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及学生获得感
2019-12-05唐梦婷
唐梦婷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其目的是让大学生有接受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及获得感。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的道德人格培养有了极大提升,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及自己的价值观评判与诉求也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理想信念樹立在现实基础上,经过实践活动对未来科学地预见,对人生价值成功地追求,增强了对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的认知。
【关键词】亲和力;针对性;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184-01
高校思政教育要使学生自我认知:做一个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的大学生教育还应当具有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一个个人自信、社会自信和国家自信的青年人,做一个德育和技能健全的人,为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注入新的活力。
一、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恭、宽、信、敏、惠”,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自我教育理念,也是大学生对德育教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包容性、亲和性。不仅仅教学生有广阔的胸怀、高尚道德情操、马克思主义政治觉悟,还要有快乐的自我接受与学习意识。通过教育主体客体的互动与交换,增加课堂气氛,增加老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包容学生的不同的观点,但是老师有必要提出学生存在的有失偏额的论点,使其价值观向正确方向发展。为了教育的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保持平易近人的姿态,增加师生互动,使学生对你的一言一行,甚至情绪态度,不会感动恐惧。注意思政课堂的气氛融洽。我们的思政教育,在追求亲和力的同时,还要保持个人魅力的庄严性,与他人的合群性,不要孤立地塑造个人形象。要在社会现实中,用客观的世界塑造个人形象。同学之间和为贵,不要义气用事,和谐相处。在国家之间,各民族之间,要树立表现亲和力的“合和”思想,要树立民族包容的思想。
二、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针对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领导权,加强理论武装。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教育大学生具有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新时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加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针对思想政治领域教育,培养具有“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新时代观点的大学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创造和诉求。当代中国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人格魅力,提升“慎独”和“内省”自我修养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推动诚信建设,强化社会责任感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
针对国家大局意识、整体意识认识,了解我国体制建设。西方社会政局不稳,社会发展也不稳。我国体制是国家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凝聚力量做大事情。西方国家就不能与我们比,因为他们体制决定了分散的力量,不能集中精力做大事。比如,我们的新能源互联网建设、统一规划的高铁建设、高科技领域建设、社会发展结构规划,等等,我们能动用国家之力量,这是他们无可比的。新时代,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机制引领世界。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国家的主持和推广,西方缺乏常规规划,而我们既能常规规划又能做大事。再比如,我们精准扶贫、深度扶贫到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掉队,西方国家体制就做不到。
三、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其目的是让大学生有接受教育的获得感。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的道德人格培养有了极大提升,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及自己的价值观评判与诉求也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的道理。使大学生获得了要想使中国强大,必须具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情感;要想使国家强大,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想使民族强大,必须具有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能力。自身具备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创新理论,才能实现中国梦。
我们相信,中国的发展,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我们的发展,是新生力的突飞猛进,我们的教育思想就要培养出新时代的生力军、追求者。我们虽然是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但我们的力量将会一发不可收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做到“口言之,身必行之”。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同时,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孙丽杰,李春华.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管理方法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124-129.
[2]李丽,李艳.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主导权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133-136.