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次管理理论如何支持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

2019-12-05林罗添骥

文教资料 2019年27期
关键词:帮扶

林罗添骥

摘    要: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是高校教育和管理领域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有关帮扶与管理,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将分层次管理理论,运用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过程中,应结合这些学生的实际帮扶需求,探析更具有针对性、动态性、有效性的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机制构建。

关键词: 分层次管理    特殊群体学生    帮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体现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高校的和谐与稳定是高校自身顺利推动改革与发展的首要前提,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是确保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是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的必要保证。因此,维护好、保障好高校的和谐与稳定是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异常等学生有所增加,成为部分高校不能忽视的特殊群体。随着特殊群体学生的经济问题、学业问题、交往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的凸显,高校教育和管理不容忽视。我们意识到,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长效帮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需要进一步健全帮扶机制或体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一、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主要类型与层次划分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包括高校的管理模式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情况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分为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异常、其他四类。

(一)经济困难学生。

经济困难是指学生本人及家庭成员的收入及筹集的费用难以支付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大多数学生会通过申请助学贷款或助学金、勤工助学活动、兼职等形式维持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因为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尊心和自卑感相對更强,融入集体生活相比其他学生稍困难,不乐于也不愿意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在一般情况下,这类学生从严重到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特别贫困学生,这类学生主要来自偏远地区、农村或失业家庭、有重大病患家庭,生活极度拮据。第二层次为突发意外贫困学生,这类学生主要是突逢家庭变故,在产生经济压力的同时可能会伴随一定的心理问题。第三层次是一般贫困学生,这类学生介于特别贫苦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贫困对其造成的影响不是“致命”的。

(二)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是指学生学习成绩或者学习效果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主要会对学生的考试、升学、毕业、评奖评优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学习压力,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上课听不懂或不听讲、学习成绩差甚至有多门不及格课程、留级或者从本科转为专科等。在一般情况下,这类学生从严重到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差、动力差的学生,这类学生不仅自身基础差,而且长期以来丧失学习动力。第二层次为基础差、动力强的学生,这类学生虽然基础不够,但是能够在学习上比普通学生多花几倍时间,可是因为自身基础较差,难以达到相应的或预期的效果。第三层次为基础强、动力弱的学生,这类学生其实具备较好的学习基础,但是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习不是很好。

(三)心理异常学生。

心理异常是指由于学生心理成熟滞后、承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调节能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低下或其他家庭、社会原因造成身体、情绪、智力等方面出现不调和、不适应情况。在一般情况下,这类学生从严重到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精神障碍学生,这类学生容易出现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偏执型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的情况,一旦遭遇外界环境的强压影响,较容易出现逃避的状态,表现为不堪一击,甚至稍有不慎就危及生命安全。第二层次为心理障碍学生,这类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失调,突出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知行脱节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具有高度的冲击性和攻击性。第三层次是心理困扰学生,这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适应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婚恋问题及各类应激问题,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

二、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分层次管理的必要性

在开展特殊群体学生帮扶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类型的特殊群体学生,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帮扶方式不一定会达到相同或相似的帮扶效果,甚至最后会达到截然相反的帮扶效果,主要原因是同类型的特殊群体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差异,二是环境影响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即使是同类型的特殊群体学生也不能采用相同的帮扶措施,而应当区分特殊群体学生的层次,选取相适应的帮扶措施,这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一般采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部分是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分层次管理作为近年来管理学领域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未完整应用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中。分层次,核心要点是依据事物的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对其进行分组归类,根据不同类别的不同层次制定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或管理模式,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避免资源浪费。关注特殊群体学生,通过研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结合他们的经济水平和心理状况,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分层次管理,精准识别特殊群体学生所在的层次水平,进而构建不同层次的管理模式,实施不同的帮扶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还可以避免因方法层次与管理对象层次的不对称而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真正实现在节约资源的同时精准帮扶、有效帮扶。因此,在开展特殊群体学生帮扶的过程中,要有效区别特殊群体学生的层次,实行层次化管理、层次化帮扶。

三、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关注共性问题,忽视差异性问题。

高校在划分特殊群体学生类型的时候,更关注特殊群体学生间的共性问题,以共性问题作为特殊群体学生分类的划分依据。比如说多数学校以平均学分绩点较低、不及格课程门数较多、不及格课程学分较高等作为学习困难学生的划分依据,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的测试结果作为心理异常学生的划分依据。即使将特殊群体学生归类到学习困难、心理异常等类别,同类别的学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问题。目前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人员不足,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师生比难以到达1∶200的要求,导致目前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主要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差异性问题才是解决特殊群体学生帮扶的关键。以目前学习困难学生帮扶为例,一些学校采用课后专门学习班、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帮扶学习困难学生,这种形式的帮扶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针对本身就缺乏学习动力的学习困难学生起到的作用不甚明显。

(二)多强调有序管理,忽视动态化管理。

近年来,多数高校均采用有序管理的方式开展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与管理工作。结合其他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发现特殊群体学生,将掌握的相关情况根据特殊群体学生类别进行有序管理。在一般情况下,每学期或者每学年都会开展有序的定期排查工作,做好对特殊群体学生的调整、跟踪。其实,应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深度辅导,实施动态管理,形成行之有效的预警与帮扶机制,并有效地开展工作。在帮扶特殊群体学生的过程中,特殊群体学生所处的划分层次可能会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对特殊群体学生实行动态化管理。以目前经济困难学生为例,多数学校均已建立健全“奖、贷、补、助、勤”等多方位为一体的资助体系,进一步加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宣传力度,积极为学生提供全面服务。以校园“一卡通”密切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情况,及时更新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信息等档案。一旦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发生较大的好转,就可以从特殊群体学生名单中调出。从前文所述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成因复杂,甚至会和其他方面的问题结合呈现。特别要做好这类特殊群体学生的动态化管理与帮扶工作,一旦工作不当,不仅解决不了经济困难问题,而且可能诱发心理异常状况。

(三)多重视时效性问题,忽视有效性问题。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其实就是实现有效的帮扶,但是从现在一些学校的实际情况看,较多地把关注点放到时效性的问题上。比如多数高校通过建立心理预警制度,完善和巩固心理异常学生的帮扶管理工作。心理预警制度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不能解决时,迅速发现分析判断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发出特定的警告或提示,并通过一定的方式给予及时的干预和解决。但恰恰就是有时过于追求时效性问题,希望尽快解决好相关问题或尽快化解相关危机,忽视应该达到的效果。这就是当下容易出现的现象:看似解决了相关问题,其实只是触及了问题的表象。比如心理异常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学生,有时候通过心理预警制度似乎是较好且较快地解决了表面潜在的情绪低落、兴趣降低等问题,但是并沒有深挖根源,没有较为有效地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未能在其中构筑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试想没有信任维系,何谈做好有效的心理工作?如何有效化解特殊群体学生的问题?

四、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机制的构建

(一)因人制宜,增强特殊群体学生帮扶的针对性。

在目前特殊群体学生帮扶的过程中,除了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统筹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外,也要在各个二级学院成立相应的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小组。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针对性帮扶,前提是对学生的各类情况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至少包括思想、生活、学习及心理的相关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筛查工作,进一步有效划分特殊群体学生所处的层级,并以此为据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对于其他方面困难学生,如果认为确有必要进行帮扶的,可以列为帮扶对象开展帮扶工作。可在学生所在学院选择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学生信任的帮扶教师对特殊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对于学习困难的特殊群体学生,可以在同一层次中实行“一对多”结对,但原则上建议不超过五名),帮扶教师可由该生的辅导员、班主任或学院的其他领导、教师担任。帮扶教师一旦确立不宜频繁调整,至少确保一年以上的工作时间,一年后可视帮扶效果和新出现的特殊群体学生重新确立新的帮扶对象和帮扶教师。尤其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在心理上要帮助这类学生克服畏惧学习、讨厌学习和因学习成绩差产生的自卑心理。要由帮扶教师尽可能给予更多关怀,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诉求,在做出合理分析判断之后帮助他们正视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同时还可以采用家校联系制度,及时将学习困难学生的相关情况告知学生家长,以便家长及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家长和帮扶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绩。

(二)因材施教,增强特殊群体学生帮扶的动态性。

帮扶教师应首先学习掌握相关政策与管理规定,了解教育规律方法,提高育人能力和技巧,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责任感,确立动态化学习与动态化帮扶的意识。在具体开展帮扶工作的过程中,帮扶教师和特殊群体学生所在学院要建立动态沟通机制,特殊群体学生所在学院应把学生基本情况、辅导员班主任配置、学生家长联系方式等方面材料告知帮扶教师,尤其要做好类别与层次划分。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发生动态调整时,尤其是特殊群体学生所处的层次发生调整时,要及时和帮扶教师妥善沟通。也可根据需要动态暂停或终止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同时鼓励帮扶教师主动向特殊群体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了解有关材料和情况,主动与特殊群体学生的任课教师沟通交流,积极做好帮扶的各项工作。帮扶教师应本着“深入学生、注重沟通、掌握情况、做好转化”的工作原则,动态掌握特殊群体学生各方面的状况。每半月至少与特殊群体学生谈心交流1次,每月至少1次到特殊群体学生的宿舍交流,每月至少1次与特殊群体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学校和学院都应当鼓励帮扶教师通过其他合适的、有效的方式途径开展动态帮扶工作。尤其针对经济困难学生,采用动态方式根据学生所处的层次差异选择不同的方式积极调适帮扶。其中既要满足学生的精神心理文化需要,又要确保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心理和人格和谐健康成长。通过动态化的管理与帮扶,真正让经济困难学生产生本质变化,真正引导和教育经济困难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立志成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因势利导,增强特殊群体学生帮扶的有效性。

在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中,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既要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困难,又要回答他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查找教育这类学生的“问题根源”,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引导和转化工作。虽然在开展帮扶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区分出特殊群体学生,但是无论其是否有“特殊群体”的标签,都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思路。另外,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因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帮扶成果就沾沾自喜,一定要追根溯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有效帮扶。每一个特定阶段之后,都应该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进行合理的评估,既总结经验又分析对策,真正把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细化到不同类别的不同层次上。同时建议在每个学期结束之前,采用合适的方式对每一位特殊群体学生做出效果评估,总结经验,寻找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特点,总结有效的帮扶对策,最终形成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倪炎.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弹性差异及影响因素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0):83-85.

[2]吴海燕.如何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10):70-73.

[3]姜龙.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交往困扰及心理干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4]金一斌,黄岩.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1(09):53-56.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2017年辅导员专项课题(项目编号:Hdfdy201725)。

猜你喜欢

帮扶
抓好帮扶困难党员的关键点
健全党内激励关爱的制度机制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民间组织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的动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