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
2019-12-05赵志娜
赵志娜
摘要: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都离不开马克思分工理论。在社会发展中,分工理论的作用更是逐步加强,而马克思分工理论在这方面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分析马克思分工理论创立发展过程,梳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诠释其当代价值,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分工理论 唯物主义 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219—02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变革影响之下,我国顺应时代潮流逐步地发展,但我国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对马克思分工理论进行研究,可以使我国在当今时代之下赢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条件之下促进社会进步。在两个百年梦相交之际,我们更需要研究马克思分工理论,使其推动社会进步。
一、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对分工理论的研究
分工理论起源于古希腊时期,说的是人的单一才能的多方面需求需要相互帮助。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国家之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他的关于分工理论思想的论述中还讨论了分工与市场的关系。色诺芬认为,单个人不可能精通所有技艺,专注于一门技术可以提高工人水平。
威廉·配第是继柏拉图和色诺芬的分工思想之后,对分工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人物,他最先创新提出了关于聚集经济的一些观点,但却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继续发扬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的传统,把分工作为经济学研究入口。
二、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分工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中,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马克思的深化和发展之后,分工理论的个体性就被减弱了,更加突出的是它的集体性,即分工在工厂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1.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涵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分工是一种国民经济学的用语,是关于异化劳动社会性的论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分工和私有制等同起来。在分工和生产力关系的问题上,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2.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类型划分
分工理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类型。纵观分工理论可以把它分为两种类型,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自然分工因性别差异而出现,社会中的重大活动都是男人们去参与完成的。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产生,欧洲的农场主在开启圈地运动时农民与土地分离,导致阶级之间对立加深、矛盾激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工为资本家积累了财富,这是资本家喜闻乐见的,它的剥削性为资本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分工获得了自己经济的最充分的表现,但也暴露了它的对抗性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就消除了分工的对抗性。
3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发展阶段
全面理解分工理论,理清分工理论的脉络,就要从分工理论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入手。
分工理论的第一个阶段是出现在原始社会早期,当时的人们主要面临的是生存的考验,在自然基础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人们首先思考的问题是要活下去。大家一起劳动获取生活资料,由于体力不同,分工在个体之间显现出差异,尤其是男女之间显现出极大的差别。
分工理论的第二个阶段存在于原始社会后期,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也就有精力按照自己的需求去改造自然。人们摆脱了最初的低级生产,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有能力多生产产品,就有了剩余产品。封建社会后,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劳作。
分工理论的第三个阶段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半自觉分工,现在的人们有了一定的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从事一项工作,人的自由得到了充分发展,自我发展得到了充分满足。分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经不是我们选择职业的必然考虑前提。
分工理论的第四个阶段存在于将最终实现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自觉分工,虽说这种分工距離当下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但是,也不是不能实现的。等社会发展到那个阶段,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从事的工作,那时候人们的工作也不是迫于生计压力而不得不从事的。那时的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去做不同的事,上午放牧,下午捕鱼,晚上看书,工作的概念也已经淡化了。那样的生活是每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社会上也不需要谁去只为生产而生产。每个自由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去做什么。
(二)马克思分工理论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的,在研究政治经济学后逐步形成了唯物史观。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时逐步形成完整彻底的唯物史观。
1. 唯物史观在《手稿》中的初显
《手稿》是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蕴含唯物史观萌芽的基本著作,在这篇著作中社会关系制约人的本质的思想已经形成。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本质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但他发展的历程和社会发展的历程是一致的。
2.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成熟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根据社会发展的轨迹,更加明确地指出分工的作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关理论更是与分工理论有关,两者共同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不断深化的,逐渐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到了生产力上。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是马克思思考问题坚持的原则。
(三)马克思分工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和资本家是天然对立的两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自身仅仅获得了能维持生活的少量财富,大量的财富都被资本家赚取了。工人在自身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才联合起来发动工人运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一直是被剥削的对象,一直都为那微薄的薪水进行枯燥的工作。人逐步变成了机械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工更是细化为生产机构的内部分工。最为典型的就是工厂中流水线作业,工人只是在一味地重复着单一的工作。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渐消失。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获得了高额利润,工人自身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工作。
三、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产业结构
社会分工理论是商品经济产业化结构的直接基础。商品生产的命脉就是分工,分工理论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可以将分工理论运用到生产中去,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这就是分工理论在现实中的体现。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工作付出不同,获得的报酬也是不同的。从事的工作越是技术含量高,所取得的报酬越高。
当下仍然是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许多城市也都为引进人才发布各种政策,天津发布“海河英才计划”只为广聚英才。当今时代依然是需要人才与知识的时代,人们的工作的细化也是社会分工在这个时代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分工理论与市场
正确看待市场与分工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分工影响市场的大小,市场大小是由需求决定的,购买力越大的时候需求越多。市场规模的扩大有赖于劳动分工,分工水平的提高就会增加社会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市场制约着分工。市场需求、资源种类、市场范围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分工水平。
从分工与市场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市场范围的扩大依赖分工,分工也能减少交易成本,加深市场链。随着市场的发展,分工也会随之发展,最终获得最大的利益。
(三)马克思分工理论与经济建设
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注重科技的重要作用,中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中国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将显著提高。伴随着这些发展,社会分工随之变化,未来的分工理论也是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正确处理社会分工的问题有利于对我国的现状提供积极指导。现在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还没有实现小康生活,在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还有待处理,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还有待完善。
(四)马克思分工理论与深化改革
要正确地把马克思分工理论运用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一定要学习研究弄懂把握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还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才能合理运用。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相对应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带来的弊端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辯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教会我们通过发展分工的方法去消灭分工,当今时代分工的不断发展也为以后消灭分工做了相应的铺垫。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来发展自己。但这也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当今,我国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我国的分工水平,加快人的全面发展。
充分利用社会分工理论,努力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做贡献,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努力使分工理论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用社会分工理论来推动我国的全面发展。协调分配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加大人才保护政策。
社会资源人人共享,让每个公民都享受国家的保障政策。预防因分工产生的矛盾,积极抵制消极腐败现象。要让国民享受社会分工带来的积极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人口数最多的农民利益得到保障,生活得到满足。
社会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是有益于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我们要积极借鉴社会分工理论有益的一面,用分工理论来调动生产因素,协调社会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
五、结语
马克思分工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内涵。在我国进入新时代之际其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分工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中,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今时代的分工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我国在积极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就提高了分工水平。我们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社会分工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J].理论导刊,2017(2):47-50.
[3]王虎学.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基于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考察[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20(3):52-60.
[4]曹志刚.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文本阐释与指导意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5]陈俊竹.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黑龙江大学,2017.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