搭建综合素质拓展教育服务平台。通过开设创新课程、建立创新实验基地、成立综合素质拓展教育机构、设置综合素质拓展教育学分及成立品牌化的高水平社团等方式,搭建素质拓展教育服务平台,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效果。
二,搭建生涯导航服务平台。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导航”等课程,邀请知名企业家做报告等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等方面的教育服务,满足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发展需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综合能力。
三,搭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好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等教育服务,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5.3.3健全服务制度。
一,健全保障制度。要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必须不断完善服务活动基地、服务设施等服务经费投入的资金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服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障大学生接受服务的权利,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目标。
二,完善监督制度。通过设立反馈意见箱、设立服务投诉站等监督措施,以及现场检查、听取汇报及投诉受理等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监督的规范化,进一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健全评价制度。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服务目标,通过制定评价细则,从服务者的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方面入手,运用问卷调查法、服务成果汇报法、服务材料查阅法、服务对象座谈法等评价方法,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立体评价制度。
5.4拓展網络教育,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变化。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保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大化地发挥,促进大学生需要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
5.4.1创新网上教育基地。
互联网的空前发展,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由此需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构建网上教育基地,如通过建立“网上党校”“网上团校”及“有特色”的红色主题网站,设立“网上学术沙龙”“名人演讲厅”等栏目,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宝库,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5.4.2创新校园网络文化。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特别重视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不断创新网络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开展网上主题设计、网上征文、网上辩论、网上知识竞答、制作心理宣传网页等活动,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5.4.3创新网络长效沟通机制。
创新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方式,着力建立网络长效沟通机制,通过博客、微信、QQ、陌陌等服务网络,跟学生进行沟通;同时,可以设立“网上意见反馈信箱”了解学生动态,及时地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培养好熟悉使用网络的学生干部、党员等活跃在学生群体中的学生骨干,使其成为网络“负责人”,加强与网络“负责人”的交流,建立长效沟通机制。
5.4.4构建网络预警应急机制。
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路径,及时构建网络预警机制,如通过大学生在微博、微信、QQ空间、搜索引擎上留下的动态,了解大学生特定时期的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针对突发性的网络事件,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地处理,为学生创造文明的网络环境。
注释:
①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②郭聪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38.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郭聪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杨振斌,吴潜涛.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郑永廷.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1999(3).
[7]邓晓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尝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
[8]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通讯作者:赵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